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幸瑞星 《世纪桥》2023,(6):14-17
文章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对象,旨在厘清与精神富裕等的不同,通过对比论证研究方法,给读者一个清晰的界定。文章认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幸福之路,有着独特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上须从领导主体和依靠力量这两个维度中探寻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生态产品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维度,深刻思考绿色发展与美好生活之间的哲学逻辑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绿色发展是美好生活的现实基础,它摒弃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弊端,具有辩证统一性和内在超越性,并通过绿色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执政方式为美好生活奠定经济、文化和政治基础。美好生活是绿色发展的根本价值旨归,美好生活的丰富内涵与绿色发展具有哲学的内在一致性,创造性劳动是联结二者的实践中介,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关于劳动重要论述以新时代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明确回答新时代现实的人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人,而实现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逻辑路径是沿着以实干为创新的理论逻辑和以实干为动力的实践逻辑展开;最终逻辑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劳动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有助于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4.
共同富裕的经济性、共同性、渐进性从不同维度促生了共同富裕的伦理精神。道德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共同富裕最基本的是经济富裕,共同富裕的经济性揭示了道德深厚的物质基础。关切人是伦理学的基本使命,共同富裕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关心每一个人,而且在精神生活上尊重每一个人,共同富裕的共同性关切了每一个个体的价值尊严。渐进性共同富裕具有的民族必然性进一步激发了共同富裕的民族进取精神。加强对共同富裕伦理精神的探讨,理论上对于深化共同富裕的价值合理性研究,实践上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实现美好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福军 《前线》2022,(5):9-1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基本内涵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内容。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需要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从理论维度来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要求;从制度维度来看,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从价值维度来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实践维度来看,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内涵做了进一步阐释,赋予其新的时代元素。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的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目的性、过程性和世界性,这五个方面是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要点。新时代共同富裕不仅要物质富裕也要精神富裕,是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是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回应,共同富裕的时代新内涵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高质量的现代化,从而推进共同富裕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征程上,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厘清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多重逻辑关联,主要体现在必然目标、本质要求和发展动能三个层面。回顾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历程,深刻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主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方略,一是统筹共建与共享,在全民族共同参与中推进共同富裕;二是统筹物质与精神,在对美好生活向往中推进共同富裕;三是统筹生产与生态,在全方位协调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四是统筹和平与发展,在全方位协调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这些实践的顺利展开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关键支撑。  相似文献   

8.
《理论建设》2021,37(3)
自由是人类的普遍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所指。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自由秩序基础上,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正义性统一的自由秩序基础。马克思主要从认识自由、劳动自由、社会关系自由三个维度阐明了自由的基本内涵,从主体上看体现了自由主体对精神束缚、物的支配、压迫关系的突破。立足当下,寻求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当代启示,需要坚持其批判与建构范式、推动其创新发展,揭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世界价值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体现了人的需求(需求侧)和社会发展(供给侧)之间矛盾的历史变迁。需要结构维度,从物质文化需要上升为美好生活需要;需要价值维度,从追求物质精神价值上升为追求审美价值;需要发展维度,从追求人的基本发展上升为追求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美丽中国建设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从供给结构维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从供给价值维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科学发展的价值需要;从供给发展维度上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环境支撑。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解决需求侧和供给侧矛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0.
美好生活是解读中国的当下与未来的关键词。理解何为美好生活、美好生活何以实现是新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马克思的美好生活思想是理解当代中国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维度。在经典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私有制度、异化劳动、资本统治是制约美好生活的三重桎梏。要真正实现美好生活,必须以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为起点,以构建自由人联合体为手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解读马克思的美好生活思想,有助于指导当下中国的美好生活实践与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李剑 《新视野》2023,(2):121-128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新科技革命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变量。基于新技术对社会经济、精神文化结构的全方位冲击,新科技革命滋生出混生性不平等、主体性危机、个体心灵失序、价值共同体衰微等问题,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秩序两个维度均影响着共同富裕(共同幸福)的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应立足马克思主义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辩证理路,以平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主体性为价值依据,着力于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秩序重整,超越资本和效率逻辑对技术进步的主导,规训技术力量回归其本原使命,使之真正堪当共同富裕实践的强劲助力,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筑造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周泉刘同舫 《探索》2022,(5):165-176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的本质需要,是在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精神生产力和精神创造力,使人民群众在精神层面上达到积极进取的总体性状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丰富性受制于物质发展的整体状况,它既以物质生活繁荣为基础又能促进物质生活的发展,并在物质发展条件的制约下呈现出自身特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只有在人的本质需要及其历史发展的总体性状态中才能得到合理阐释。立足人的本质需要和现代化的实践发展,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要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进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及怎样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重大理论问题,为谋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循。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蕴含多层价值追求,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最低价值追求到解决人的理性和精神发展的高层次追求,都内在表征着中国共产党在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中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价值追求,生动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品格与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3.
劳模精神对塑造劳动者品格,培育"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劳动氛围,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从其生成逻辑来讲,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其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其理论源头,传统的劳动精神文化为其提供深厚的文化积淀。从实践基础、理论源泉、文化传统三个维度对劳模精神的生成逻辑进行考察,不仅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的统一,还实现了历史逻辑与时代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21,(2)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是建党百年的重要实践成果,是迈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前提,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展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锻造形成的脱贫攻坚精神,夯实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同时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生动而深刻的育人材料,深化了思政课教育的内涵及现实意义。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应积极融入时代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脱贫攻坚精神,以其促进美好生活理论实践教育,不断丰富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教育主题。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围绕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逐步形成了底蕴深厚、内涵深刻、观点深邃的科学逻辑。习近平新时代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逻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共同富裕思想要素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百年追求的实践逻辑三者的辩证统一。通过将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与战略目标、推进原则与实施举措、重点任务与制度安排三者有机结合,习近平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有效回应了新时代有关共同富裕的理论争议,厘清了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求实》2021,(4)
建党百年来,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价值导向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主线,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自由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的"均富平等"、改革开放初期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建立市场化农村社会"、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以人为本"、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人民至上"等六个阶段的演进历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社会治理价值体系。"自由解放"是革命发展的需要,"均富平等"是对革命理想的践行,"共同富裕"源于农民对"致富"的追求,"建立市场化农村社会"是对"共同富裕"的具象化,"以人为本"是对"市场化社会"的理性回归,"人民至上"是对"以人为本"的发展与升华。  相似文献   

17.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有效衔接,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客观需要,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表现为二者具有一脉相承的战略目标、相互耦合的战略原则、交织融合的战略内容和前后相继的战略时序。  相似文献   

18.
魏泳安 《探索》2022,(5):177-188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刻度表现为“三个层次、两个维度”,即“三个层次”为物质生活层、公共文化层和精神生活层,“两个维度”为空间维度(纵向差异性)和时间维度(横向发展性)。“三个层次”体现于空间差异性和时间发展性两个纵横坐标之中。基于刻度,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短板主要表现为空间和时间维度下物质生活的现实掣肘问题、公共文化的效能不足问题、精神生活的模糊认识问题。着力于补齐短板,需要从发挥物质生活可行能力的基础功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增强精神生活问题的价值和制度回应等三个方面着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夯实、供给优化和需求导引。  相似文献   

19.
谢小芹 《探索》2024,(1):90-102
城市治理逐渐向智能化、智慧化和敏捷性方向发展,同时不断融合绿色、宜居、包容等新理念。已有成果探究了美好生活的内涵、特征和建设路径,相对忽视了数字治理的生活维度,少有研究将美好生活置于城市数字化治理转型进程中予以详细分析。研究提出城市数字治理美好生活逻辑的新命题,重点揭示城市数字化治理转型过程中美好生活逻辑的实现机制。城市数字治理嵌入居民微观生活实践中,并通过改变居民个体进而改善群体生活模式和生活经验。成都市数字化治理转型过程中呈现出美好生活的逻辑转向,并通过五种机制逐步推动居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即通过政策设计机制实现高品质宜居引领市民生活方式变革、通过数字助推机制实现全链条的居民幸福美好生活、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完善全领域的居民幸福美好生活、通过服务进阶机制健全全周期的居民幸福美好生活、通过托底与提升机制实现全覆盖的居民幸福美好生活。城市数字化治理折射出居民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通过技术和社会的高度融合实现美好生活的建设,进而促进国家现代化。研究探索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城市生活治理新模式,拓展了城市治理中的生活维度,同时为相关部门建设高品质居民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20.
刘晨晔 《学习论坛》2006,22(6):35-37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不同社会主体生活时间分配的维度,对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关系做了定量分析,区分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自由时间和工作日等五个概念。它们依其本质属性可以分为两组,即劳动时间组和自由时间组,其中,剩余劳动时间名列双榜:从工人方面看,它属于劳动时间范畴;从资本家方面看,它又转化为自由时间范畴。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资本论》及马克思第二个伟大发现的二重内在逻辑根基,以及马克思思想体系隐喻的由劳动到休闲的内在逻辑转换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