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早年曾先后三次来华,对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下层社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是一位地道的“中国通”。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史迪威肩负美国政府的使命,经过不懈的努力,排除了种种困难,指挥军队在印缅战场为战胜日本法西斯立下了汗马功劳。史迪威将军是如何与中国共产党发生交往的呢?  相似文献   

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蒋介石差点死于一次精心策划的谋杀,谋杀的策划者既非日本特工,也非汪伪汉奸,更不是地方军阀,而是被其视为主子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1943年12月,史迪威随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时,罗斯福对史迪威说:“你如果无法与蒋相处,又无法换掉他,那就一劳永逸地把他干掉算了”。并希望看到中国“出现一位真正具有民主精神和合作态度的新的政治领袖。”史迪威令其副手多恩将军执行罗斯福的这项口头指令。多恩拟利用蒋介石将于1944年3月访问印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大都听说过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期·斯特朗和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但很少有人听到过另一位美国朋友——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Evans Fordyce Carl-son)的名字。 1896年,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出生于美国一个牧师的家庭。1927年他来到中国。那时,他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官员,满怀着某些白种人的偏见。他曾傲慢地写信给家人;“最有效的政策是给中国人一个教训。” 10年以后,他学会了讲中文,并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四十年代初,约瑟夫·华伦·史迪威将军受美国政府派遣,出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从1942年3月抵华任职至1944年10月奉调返美,史迪威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作为美国派驻中国的最高军事负责人,忠实地执行了美国的援华抗日政策。在极其艰苦的缅印战场,成功地指挥了中国远征军和美军的对日作战;曾多次  相似文献   

5.
爱面子的中国人美学者斯科特·迪·赛里格曼最近在《亚洲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爱面子的中国人”,就他的所见所闻,形象地批评了某些中国人过份看重“面子”的心理。斯科特在文中指出:“面子”是影响中国人行为的三个因素之一,而另外两个因素金钱和权力有时也是为了争...  相似文献   

6.
“三·一八”烈士公墓座落在北京海淀区“圆明园”的风景区“九州请宴”。在公墓的西北角有一座三角形的墓碑,这里安葬着当时工业大学学生江禹烈、陈燮、刘宝彝三位“三·一八”烈士。江禹烈,字甸之,福建省崇安县人,既是中国共产党员,又是中国国民党员,牺牲时年仅二十八岁;刘宝彝,字序玉,福建省建瓯县人,是中国国民党员,牺牲时年仅二十四岁。“三·一八”运动发生在国共两党第一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认为,只有量才任用,才能用人得当。他认为安排“天下之将”去担任“千夫之将”是大材小用;把只能担任“下宾”的人放到“上宾”的位置就会贻误大事。在弄清了人的德才水平高低之后,还要了解每个人的特长。如果用骑将去指挥步兵,或用步将去指挥骑兵,都不会有好的战绩。他在《将苑·机器》篇中,按品德高低、能力大小,把将官分为十夫之将、百夫之将、千夫之将、万夫之将、十万人之将和天下之将等六个等级。把幕僚人员分为“上宾”、“中宾”和“下宾”三等。在《将苑·将材》篇中,他按照道德水平,把将领分为仁将、义将、礼将和…  相似文献   

8.
侠·痞·儒     
侠·痞·儒的关系,似乎左右着几千年的中国历史。 司马迁在他的煌煌巨著《史记》中,曾首次为“游侠”列传,明示“侠”的地位确实不可小窥。后来,大凡开国之主,从“乱”中夺到皇帝宝座的,几乎皆是“痞”出身,如刘邦、朱元璋之流,可见“痞”在“乱世争雄”的年代却有某种得天独厚,先鞭着人之处。他们从“乱”中抢到皇冠之后,当  相似文献   

9.
谢伟恩(Johns·Service)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任美国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兼史迪威将军的政治顾问。他出生于四川成都,从小在中国受教育,是当时美国外交人员中的一个“中国通”。抗战后期,美国政府为了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贯彻美国战时利用一切力量击败日本,战后把中国控制在美国的势力范围内,以防止苏联染指中国的企图,1944年7月下旬派出美军观察组  相似文献   

10.
刊中报     
“他就是红色中国” ——外国人眼中的毛泽东   当年埃德加·斯诺把毛泽东形容为一个“林肯式的人物”,立刻赢得了西方人的好感与认同。在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那本有名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 100人》当中,毛泽东的名次远远高于亚力山大,甚至高过美国之父华盛顿。而史沫特莱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袖人物,每一个人都可以同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人物相提并论,但无人能够比得上毛泽东。这些无疑是对这位伟人最高的评价和赞扬。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曾说:毛泽东“是一位备受赞扬、又常被人辱骂的人物”,同时给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  相似文献   

11.
七十年前,面对支离破碎的国土,痛心疾首的爱国之士和热血青年在忧国优民之情的感召下,在“内惩国贼,外争国权”的呐喊中,用自己的行动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新的一页,这就是震动中外的“五·四”运动。“五·四”是中国人开始探索新的民族出路的开端。当古老的东方理想被无情的现实碾粹之后,民主与科学就成为中  相似文献   

12.
遵义会议后的李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年8月16日,欧洲有名的大报《德意志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的一份讣告:“奥托·布劳恩同志于1974年8月15日逝世,终年73岁。”由于当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这则消息并未在我党引起反响,也没有多少中国人关注,甚至许多人还不知道奥托·布劳恩是何许人。殊不知,他就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大名鼎鼎、具有重要影响的风云人物———共产国际派驻中共中央的军事顾问李德。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1900年9月出生于慕尼黑。早年参加过德国工人起义和创建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  相似文献   

13.
屈平 《广东党史》2005,(6):45-47
史迪威公路的修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由众多印度士兵和中国士兵组成的联军翻越崇山峻岭,穿过缅甸丛林,一路披荆斩棘,开辟了一条从印度通往中国的传奇之路。这条以二战时驻中国、缅甸、印度美军总司令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名字命名的公路,成为当时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生命线”,美国等盟国支援中国的物资源源不断地从这里流入中国。  相似文献   

14.
渠冉 《党史纵横》2012,(6):23-24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把中国化为一个战区,派史迪威到中国战区担任参谋长。史迪威在中国任职期间,对国共两党的偏见较小,是一位比较务实的人物。据有关史料记载,史迪威早在1936年任美国驻华武官的时候,就开始搜集、研究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情况,对中共有了一定的印象。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一直注视着中共及其军队的动向,台儿庄大捷后,史迪威在武汉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和叶剑英,这也是他第一次和中国共产党人见面。这次会见留给他的印象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5.
艺苑     
“气节”一词,最早见之于《史记》,说汉朝有个叫汲黯的官员,“好学,游侠,任气节”。他疾恶如仇,人有过错,一定当面指出,不留情面,即使面对皇上,他也是“好直谏,数犯颜”。由此可以看出,气节问题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话题。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注重气节的民族,而气节问题的提出更是远在汉朝之前。《论语·子罕》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记载:《盂子·滕文公下》写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  相似文献   

16.
“抗日救亡,匹夫有责”,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中华民族精神第三次高涨的大浪潮基于“九·一八”事变,直接针对日本帝国主义旨在灭亡中国的侵略。当时作为“九·一八”事变首发之地的沈阳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更  相似文献   

17.
教师人格的感召力,身教的感召力,对于学生的教育是巨大的。它早已被教师本身所意识和体验,更为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所强调。古人杨雄在《法言·学行篇》中提出:“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汉代《后汉书·第五钟离宋寒传》中提出:“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加里宁认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为人师表应该是教师的重要素质和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8.
1946年,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到延安采访,在与毛泽东交谈时,毛泽东谈到了蒋介石。 斯特朗问道:“主席,你除在重庆谈判时见过蒋介石外,过去见过他吗?” “见过。”毛主席回忆着说,“那是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  相似文献   

19.
史迪威是1942年3月来中国战区任职的。史迪威初来中国时,蒋介石对他是信任的,同时对他还抱有很大期望。因为史迪威身兼美国驻华军事代表、中国军队参谋长等职,大权在握。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给史迪威的任务是:消除蒋介石集团的动摇,增大中国的抗日力量以利于美国,并要求史迪威掌握指挥权。蒋介石的打算则是,在抗日旗号下,从美国那里得到源源不断的援助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以待抗战胜利后重建他的统治。  相似文献   

20.
高翠 《党史纵览》2003,(8):22-27
踏上汉学研究之途 1907年,费正清生于美国南达科他州休伦镇,原名约翰·金·费尔班克(John·King·Fair-bank)。费正清是他的朋友、中国学者梁思成给他起的中文名字。费正清天资聪颖,从小学起就出类拔萃。1923年,费正清进入新罕布什州埃克斯特尔学校学习。在这所学风严谨的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