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日趋明显,大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作为城市二代移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也面临诸多适应和融入问题,学校教育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实现良好的学校适应,尽快融入城市社会,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于城镇化发展以及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是指流动人口的子女进入城市公  相似文献   

2.
流动人口子女能否真正融入城市公立教育,与教师的认识、态度和意愿是分不开的.本次调查发现.城市公立学校教师普遍认为流动人口子女素质不如城市学生、公立学校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存在较大困难、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不多且认同度不高.公立学校教师之所以会形成这种认识,应归因于流动人口子女给城市公立学校所带来的资源压力以及社会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结构性排斥.  相似文献   

3.
石良 《学理论》2012,(17):75-76
流动人口为城市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同样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导致某些有碍于城市管理的社会问题.以社区为立足点,探讨其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作用,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二是加强房屋出租管理;三是加强流动人口检查工作;四是促进社区管理内容及形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兰州城区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兰州城区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了解到,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主客观环境比较差,学校教育中教学和课程、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我评价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最后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颖 《学理论》2010,(29):91-92
计划生育管理难的关键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并成为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社区是流动人口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地理空间承载体,并与流动人口管理直接相关。因而,如何提高流动人口管理中的社区回应,是地方政府在新形势下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须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流动人口子女公立学校适应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探讨流动人口子女公立学校适应性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子女在公立学校人际适应、学习适应、行为习惯适应良好。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级、媒介接触、城市体验、流动参与对流动人口子女公立学校适应性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体现流动人口代际支持的"社会经济地位—流动特征—家庭结构"三个维度,分析流动人口子女婴幼儿时期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健康保障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因素、流动状况因素以及家庭结构因素对其子女早期健康保障获得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结构因素,即流动人口婚后的健康保障意识越强、家庭成员关系越稳定、对子女健康的家庭支持越集中、代际关系联结越紧密,其子女获得的早期健康保障水平就越高。因此,在流动人口子女的卫生健康保障方面,应注重基于家庭结构特征构建家庭健康支持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弱化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不利因素对其子女健康保障获得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8)
本文对单亲家庭子女人格教育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对单亲家庭子女人格教育现状的分析,研究单亲家庭子女人格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对单亲家庭子女人格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简单的阐述,最后提出加强单亲家庭子女人格教育的实施途径,即加强单亲家长自身教育的素养;加强学习教育对单亲子女的影响;重视社会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5)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大批农民工为了更好地生活,涌入各大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却日渐严重,特别是面向外来工子女的社区教育。目前还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且教育关注度也不是很高。本研究在分析外来工子女的受教育现状、社区教育公益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典型公益组织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面向外来工子女的社区公益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并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青年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水平及教育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配额抽样方式调查了北京市青年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知识。调查显示,青年流动人口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还缺乏科学的认识。本文还运用“继续社会化”理论,比较了社会化的正式机构,如家庭、单位、社区等对青年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社区教育对流动人口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外来流动人口规模日趋壮大。流动人口的进入对城市社区阶层化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方面来说,有利于加快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促进社区各阶层之间的融合关系;从消极方面来说,可能会导致社区阶层矛盾的加剧,对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提出新的挑战。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外来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  相似文献   

12.
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受到"子女性别结构"与"家庭经济约束"的共同影响。本研究发现:流动人口不仅具有明显的"男孩偏好",而且存在"儿女双全"的想法;具有相同性别结构的生育意愿要高于不同性别结构的;有限的家庭经济收入限制了流动人口继续生育的意愿,性别结构中含有儿子的生育意愿要远低于性别结构中都是女儿的;"男孩偏好"与"家庭经济约束"交互作用使得流动人口生育子女数最多为三个;老一代与新一代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不存在显著差异;社会阶层的提升能够增加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沙春羽 《学理论》2013,(23):139-140
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运转,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大中城市。从总体上说,外来人口在推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没有外来人口的流入和参与建设,就不会有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但是最近几年流动人口犯罪呈节节攀升态势,如何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教育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对策: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流动人口的素质;积极完善有关流动人口管理;保障流动人口就业。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越来越多的外来民工涌入本地,继而产生了很多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怎样更好的对外来民工子女进行教育,成了当今社会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外来民工子女的学习、心理现状及形成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就如何优化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健康服务需求与健康服务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无法获得公平的健康服务,尤其是在发达地区,流动人口健康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加强流动人口健康意识与健康服务利用,对于提升流动人口福祉、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社区视角,利用多中心治理理论,构建流动人口健康意识和健康服务利用的政策框架。在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对流动人口健康意识与健康服务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梳理,提出完善流动人口健康服务的社区管理模式,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作用的对策。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发达地区,珠三角有责任也有条件再次走在全国前面,为完善流动人口健康服务利用体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刘倩倩 《学理论》2010,(29):239-240
近年来,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两极分化日益明显,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引发了教育发展过程中很多的不公平现象,其中城市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最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之一。尝试从教育公平的含义入手,分析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原因,并提出若干解决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实地调查材料和官方统计资料,分别从国家力量、民工子弟学校和社会参与三方面论述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8.
流动人口约占北京市常住人口的1/3,对城市消费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研究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动态特征,发现近年来流动人口呈现出的家庭化流动趋势愈加突出,而与全国相比,北京市流动人口家庭化规模呈现"小型化"特征,随迁子女比例少但随迁老人比例高;同时发现,家庭化的扩展不仅为流入地增加了劳动力供给,而且显著增加了家庭的消费支出,刺激了流入地的消费经济,有利于扩大城市内需,保持长期的经济发展活力。基于发现与分析,可从住房、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提出若干适应流动人口家庭化阶段特征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伟成 《民主》2011,(8):18-20
随着大量流动人口不断涌人经济水平较发达、地理环境较适宜居住和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的大中城市,流动人El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已成为各地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流动人口过去大多是让子女随自己流动而到大中城市读书,现在不少人是为子女能到大中城市读书而流动,无疑这对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大中城市的义务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为应对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13)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一部分,回族流动人口占有重要比例,由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特殊性造成自身的社会认同出现差异。本文通过对武汉洪山区进行调查,运用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文献分析法获取资料,分析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社会认同的现象及造成原因,提出从政府部门、社区、流动人口群体等方面的建议,旨在加强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