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就这么走了。一个,两个,三个……秋天了,天依旧蓝,大地依旧绿,时光在走,那日子也还是一天天地过。大街上,仍淌着很多的颜色,那就是生意呀;田野里,秋熟的气味正在随风播散,那就是收获啊;天明的时候,公鸡也依然打鸣;斗转星移,那岁月不还正年轻吗?可是,他,他们,就这样走了?是呀,这是职责。在和平的日子里,就因为头顶着这枚“国徽”,就因为身穿着这身警服,说去就去了,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孩子尚小,女人也还年轻,父亲年迈,母亲尚在病中,可人就这样没了。是呀,有荣誉,有名声,有“烈士”的光荣称号,那人呢,那…  相似文献   

2.
无求则尊     
云溪子 《小康》2011,(1):126-127
无非份之欲,自然无非份之求,如果一个人不追名逐利,不恋权迷位,随遇而安,两袖清风,那当然可以"刚气凛然",尊也就有了有一个说法为许多人所推崇,那就是"无欲则刚"。吾也深以为然。对于欲,向来有许多说  相似文献   

3.
《精神文明导刊》2009,(9):60-60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时光流逝,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相似文献   

4.
提起彩云之南那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不念及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那本著名的《消失的地平线》是绝无可能的。2000年时,我就曾与几个年轻同事揣着同一本书、同一个梦寻访过遥远而神奇的香格里拉。不过,客观地说,此行更多的是震撼于高原上那种山川、河流、苍穹和白云自成一体,黄就是黄,蓝就是蓝,白就是白,不需任何色彩过渡的奇崛和壮美。至于那道消失了的地平线,或许是心态还不够平和,或许是行色过于匆匆,并未如我所愿展露过她清丽的娇颜。  相似文献   

5.
洹河塔影     
洹河塔影方鹰人间事有时很是奇怪,对近在咫尺的事物偏偏知之不多,睁眼即见的也未必就能看得明白,越是朝夕相伴的,越容易被疏忽。正如老北京之了解名闻遐迩的颐和园不一定比异国他乡的游子知道得更多的道理一样,这种情形并不罕见,笔者就是一个明证。我虽然是吃洹河水...  相似文献   

6.
叶小文 《时事报告》2012,(10):50-51
中国人向来对美国如何竞选总统没什么兴趣,那是人家自己的事情;对竞选中为争选票而往往面红耳赤口无遮拦、信口开河攻讦伤人,更是嗤之以鼻,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可这回,米歇尔夫人,不仅美国人,也有中国人,真的在赞赏你的演讲了。美国人评论说,细看米歇尔的演讲,其实并无太多惊人之语,讲的多是家庭故事。然而可能就是这些平凡的家庭故事,让每个听众都感同身受。比如讲到学生时代的助学贷款时,米歇尔说:“那时我们那么年轻,那么相爱,那么负债累累。”我们赞赏什么?赞赏你演讲中的家国情怀。当讲到“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有相同的机会,无论身份、无论家乡、无论种族、无论信仰和情感,相信当每一个人努力奋斗,出人头地,在通过机遇的大门之后,不会自私地关上大11],而会转身伸出援手,给予人们共同的机会一起成功!”我们也为之鼓掌。当讲到“他仍是那样一个人,当我们的女儿刚出生的时候,隔不了几分钟就急匆匆地查看摇篮,确认她们仍在好好呼吸,并骄傲地向我们认识的每个人展示自己的宝贝女儿……”我们也为之动情。当讲到“我们面对的挑战似乎艰巨得难以克服,请别忘记开创不可能的奇迹,正是我们国家的历史。美国人就是这样,我们的国家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如果我们的父母先辈可以为了我们而艰苦奋斗,如果他们可以建起摩天大楼,把人类送上月球,如果他们可以用一个按钮就把世界连接,那么当然,我们也可以自我牺牲,为我们的子女和孙辈建设世界。”我们也为之激动。  相似文献   

7.
葛剑雄 《传承》2012,(23):94-96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一个很好的原则,那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发展到了今天,在这个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形成一个新的观念,那就是“己所欲,如何予人”。我们以前往往认为,我认为好的,你也必须认为好,所以我要把它推广给你,要你学我,这是我的一种好意。其实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你认为好的,人家不一定以为好。如果人家以为好,也要考虑人家该怎么样向你学习。所以,不要急于把你自己认为好的文化去推广,更不能够强制推广。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能永年。"人生在世,活的就是一个心态。心态决定状态。心态好,人不老。"心静"、"心安"是企业退休职工应具备的一种良好的心态,要善于做到"三平"。一是平静心绪。花有开有谢,树有荣有枯,  相似文献   

9.
正人到晚年,犹如日落黄昏,难免产生孤独、寂寞、凄苦、郁闷之感,影响身心健康。居家养老若常有以下"七趣"相随,便会陶冶性情、愉悦身心、益寿延年,使晚年生活有滋有味、多姿多彩。情趣"多情人不老",这话是说老年人应有一个好的心态。医学研究发现,在一切对人体不利的因素中,最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情绪。良好的心态是健康的基础,在人的感情深处,一旦产生情趣,精神就饱满、心情就开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句老话叫“医不自治,鉴不自照”,是说每个人在对待自己时很难做到准确公正;西方也有句老话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是说每个人看别人往往看得清楚,看自己就不容易了。其实,上面两句简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另一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相似文献   

11.
《甄嬛传》的确厉害,演了个把月,越来越火。我看得不多,《甄嬛传》大结局那一集.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了。甄嫒与雍正临死前的那段对话,让我不寒而栗。这76集的《甄嬛传》难道讲的就是四个字:尔虞我诈?难道就告诉我们,一个人要生存和自保,就要靠心机重重、手段狠辣,用中伤、流言、谋杀,来站在别人的痛苦甚至尸骨之上?  相似文献   

12.
心态     
人生苦短,有些苦难是无法回避和改变的。唯一能改变的就是我们的心态。整个20世纪的心理学就说了一句话——心态决定命运。探讨心态问题,其实也简单,心态好,凡事都想得开;心态不好,凡事都看得重。一家火锅鱼店,火锅鱼味道独特,独特到人们吃后其味常常留在人们食欲的记忆  相似文献   

13.
权力漫谈     
离岗之后,旁观权力,深思默察,颇有感悟,心之所想,笔之所至,是耶非耶?望广大领导干部鉴识。  权力不是永恒的,要“上”得健康,干得洒脱,“下”得痛快  对社会而言,对一个群体而言,权力是永恒的。因为一个社会、一个群体,离开了权力、权威,随时都可能陷于无政府状态。别说健康发展,就是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都无从建立和维系。但对某一个具体的人来讲,哪怕他处于权力的峰巅,其权力也是暂时的、相对的。从获得权力到失去权力,不过是一个过程。对于这一点,有的掌权者想得不清,看得不透。他们“官”念太强、权欲太盛,他们迷…  相似文献   

14.
王旭明 《中国减灾》2011,(7X):34-35
<正>我素对人的死亡不以为然,无论他是多么伟大,还是多么渺小,也无论他与我的亲疏。因为人的生老病死本来就是一个自然规律,我挺烦现在人把生、把自己看得特重,好像没有自己地球就怎么着了似的。有些人宁愿瘫在床上喘着余气,也不去思考生命的质量。在我哀悼过的不多的人中,有与我只有一面之交的中央电视台制片人陈虻,与我素  相似文献   

15.
老警     
老警不老,今年 52岁,可是比起一任比一任年轻的所长来,的确是老了。   老警总是笑着,不管对什么人,难得有人看见他“发威”一次。即使对待犯罪分子,也是那种语重心长的模样。初参加工作,有老警这样的老同志关心照顾,感觉就像夏日午后钻进一片小树林,那一份悠闲清爽从心底里溢出。不过,有时候我也想:老警这样软弱,怎么能当一名警察呢?   老警有一个毛病,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把派出所当成了家,而家则是另外一个概念——吃饭、睡觉的地方。年轻的所长钻进汽车,从车窗里撂下一句话:“老警,我走了,所里的事照看着。”老警像…  相似文献   

16.
一个世纪有多长呢,它仅仅是我们的一个回眸,我们眸中的一片光景,光景之中的那么一点点温情。那一点温情就像平静生活的河面上泛起的浪花,它们是短暂的,且在瞬时即归于平静。它们虽然是波澜不惊的样子,然而在我们的心海里,它们就是令我们一回眸就能看得到的,忘不掉的,恒久地暖着我们心窝的幸福。   每一个人对幸福的感觉都是不同的,人的一生,在不同的生命里程里,对幸福的要求和认识也是变化着的,当您手捧我们这一期杂志的时候,新的世纪已扑面而来,我们把这些您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心中的幸福时光展现给您,不仅仅是想让您和我们一起重温留在旧日里那些幸福的时光,更想告诉您,幸福其实一直就在我们必经的道上等着我们呢,新的世纪刚刚开始,朋友们,我们祝福您:幸福,安康!  相似文献   

17.
都都     
“都都”是我尚在母腹的儿子(抑或女儿)的名字。自打准备怀孕的那一天起,我与妻子就开始为我们的“概念孩”起名。我说就叫“乐乐”吧,取快快乐乐之意。至于大名,男孩就叫“思蜀”;女孩就叫“思琴(秦)”。“思蜀”,是用刘禅“乐不思蜀”典故,望儿子不忘根本,同时妻子也是四川人;而“思琴”,就因我是陕西人了。我颇为自得,但妻子不喜欢,她说让孩子思这个那个的,闹得一脸的忧国忧民,何“乐”之有啊?妻说,名字是什么?名字不就是一个人的编号么。但人们往往却把名字看得太重,于是给孩子起名就有些像旅游,都喜欢往好的美的…  相似文献   

18.
李沛然 《群众》2014,(10):61-62
<正>天下名利,取之有道。一个人的"名利观",反映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世界观,就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的观念。有的人认为这个世界"我"最重要,就会形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把个人"名利"看得重如泰山,贪婪无度,到头来落下牢狱之灾。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认为这个世界人民群众最重要,就会把个人"名利"看得轻如鸿毛,把群众利益置于最高,不经意间却获得很多。前者追名逐利,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徒有虚名,觉也睡不安稳;后者淡泊名利,看似与世无争,实则人生丰满,觉也  相似文献   

19.
最近,阅读了《贪官忏悔录》这本书,发现里面不少领导干部皆因没有保持良好心态.不能正确看待个人的利益得失,盲目攀比仿效,进而心态失衡.最终从高高的金字塔上坠入万丈深渊,成为人民罪人的同时自己也身败名裂,让人可恨、可悲、可怜、可惜。  相似文献   

20.
谈谈作风     
我们通常把一个人的处世方式和行事风格给人们留下的印象称为作风。所以,一个人的作风也是他的价值观和文化修养,或者说是他精神境界的外在表现。虽然作风是一个外来词,但中国人对于作风的重视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传统特征。中国人对于伦理道德看得特别重,对一个人的作派、作风当然看得也非常重。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有一个叫做“礼”的核心概念,它用这个概念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因而从伦理的角度衍生出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