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建明 《东南亚》2012,(2):31-36
菲律宾政府的内部殖民主义政策引发了南部棉兰老摩洛穆斯林持续40多年的武装反抗运动,其间,菲律宾政府与棉兰老摩洛穆斯林有过反反复复的和谈,却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双方没有就南部棉兰老的永久和平与发展达成一个切实可行的协议,建立“棉兰老摩洛穆斯林自治区”的计划也归于失败。近年来,棉兰老的地区形势更加趋于恶化,菲律宾南部和平进程陷入新的困境,其中原因可谓是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2.
程一帆 《东南亚》2011,(4):82-84
《全球化进程中的东南亚民族问题研究》应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在分析印尼亚齐民族分离运动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经济一文化双重结构”来解读东南亚民族分离运动的创见;在论述印尼亚齐、泰南穆斯林和菲律宾摩洛人这三个民族问题时,避免了以“善”、“恶”二元对立的观念来对各方做出评判,从而避免了站在某一特定立场可能产生的偏颇。其姊妹篇《多民族共存与民族分离运动》一书,则是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探讨东南亚各民族互动的一体两面,寻找文化共存的深层原因。两书以历史脉络为线索,试图揭示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问题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3.
为了和平解决菲南穆斯林分离主义问题,菲律宾政府与穆斯林反政府武装“摩洛民族解放阵线”先后签署两个和平协议,与“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也进行了长时间的和平谈判,但仍未实现菲南的和平。原因在于菲律宾政府与穆斯林组织在实现和平的目标方面存在重大分歧;双方已签署的和平协议未能成功实施,削弱了人们对和平进程的信心;此外,也未能形成一个达成和实施和平协议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4.
费迪南德·马科斯总统的政府与菲律宾穆斯林叛乱领导人最近同意实行仃火,以此作为使菲律宾南部地区走向更为持久的和平的一个序曲。这项协议的达成,除了双方都希望结束这场屠杀之外,还由于双方都受到国外强烈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土耳其共和国自建立以来,就没有摆脱库尔德问题的困扰。从1925年赛义德领导的库尔德民族武装起义,到1984年土耳其库尔德工人党武装反抗政府以求独立的暴力运动,一直到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重新“激活”土耳其库尔德分离分子建立独立国家的热情;从国内的清剿到越境打击库尔德武装分离分子,库尔德问题已经成为土耳其“肌体”上挥之不去的“顽疾”。  相似文献   

6.
自1968年的"贾比达事件"以来,菲律宾的摩洛分离运动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各种摩洛分离组织不断涌现,摩洛人的离心倾向愈来愈严重,独立建国的呼声日趋高涨。与此同时,摩洛分离组织与菲律宾政府的和谈也时断时续,个中玄机也使得菲律宾的政局变幻无常。贫穷、落后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是菲南部长期动荡不安的根本原因,对菲律宾政府而言,要最终解决摩洛分离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汪长明 《东南亚》2011,(3):33-39
在分而治之殖民政策作用下,英属印度教派矛盾加剧,导致穆斯林民族主义兴起,巴基斯坦立国运动正式形成。以阿赫默德汗的“穆斯林民族论”、伊克巴尔的“穆斯林国家论”和真纳的“两个民族、两个国家论”为思想基础和主要流派的“两个民族”理论是巴基斯坦立国运动的三大理论来源。作为英国落实“退出印度”政策的关键性步骤之一,《蒙巴顿方案》确立了成立巴基斯坦自治领的政治原则。随着印巴分治和巴基斯坦建立,“两个民族”理论最终实现了从早期穆斯林思想家的一种政治理想到建立穆斯林民族国家的现实转变。  相似文献   

8.
菲律宾南部摩洛人在几百年的反殖斗争中形成了以信仰伊斯兰教为基础的认同,这种同一性是战后菲律宾南部穆斯林反抗运动的主要精神动力.但是战后兴起的摩洛民族解放阵线、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及阿布沙耶夫三个反抗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均没能从这种宗教同一性出发,反抗运动的领导层和下层穆斯林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错位的现象,普通穆斯林积极参加反抗运动另有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伊斯兰国”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作为伊斯兰世界重要的外围区域之一,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关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历史、宗教等矛盾的交织,尤其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矛盾,菲律宾南部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摩洛人分离运动。此后,菲律宾南部分离型恐怖主义逐渐向极端型恐怖主义“转型”,并在地区恐怖主义中扮演重要角色。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反恐战争的展开,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一度沉寂。2014年“伊斯兰国”的崛起,给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的复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伊斯兰国”的直接影响下,以阿布沙耶夫组织等为代表的菲南恐怖主义再度“升级”。在“伊斯兰国”与地区恐怖分子的参与、回流下,出现了马拉维武装对峙事件,同时也标志着菲南恐怖主义的国际化“升级”。未来,菲南地区的恐怖主义区域化与国际化互动可能进一步加强,马拉维武装对峙模式亦可能在其他地区被复制或模仿。要彻底解决菲南问题,不仅需要妥善处理国内的分离主义问题,还需有地区、国际层面的反恐支持。  相似文献   

10.
菲律宾独立后的40年中,聚居于南部的穆斯林摩洛人在现代化和国家整合的双重挤压下,其社会经济的边缘化日益加剧。但摩洛问题的症结在于文化,正是异质文化相互间的误读,才使政府的南部政策遭致失败,摩洛人固守传统的反抗则愈演愈烈。文化自主权的丧失才是摩洛人困境的根本缘由。  相似文献   

11.
对泰国历届政府而言,南部四府不仅是一个有200多万穆斯林聚居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糅合了政治、经济、民族、宗教和社会矛盾的棘手难题。泰南穆斯林分离运动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在研究泰南穆斯林分离运动时,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因素——"马来西亚因素",不应该被轻描淡写,更不应该被忽略。  相似文献   

12.
在东南亚地区,伊斯兰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宗教,穆斯林占整个地区的人口近40%。穆斯林为主体民族的国家有3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其他则是穆斯林为少数民族的国家:菲律宾有500万穆斯林;泰国300~400万,缅甸300万,新加坡60万,柬埔寨至少50万。过去数十年,一些伊斯兰政党兴  相似文献   

13.
从七十年代初起,菲律宾南部穆斯林聚居区不断爆发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场持续十几年的政治动乱使菲律宾各种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给东南亚地区政局带来了不安定因素,从而引起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其他穆斯林国家的密切关注。历届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均曾呼吁菲律宾政府和穆斯林武装力量举行和平谈判。但是,由于双方坚持各自提出的条件,一直未能就穆斯林自治问题达成协议。今天,棉兰老岛依然战火纷飞,苏禄海滨处处硝烟弥漫。  相似文献   

14.
王猛 《西亚非洲》2012,(1):67-83
苏丹民族国家建构失败的主要标志就是2011年的南北分立。究其原因,首先是苏丹长期封闭落后,缺乏统一的历史实践和民意基础。埃及人以掠夺为主要诉求的征服式治理给苏丹的南北交往留下了深刻仇恨和痛苦记忆。阿拉伯穆斯林精英们以埃及为观察世界的窗口,在独立后未能有效运转英国人留下的国家框架。苏丹政府在独立后未能借助福利或社会保障体系减缓政治和阶级冲突;由于全球化带来的时代特征转变,苏丹政府也无法借助对武装暴力的合法性垄断减缓社会冲突,苏丹最终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走向分裂。分立后的苏丹和南苏丹依然面临着民族国家建构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王黎明 《东南亚》2006,(2):53-58
民族问题研究是当代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泰国因其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受到不少学者的学术关注。在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泰国,少数民族边缘化现象正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瓶颈效应:北部山地民族因经济的落后而被隔离于社会主体之外,南部马来穆斯林因其与主体民族巨大的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地区拥有2.1亿穆斯林,是世界上除阿拉伯世界以外的穆斯林人口占最多的地区之一。印度尼西亚的穆斯林占全国总人口80%以上,据统计有1.6亿穆斯林。菲律宾的穆斯林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多,有500万人。马来西亚的穆斯林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9%,大约有一千四百万左右。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都有宗教极端主义组织。印度尼西亚的主要伊斯兰教组织有14个,其中“泛伊斯兰国家”、“阿拉苏纳圣战军”、“自由亚齐独立运动组织”、“伊斯兰解放党”和“维护伊斯兰战士组织”是主要的极端主义组织。  相似文献   

17.
1976年12月,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举行的会议上,菲律宾政府同叛乱的摩洛民族解放阵线(Moro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MNLF])达成了关于实行区域自治的临时协议。费迪南德·马科斯(Ferdinand Marcos)总统在1972年9月宣布实行军事管制之后,摩洛民族解放阵线(MNLF)于10月份在穆斯林聚居的菲律宾南部省份发动了分  相似文献   

18.
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关系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地理相邻(两国边界线长达2430公里)、民族相融(阿的最大民族普什图族也是巴四大民族之一)、宗教相同(都是伊斯兰国家,绝大部分穆斯林为逊尼派),本应成为两个友好相处的邻邦,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大国势力在这一地区的渗透,1947年8月巴基斯坦独立以来的50多年里,两国关系错综复杂、跌宕起伏,“剪不断,理还乱”。  相似文献   

19.
伊克巴尔是巴基斯坦著名诗人和哲学家,他的民族思想启蒙和团结了印度穆斯林,并在巴基斯坦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被公认为是巴基斯坦独立建国运动的先驱和缔造者之一。时至今日,伊克巴尔的民族思想仍然深深扎根于巴基斯坦人民之中,深受巴基斯坦人民的尊崇。  相似文献   

20.
印度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婆罗门教时代直到穆斯林统治时期,印度的教派主义和教派冲突本来并不是特别严重,各宗教之间基本上也能够做到相互共存与和平竞争。随着英国占领印度并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使得印度的伊斯兰教徒与印度教徒逐步走向了相互猜疑、忌恨甚至恶意攻击,并出现了最终导致巴基斯坦建国的穆斯林分离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印度穆斯林所特有的宗教认同自始至终起到了一种枢纽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