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以审判中心主义为重点的司法改革背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非法证据的排除更是重中之重,大多数的冤假错案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刑讯逼供问题,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可以保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和法治权威。基于此,本文简要说明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念和价值,简述了该规则在我国的确立和完善过程,并对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2.
纪良才  张冰峰 《法制博览》2013,(10):123+107
非法证据排除却远远不是字面上涉及的这些,它包括打击犯罪与尊重人权的平衡问题,包括刑事案件侦查手段问题,亦包括我国刑事案件处理一系列制度的建设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因"非法证据"往往却是关键证据,以致执法人员对非法证据排除问题的认识,常常对案件的处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刑事诉讼中频现非法证据,这是一个旧话题。随着各国法治发展,以及人们对公民权利愈发重视,学界和司法界对非法证据有了新的认识和处理方式。《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颁布,为我国刑事司法机关审查非法证据提供了思路和操作依据,但这个规定并不完善。在这样的法制背景下,本文试着对非法证据的审查程序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够针对现在在非法证据审查程序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鹏举 《法制博览》2013,(10):207-208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全面修改,这次修改通过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程序,彰显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刑事证据制度作为刑事诉讼法的核心,体现着刑事诉讼法的价值取向,其变化也与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精神一脉相承。本文从研究刑事证据制度修改的主要内容出发,揭示了通过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证人出庭制度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等方面彰显出的司法文明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欣 《法制博览》2015,(8):205-206
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是为克服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弊端,实现"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到"证据限时提出主义"的转变而设立的。它对于司法实践的指导和证据立法的推动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截至目前,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失权制度主要经历了两次变革,而且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司法实践的发展,儿童学习、认知、表达能力和智力水平较之前已有显著提高,在很多刑事案件中,儿童言词证据也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重要依据。由此,对儿童言词证据问题的研究重点,也从其是否具有证据资格和证据能力转移到在收集和固定儿童言词证据过程中,如何对儿童的权利进行制度和程序保障以及儿童言词证据采信规则和补强规则等方面。儿童言词证据具有受其认知、表达及记忆能力所局限、易受干扰等特性,在儿童证言收集过程中又极易给儿童造成二次伤害。当前立法和司法层面对儿童言词证据的采集和儿童权益的保护虽有诸多努力,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完善兼顾儿童保护和儿童言词证据可信性的证据制度,健全儿童言词证据收集的相关工作机制是应对上述问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第48条新增"电子数据"证据这一证据类型,标志着"电子数据"被赋予了法定证据的身份,拥有独立的证据地位。但我国关于"电子数据"制度规则的立法和司法解释的滞后性,使得电子证据的适用成为司法实务中无法回避的证据难题。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犯罪率的不断攀升,势必带来诉讼实践中"电子数据"证据的频繁使用,故其相关问题亟待立法和司法解释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8.
陈笑笑  应韬 《法制博览》2014,(1):196+195
证据是准确认定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恰当裁量刑罚的基础,是保证案件质量的"生命线"。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证据确实、充分,是指案件事实都有证据证明;每一个定案的证据均已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证据与证据之间、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不存在矛盾或者矛盾得以合理排除;共同犯罪中,被告人的地位、作用均已查清;根据证据推断案件事实的过程符合逻辑和经验规则,由证据得出的结论唯一。证据是办案的基础,定罪的前提,是完成刑事诉讼任务的保证。比如强奸案件,由于其本身的私隐性等特点,决定了此类案件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呈现证据单一、客观证据少、书证少、直接证据少,相反的间接证据多、言词证据多等状态,故对与强奸罪的证据如何认定以及标准等问题就更值得我们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刑事诉讼中,证据是基础与核心,没有证据,一切诉讼活动都将成为无本之木。但是我国的证据立法却比较落后,在我国的刑事法典中,更是没有设立系统的证据规则,尤其是在证据的财政标准方面和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上,所以在司法实践中,证据的获得是否规范就会出现混乱的情况。本文结合实际,对刑事诉讼程序外证据效力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说明,旨在为相关工作人员做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叶竹盛 《南风窗》2014,(21):30-31
<正>疑罪从无与排除非法证据,这两项同时被强调的司法改革,为何在实践中却受到了不一样的对待?在全面推进法治改革的背景下,两者的不同际遇将解析怎样的法治命运?不久前,珠海中院认定,已服刑16年的"强奸杀人犯"徐辉因证据不足,无罪释放。这是继8月福建"念斌案"改判无罪之后,又一起疑罪从无的案件。2013年初,随着新《刑诉法》的生效实行,一系列旨在防范冤假错案的"新政"也随之启动,直接成果便是促成了多起陈年旧案的改判。最高院副院长沈德咏2013年5月曾直言,之所以造成一些冤假错案,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