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军过陇     
挥师入陇 红军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历时两年,经过11个省份,在到达甘肃时,党中央先后召开了俄界会议和榜罗镇会议,作出了把陕北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并进行了腊子口、山城堡等重要战斗,组织了岷洮西、成徽康战役,击败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实现了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静宁胜利会师。在甘肃,从甘南草原到北部山区,从陇东高原到河西走廊的祁连山脉,都留下了红军指战员英勇战斗的足迹和斑斑血迹。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同志的领导下,由…  相似文献   

2.
血碧祁连     
《党的建设》2001,(7):26-27
甘肃是革命老区之一,甘肃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途经之地,各路主力红军足迹追布陇原大地,从1935年9月到1936年10月,在历时一年,长达数千公里的浴血征战中,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以其大无畏的英雄气魄,谱写了悲壮的诗篇.解放战争中,甘肃为西北决战的主战场,兰州战役的胜利为大西北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明月曾照见长征路上红军的苦痛与牺牲,也曾照见他们的喜悦与胜利。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秘密渡过于都河,踏上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甘肃会宁,其间红军战士们度过了两个中秋节。在紧张的行军过程中,他们在中秋节这天做了些什么?他们是否曾抬头望见那一轮高悬天际的圆月?借由红军战士们当年写下的长征日记,我们可以具体而  相似文献   

4.
《新长征》2011,(4)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奇迹——万里长征。长征的胜利,实现了我们党北上  相似文献   

5.
正1936年10月底,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海原(今属宁夏)、打拉池一带歼敌的海打战役宣告流产。历年来海打战役的研究多聚焦于政治层面,有意无意间掩盖了其他因素的影响。本文从通信与情报角度出发,探讨海打战役流产的客观因素,换个角度读历史。一、红军总部与前敌指挥部联络不畅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境内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为时两年的长征宣告结束。在中革军委统一部署下,红二、四方面军随即在西(安)兰  相似文献   

6.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严重失利后,主力红军被迫作战略转移,沿途突破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历尽千难万险,跋涉万水千山,纵横十余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到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甘肃会宁、静宁地区,胜利结束了长征。这一举世无双、惊天地泣鬼神的军事行动,对党和红军是一次最严峻的考验和锻炼。它的胜利,不仅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更是中国共产党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  相似文献   

7.
正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苏区吴起镇,结束了长征。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分别在甘肃的会宁、静宁会合,红军三大主力最后在陕北"落脚"。陕北成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红军新征程的"出发点"。吴起镇成为中央红军长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落脚点"曾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李维汉(罗迈)说:"在到哈达铺前,在河边的一个圩场上,我看见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刘少  相似文献   

8.
张明 《共产党人》2009,(22):52-53
1935年8月到1936年10月,西吉县境内有过多次红军长征部队经过或会师的历史:1935年8月15日,红二十五军向陕北转移途中,由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率领的3000多名红军将士,从甘肃省静宁县进入西吉县兴隆镇的单家集。1935年10月5日,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中央领导率领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一纵队,由甘肃静宁县、西吉县的玉桥乡一线,进驻了单家集,拜访了单南清真寺的阿訇,讲述了红军政策,并住宿一夜,于6日晨6时出发,向六盘山进发。  相似文献   

9.
正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从江西根据地突围后,对撤离转移到哪里、落脚点在哪里,当时的决策层心中是没有底的。1935年9月上旬,红军经岷山,突破甘肃甘南门户腊子口,抵进哈达铺。在这座处于陇南宕昌县的普通小镇,意外地引出一个改变红军命运、奠定革命未来的重大发现,那就是在小镇邮政所发现的一摞旧报纸。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从报纸中得知:在距此地西北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正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漫漫的长征之路,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和宁夏西吉将台堡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红军长征历时2年,纵横15个省,总行程6.5万里,其中,中央红军行程2.5万里,经过11个省;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的长  相似文献   

11.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六盘山时,出了一件令人震惊的命案。驻甘肃环县耿湾的300多名官兵,一夜之间无故死亡。当时的中央政府无比愤怒,决心抓住杀人凶手。  相似文献   

12.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英雄壮举,是20世纪伟大的历史事件.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长征.至1936年10月7日,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同年10月22日红一、红二方面军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  相似文献   

13.
这里见证了一个重要的时刻: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会师会宁,是革命力量大团结的典范,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三大红军主力会师会宁"三大主力会师之前革命形势非常严峻,既有长征路上给红军将士带来这样那样的困难,也有张国焘分裂主义路线对革命的干扰,还有国民党数十万部队的围追堵  相似文献   

14.
正为什么说红军长征是"3+1"的长征?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的长征,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长征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系列)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  相似文献   

15.
《新长征》2011,(4):F0003-F0003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中国中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奇迹——万里长征。长征的胜利,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宣传了党的主张,播撒了革命火种,  相似文献   

16.
“长征”称谓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开始时,是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又称红一方面军),从江西中央苏区向陕北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这一亘古未有的壮举.后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红军主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省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长征就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向陕北革命根据地大本营转移这一伟大历程了.  相似文献   

17.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次年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长征期间及以后的几年中,有关的报道、回忆录见诸于众多的中外书刊.那么,孰为红军长征的最早报道文章?据笔者所知,大致有以下诸说:  相似文献   

18.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点的完整说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万面军、红四方面军)长征胜利会师60周年。那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究竟在哪里呢?在现今出版的一些有关书籍中,大都只说是在甘肃会宁地区。如现行的高级中学历史课本《中国近现代史手册》(必修)第20页上说:“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刘志丹等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第二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二方面、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宣告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然而笔者要指出,这种说法并不完整,会师的地点实为两处。《辞海》*1989年…  相似文献   

19.
饶道良 《党史文汇》2001,(12):42-42
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9月,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先后粉碎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三次"围剿".随着反"围剿"的胜利,根据地的范围不断扩大,要求参加红军的人数也不断增多,其中的一个新情况就是,有许多青年妇女纷纷要求参加红军.她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身体健康,向往进步.其中,有一部分是红军的家属,也有一部分是红军攻打赣州时,出来做支前工作的,攻打赣州失利后,她们便纷纷要求留在部队里.  相似文献   

20.
1936年10月中旬,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胜利地结束了长征。60年弹指一挥间,但长征路上的许多往事,我至今历历在目。(一)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