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蔡军 《学习月刊》2014,(15):46-47
当今时代,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旅游业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展示文化内涵与魅力、塑造旅游品牌形象、实现文化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武穴地处吴头楚尾,多元文化汇集,如何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好具有武穴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业,是一个需要思考、探索的问题,是推动武穴旅游业发展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2.
王磊 《世纪桥》2014,(12):79-80
五大连池因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而闻名,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有效整合,已打造了初具规模的文化旅游产业。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文化资源挖掘力度不够、文化旅游资源管理存在漏洞、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相对滞后和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亟待提高等诸多问题。应从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科学规划文化旅游资源管理、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文化旅游宣传力度等诸多方面促进五大连池文化旅游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代贵州》2012,(18):11-12
铜仁市坚持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市改革攻坚和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布局,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率先突破的重要方面来抓。以品牌为导向树立文化自信自古以来,湘楚文化和巴蜀文化在铜仁相互交融、相互涤荡,民族民间文化、红色文化丰富多彩,生态文化、佛教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极具多样性。立足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铜仁努力培育鲜明的文化品牌,把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定位为"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着力将梵净山打造成为世界知名旅游景区,把铜仁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人》2012,(Z1):2-3
正近两年,原州区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深入挖掘、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旅游内涵,形成了以文化促旅游发展,以旅游带文化繁荣的良好局面,先后获得了"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建设先进县"等殊荣。大手笔编制产业规划。立足特色,挖掘内涵,  相似文献   

5.
朱彩云 《奋斗》2013,(4):45-45,51
正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兴旺发展的源泉;旅游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传承渠道之一,以旅游兴文化,以文化促旅游,二者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增值效应显著。通过深入挖掘黑龙江省历史文化资源,并进行有效的整合,为龙江旅游植入文化灵魂,增加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做大做强黑龙江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6.
王利文 《奋斗》2013,(10):27-28
大兴安岭作为全国重点国有林区,作为华北、东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和国家重要生态安全保障区.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优势,围绕“神奇天象、本态自然、神秘民族、迤逦界江、浩瀚林海、高寒冰雪”等国内外垄断性旅游资源,把森林、北极、民俗、冰雪、历史“五大文化品牌”融合到旅游业发展当中,极大地助推了文化与旅游大融合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龙长春 《当代贵州》2012,(36):10-11
近年来,黔西南州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相荡相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比翼齐飞、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8.
桂林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旅游兴市"发展战略,致力把桂林市建设成为世界闻名的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山水名城。为此,各县区纷纷将"旅游兴县"战略写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工作报告,真正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然而,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和灵魂,如何将文化融合旅游产业,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桂林市委党校第十二期中青班第八调研小组通过对阳朔县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情况进行调研,对如何深度融合文化要素,有效推动县域旅游发展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化产业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崭新形态。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决策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一项重大举措,为开封市加快文化旅游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跨越提供了一次难得的重要机遇,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必将对促进开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开封全面复兴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关联性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要注重大交通对旅游的促进作用;大产业、大市场、大城市对旅游业的辅助作用;景点打造对旅游的核心作用;合作开发对旅游的提升作用;旅游营销对旅游的畅销作用。渠县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自然景观优美,风土人情多样,要加强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探索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途径,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桂林围绕"文化立市"、"旅游兴市"战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文化与旅游资源优势,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二者的融合,形成两大产业互动发展、互融共赢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郑新英 《奋斗》2011,(11):23-2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号角,省委十届十八次全会绘就了建设文化强省的美好蓝图。处处充盈文化气息,时时感受文化魅力,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大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市、文化大市、文化名市,是党和政府的政治责任,是加快发展的紧迫要求.是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  相似文献   

13.
黄南藏族自治州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文化遗存最为集中,文化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黄南州确立“北依西宁.南望九寨”的区域战略和“文化带动旅游、旅游促进文化”的发展总路,着力推进文化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4.
《奋斗》2021,(2):39-41
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十四五"时期,全省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要紧紧围绕"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战略目标,聚焦关系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大问题,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高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整体实力、行业竞争力,努力为全省人民提供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全面开创全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旅游文化与山西旅游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山西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丰富,但山西的旅游业发展滞后,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充分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整体形象设计不佳且未形成品牌。为了真正做好从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的开发工作,必须深层次地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加强旅游环境建设,加大促销力度;重视历史、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配套利用;搞好自然景观与文化的结合;贯彻旅游文化开发方针,正确处理现存的旅游文化。  相似文献   

16.
文化旅游产业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以文化为内容、旅游为载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区域自然禀赋资源,充分发挥文化的灵魂作用,建立文化要素和旅游要素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实现文化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共赢发展,是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梵净山与乌江是贵州两大文化圣地,有着富饶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山一水的孪生文化,传承、演绎和丰富着贵州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在文化个性的差异性上,这对孪生文化又彰显出各自的文化魅力。在文化发展的殊途同归上,以梵净山旅游文化的发展思考乌江思南旅游文化的发展,透视旅游文化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迁中的重要性和时代紧迫性。  相似文献   

18.
黄娴  蒋兴勇 《当代贵州》2012,(28):32-35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缺乏内涵,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市场活力。按照国发2号文件的要求,致力于“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国务院文件第一次以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来定位一个省的文化与旅游发展,这既为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含金量极高的政策平台,也为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造独特市场品牌,营造了良好环境。当前,“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时代要求。贵州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已成为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一、贵州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一)提升贵州旅游产业水平需要文化融合 随着人们对旅游消费需求的日趋旺盛,我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2011年全年贵州旅游总收入1429.48亿,同比增长34.70%,同比增长数排名全国第四,旅游创汇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增强。然而纵观全省旅游业发展,取得成绩显著,但却与丰富资源不相匹配,或者说资源性价比不高。  相似文献   

20.
泉州获得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称号,迎来了建设东亚文化之都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新机遇。泉州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优势是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门类丰富;弱势是文化资源静态展示多于开发利用,缺乏参与性和体验感;挑战在于泉州旅游经济增速慢、旅游经济总量小、旅游投入不足、旅游设施落后、旅游产业层次低。机遇来自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和泉州在"东亚文化之都"终审会上的承诺;泉州建设东亚文化之都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路径,是选择"社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实施"古城·古港·新区·全域联动"发展规划,全方位调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打造"东亚文化之都"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