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经济哲学是根据哲学思维方式反思人类经济世界而形成的哲学理论。因此,经济哲学研究既包括,对经济理论的哲学反思,也包括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哲学反思,还包括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体在反思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化理念和范畴。文化自觉范畴的确立及其理论雏形的构建,不是凭空想象而来,而是有着深厚的人类学、文化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和社会学基础作为其理论产生的重要依据和支撑。对这些理论支撑进行科学解读和溯源,既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中华文化衔纵深发展的需要,也是现时代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前提和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代表人物阿多诺反思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工业的欺骗与操纵特性入手,从文化创作(生产)与欣赏(消费)两个角度分析商品拜物教在文化领域的侵蚀以及由此造成的虚假文化现象。在此基础上,笔者将以非同一性哲学为基础并遵循"否定的辩证法"内在具有的既瓦解又和解这一双重向度,阐明阿多诺对文化工业进行的哲学反思及其对本真艺术所作的理论建构。文章认为,阿多诺的文化哲学与道德哲学内在相通,二者都旨在为人类有意义、有尊严的生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孙慧 《学习与实践》2012,(9):103-108
站在知识论立场上的传统哲学,以一种实体化的思维方式去寻求人的意义和价值,这样一种理论路径不但没有实现为人"有意义"的生活奠基,反而造成了本质主义的相对过剩。恰恰遗忘了人和人的生活世界,失落了人的意义。传统哲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关怀人的哲学的终结,而是转向自觉探寻人类有意义的生活的可能出路,从而确立哲学本有的独特功能和生活价值。现代哲学自觉承担起了在生活世界中找寻意义的思想任务,并通过文化哲学、存在主义和马克思哲学三条路径对时代的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为人类追求理想生活和开创新世界提供了新的意义尺度,为人类实践活动的自我超越提供了可供反思和选择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历史哲学包括两种,即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前者倾向于本体论上的指认,后者倾向于认识论上的审察。马克思的"历史科学"作为历史哲学思维中逻辑上更为高级和成熟的形态,既不同于思辨的历史哲学,也不同于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它的理论立足点是人类实践活动,并以人的自由解放活动为价值尺度,解蔽历史真义,催发历史的生成,做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在从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进展中,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得到了新的展开。卢卡奇从资本主义社会变迁中,看到了物化结构的形成以及这一结构对人的活动与心理、意识的影响,形成了系统的物化批判理论。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以批判理论为研究纲领,在哲学层面批判实证主义与形而上学,在社会生活层面结合精神分析学等思潮,批判法西斯主义。在进入美国后,进一步发展了批判理论,以工具理性批判展开了对西方文化根基的反思。这种激进化的批判,一方面推进了批判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这一理论面临着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当代批判理论发展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人类政治活动的反思是柏拉图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国》和《法律篇》这两个重要文本承载着柏氏追索政治之谜的运思历程和思想嬗变,其轨迹可以描述为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的演变.作为两种不同的进路,两种形态政治哲学从不同层面透显出柏拉图对人类政治活动的深刻洞见.通过对它们的梳理、分析,有助于厘清柏氏政治哲学的基本结构与特性,认清后世“注脚”的思想价值,有助于我们对当前人类政治活动作出更为合理的反思和建构.  相似文献   

8.
宋音希 《岭南学刊》2021,(1):123-128
当代西方思想界对消费主义及其意识形态的自觉性反思与批判,历经了从大众文化批判、到社会经济形态批判、再到哲学反思批判的过程;这一过程随着对文化现象的思考与阐发,逐步深入。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文化政治学思考,也随着文化批判的步伐,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法兰克福学派、德波、鲍德里亚、德塞托等思想家从不同的视角继续深化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与思考,承接前代思想家理论的同时,结合社会学语境与后现代视域,将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文化政治意蕴加以发掘、阐释。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从根本性质上看是政治现代性批判理论.西方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大都具有非政治性的特点,都把现代性归结为哲学和文化问题,进行哲学和文化批判.马克思则强调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这是由其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实践和历史本质决定的.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是通过对政治现代性的批判来完成的.马克思揭示了现代市民社会的政治幻想,批判了以政治幻想为基础的政治实证主义,为无产阶级的政治现代性批判提供了思想条件.后政治和后市民社会是人类未来必然的社会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一) 科学技术在十七世纪从宗教文化的母体脱胎之后,迅速繁殖生长,发展至今,已经渗透到整个人类文化之中。于是形成了批判者与批判对象的相容性缠绕的局面——用深受“科学理性”洗浸的思维来批判科学,使得对这一人类有史以来最宏大的文化工程的反思困难重重。但反思还在进行,就哲学领域而言,现代科学哲学的研究是富有成效的。现代科学哲学的各个学派实质上都致力于为科学的发展建立一个理想模型,而这一构想的前提,是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中立”的、可干预、可控制和被动的实在过程。这就使得现代科学哲学研究科学社会性的基本角度是“内化”,也就是把科学研究和发  相似文献   

11.
许昕 《新东方》2006,(10):61-64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解决其与自然(这里是绝对意义上的自然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物都属于自然)的关系,哲学的使命即是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反思、选择和改变。现代人类的环境问题是现代哲学转向通过关注现实来反思人类文化走向的直接原因。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和创造物,人类只有通过对自身文化的反思才能不断地从自为走向自觉。这一过程反映了人类智慧的成长和审美、道德的进步,哲学作为文化之根的地位和价值也得以彰显。马克思的生态和谐价值观体现了他试图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和哲学反思来找回人类失落的生存家园和…  相似文献   

12.
只有在“艺术一人一文化”的视界观照中,艺术文化学研究实践才能进一步强化其“属人的”学科特质。以“艺术一人一文化”为逻辑构架,艺术文化学的研究范式可分为客位艺术文化学、主位艺术文化学与主客位辩证艺术文化学。主客位辩证艺术文化学范式是自我反思、自我批评的范式,它的实践品格、解放旨趣、开放精神和批判特征带来了艺术文化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正是这种研究范式的转换导致了人、文化、艺术整体观念的变革,它促使文化、艺术研究更加具有反思精神、实践意识,更加注重与现实的联系,更多地关注艺术文化主体的存在状态、艺术文化主体的种种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13.
文化哲学表现为两种理论形态,即作为文化学元理论的文化哲学和作为以"文化本身"的追问为本体的文化哲学.前者作为各种"在场"文化理论的哲学反思,能够给出关于文化的各种定义和理论,但对"文化本身"的追问却无能为力.对"文化本身"的追问表现了对文化反思的现象学理论态度,实现了文化哲学研究的"现象学转身"和范式转换.文化哲学的"现象学转身"要求我们摆脱各种在场文化理论和概念的束缚,让"文化本身"这一"现象学原点"通过"现象学还原"凸显出来,让文化本身作为存在本身的发生之域、存在真理的发生之域、存在历史的发生之域、存在的现身之域.文化哲学的"现象学转身"通过"现象学还原"实现了面向文化本身的范式转换,通过"文化本身"的追问来理解存在的现象学发生.  相似文献   

14.
周睿 《求索》2012,(11):148-149,181
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马克思哲学通过理论的批判与对现实的批判,在实现自我超越的同时,把现实的批判诉诸实践,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批判与双重建构中,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的互动,彰显出其独特的历史魅力。在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内在的要求我们要积极地在理论和实践中开展双重批判与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15.
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解读,虽然指认了劳动解放在马克思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却遮蔽了其独特的政治哲学意蕴。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的劳动概念,既在人的存在的理想性和现实性张力中赋予劳动新的哲学内涵,也在对资本与劳动辩证关系的剖析中,提出了从异化劳动到自由劳动的劳动解放思想。马克思将劳动以及劳动者的解放引入到现代政治事务的反思和批判中,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治观念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谋关系,不仅透视和还原了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的现实生活基础,而且开辟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重构政治哲学理论形态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精神生产活动的重要成果之一,法哲学批判作为该精神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明显体现了马克思精神生产的特征,即对既往理论的批判性和继承性、无产阶级斗争的现实性和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科学指导的实践性。马克思的精神生产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对当今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性论是人类从哲学的角度进行自我认识的理论 ,讨论对于人的存在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 ,对于作为人类精神反思的哲学也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唯物史观的人学理论是在对传统人性论的批判和比较中产生和发展的 ,其中费尔巴哈的人性论直接启发了唯物史观人学理论。对人的爱的情感的关注是费尔巴哈和孔子人性论的共同特点 ,借唯物史观的视角评点两家人性论的同异 ,对唯物史观人学理论自身的完善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文化的构成和哲学的构成,以及沟通比较哲学和比较文化学提出了一种理论构想。认为通过这种“双向”的比较研究,可以进一步将不同民族的哲学和文化贯穿起来思考,或者通过文化去探究其哲学理论和哲学思维的价值取向;或者透过哲学去考察凝结或沉淀在其中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内涵的不同特点。比较哲学和比较文化学的相互贯通,无疑为各自的研究领域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9.
孙亮 《长白学刊》2007,(6):18-21
形而上学蕴含着"乌托邦精神"、"启蒙开拓精神"与"反思批判精神",这使得人类在向往与迈进"崇高"的"完美世界"的道路上有着积极的价值。而与其狡计在一起的又是"绝对主义"、"非历史性"和"单极一元化"思维范式。这种形而上学的抽象理论样态在"人对物的依赖性"的现代社会中,则成为了"资本逻辑"统治社会存在的"症候",马克思在对形而上学与资本逻辑的共谋作现实性批判中,自觉地实现了"改变世界"的哲学变革,从而开辟了一条走向人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解放道路"。  相似文献   

20.
熊明 《理论月刊》2005,(12):55-57
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科学实践观包括两个基本原则,即现实性思维的原则和价值原则。现实性思维原则是本体论原则,为理论认识提供正确的出发点;价值原则反映人的活动的根本性质,是理论建构的起点。两者紧密联系、相互补充、不可分割,共同成为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