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统战工作包括民主党派、民族和宗教工作等领域,涉及结社自由权利、宗教自由权利和民族权利领域的国际人权斗争。这一斗争的根源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普遍主义思想与特殊主义思想的冲突。统一战线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为指导,坚持促进和发展本国人权事业,坚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国际人权斗争。  相似文献   

2.
表见理论立足于对善意无过失者所完成的积极权利变动的保护,以维护交易安全的动态财产关系。一方是真权利人,另一方是善意无过失者的积极权利变动后的利益归属。这是正当利益与正当利益之间的冲突。为什么"表见"(虚构的)权利被法律赋予合法权利的效力,而真正权利人为什么失去了权利?又应该怎样平衡原权利人与善意第三人?民法的表见制度源自人的认知理性,行为理性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曾经以前苏联为模式,构建了自己的刑事司法制度。然而,1992年,俄罗斯联邦在刑事司法制度方面进行了意义深远的改革:在审判前阶段建立了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了“为权利而斗争”的机会。面对俄罗斯的刑事司法改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侦查羁押制度的种种弊端。违法羁押、超期羁押之所以屡见不鲜,且侦查羁押的适用呈现出工具化、普遍化的现象,究其根本,在于对侦查羁押的认识存在种种误区。为此,有必要对侦查羁押的属性及其正当性、侦查羁押应当体现的诉讼理念、限制侦查羁押的法律原则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为构建合理的侦查羁押制度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德育制度设计实践的背后,往往涵蕴着一定的价值立场.而为实现合理的德育制度设计,整体辨析其德性立场与权利立场尤显必要.德育制度设计的德性立场有着特定的思想与实践源流,函括德性作为目的、强调个体义务、依循理性权威等基本主张,而德育制度设计的权利立场,则一般包含尊重个体的权利、坚持人际间平等、倡导理性的协商等主张.相较而言,德育制度设计的权利立场优先于德性立场,其总体上应以“权利优先”为前提、以德性为导向.  相似文献   

5.
检举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是国家为了发现、纠正公权力行使中的错误而赋予公民的权利,它以利他性、公益性为显著特征。作为一项政治参与权利,公民检举权被积极地、理性地、合法地实践离不开公民精神的养成。对于公民检举权的行使,国家要通过完善制度,给予积极引导、认真对待和加强保护,以保障公民民主监督、政治参与的自觉性、理性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6.
官德建设是在反腐败斗争中群众关注的焦点,官员的道德价值趋向和道德表现,具有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当前存在着官德建设过分依赖人性而忽视理性的看待人和分析人;过分依赖自律而忽视他律和制度建设的误区。在官德建设中,要避免官德建设的超前性与社会道德的现实性相混淆;要避免把个人道德置于制度道德建设之上。  相似文献   

7.
从特定身份关系到契约的运动就是从义务法观念到权利法观念的变迁过程。然而在有着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和义务本位积淀的中国 ,弘扬权利法观念依然任重而道远。为权利而斗争就是为法律而斗争。  相似文献   

8.
在宪法和制度的意义上,我国似乎自古以来就缺乏建立和完善制度的能力。在宪法文化中,能力及力量的不平衡是权力作为解决冲突方式的前提与基础。而平等是制度运作的基本前提。西方宪法文化对我国宪法文化建设很有启发,向我们指明了制度经常是利益斗争和调和的产物,其产生需要建立在一定基本共识和共同观念之上,制度对宪法文化也有相应的反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从宪法实施入手,并加强对宪法文化权利的保护宣扬我国宪法文化。  相似文献   

9.
在"有法律却无秩序"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实质问题是"法律制度悖论"。法律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表决和通过法案是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相对立的公共选择。凡是在公共物品领域和公共选择过程,都存在着将自己的成本转嫁给第三人或是第三人凭空受益的可能,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引致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相对福利。为了追求扩大自身与他人之间福利的相对优势,大多数人通过投票人数的优势自动、自愿地选择对自己不利的法律制度。建立公民对法律、法规等审查的启动制度,有利于纠正大多数人的偏执,维护少数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成为了解决"法律制度悖论"之道。  相似文献   

10.
在宪法和制度的意义上,我国似乎自古以来就缺乏建立和完善制度的能力.在宪法文化中,能力及力量的不平衡是权力作为解决冲突方式的前提与基础.而平等是制度运作的基本前提.西方宪法文化对我国宪法文化建设很有启发,向我们指明了制度经常是利益斗争和调和的产物,其产生需要建立在一定基本共识和共同观念之上,制度对宪法文化也有相应的反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从宪法实施入手,并加强对宪法文化权利的保护宣扬我国宪法文化.  相似文献   

11.
民商事纠纷解决方法之选择,当属权利性质,既为权利,则当事人自治之私法精神得于体现。临时仲裁制度的建立与经济理性有着重要关系,但是,在经济理性的驱使下,并不意味中国就有了建立临时仲裁的制度土壤。笔者希望通过法经济学的分析方式,通过科斯定理的解释,对临时仲裁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建立进行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及其解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关系问题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式。无论人们如何理解理性 ,理性总意味着人们对自己存在状态的一种正确把握。人的存在状态首先是需要的状态 ,对需要的正确认识表现为人的理性的基本诉求。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差异和矛盾首先就体现在这两种基本诉求的差异与矛盾之中。而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矛盾的现实解答是一种广义的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一、地役权制度的历史和内容 (一)地役权的历史考察 地役权制度源于罗马法。在罗马法中,地役权为役权之一种。而役权是为特定土地或人的便利和收益而利用他人之物的权利,[1]包括人役权和地役权。人役权指为特定人的便利或利益,利用他人的动产或不动产的物权;地役权指为特定土地的便利而利用他人土地的权利,例如为人或车辆的通过而设定的通行权,通过供役地而引水的引水权,自供役地取水的取水权等。  相似文献   

14.
康德因以理性解释宗教而受到普鲁士当局警告,他在沉默数年之后公开真相,并集中讨论哲学与神学的关系。康德认为,政府为控制国民的思想而关注神学的学说,同时神学的根源不是理性,而是《圣经》,因此政府要求可以对神学学说有审核的权利。而哲学的根源是理性,理性是自由的思维,因此哲学是自由的,只服从理性的立法而不服从政府的立法。同时,由于神学在形成自己的学说时利用了理性,并且有真理的诉求,而真理却必须建立在理性之上,因此,以理性为惟一权威的哲学还有权利、义务和自由对神学学说做出自己的评判。  相似文献   

15.
耶林认为法的力量并不完全取决于法律法规的完备以及国民对法的熟知和掌握,法的全部秘密都蕴藏在法感情之中,法感情是法力量的源泉。个人权利就是法本身,法感情是所有权利的心理源泉,主张权利就是主张精神上的生存,任何人企图剥夺权利人的正当权利,是对权利人正当权利的否定和人格的污蔑,更重要的是对权利人法感情的伤害,会受到权利人的反击。法需要为自身生存而与不法行为进行抵抗,为法而斗争就是为权利而斗争。  相似文献   

16.
由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培植了以权利为本位的现代法律观念,而现代法律观念最重要的发展趋势是对人的尊重、人的权利的关注和保护。民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产生的。世界上一些法制国家确立这一制度已有百年历史,而我国这一制度的真正确立才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一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和确立。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和确立经历了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在建国初期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民法理论和民事法律法规都否认精神损害,尤其不承认精神损害赔偿的存在。立法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完全处于空…  相似文献   

17.
反帝反封建是我国近代以来社会演进的内在矛盾主线,与这一主要矛盾构成相适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反帝和反封建两大领域内开展相应的法权斗争实践。其中,反帝法权斗争以取消治外法权、废除不平等条约为主要内容,它展现出以构建国家主权法治为目标的法权努力取向;反封建法权斗争主要分布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包括为完成土地改革而开展相应的土地立法及土地法庭建设,为保障人民民主而推行的选举权、政治自由权利等人民权利的法权安排,以及在婚姻家庭领域为消除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等封建丑陋现象而实施的立法建设。  相似文献   

18.
国际劳工标准和国际人权法对移民工人的保护以国民待遇为基本原则。而我国现行立法限制了外籍劳动者在华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对其他劳动权利的保护应当实行平等保护。目前以限制和管理为中心的规范方式难以充分保障外籍劳动者权利的实现,我们应当建构出一套规范和保护在华外国人就业权益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隐私权属于隐私权的一种,是特殊未成年人的一项特殊人格权。理论上对该项权利的立法目的、特殊性质、相关责任主体以及救济制度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存在不足或空白,影响了实践中对该项权利的理解和保护,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保护未成年人犯罪记录隐私是这项权利的立法目的,也是正确认识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关键。该项权利在主体、核心内容等方面与其它隐私权存在差异,权利的责任主体不仅包括司法部门,还包括学校、企业等相关社会成员单位。此外,权利主体请求侵权人履行民事责任以及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也有助于保护该项权利。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在立法中存在的部分冲突,应当理性去看待分析,通过实证的调查研究去判断是否解决这种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种冲突。  相似文献   

20.
一人公司系指股东仅为一人,并由该股东持有公司的全部出资或所有股份的有限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一人公司的产生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在我国,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为实行一人公司制度提供了政策支持;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一人公司制度提供了物质基础;投资者的理性选择是建立一人公司制度的主观要求。所以,一人公司制度在我国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