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法治精神的构建是以一定的国家传统法律精神为基础的。中国的传统法律精神是一种法律伦理精神,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法律伦理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是中国迈向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必须实现从法律伦理精神向现代法治精神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孔玲 《理论导刊》2004,(10):34-36
政治文明与法治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法治是政治文明基本内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明建设是法治建设的扩展;政治文明的实现离不开法治途径,法治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式;政治文明的突出特征就是法治,法治是政治文明的显著标志。政治文明建设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正对"法治中国"应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崭新诠释其一,法治中国是人类法治文明的"继承版"。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期决定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可以设想,未来之改革必定滋养于法治,未来之中国必定享誉于法治的成就,未来之人民必定受益于法治中国建设的红利。  相似文献   

4.
公共管理与政治文明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管理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然受到政治文明的规制和导引,即它必须体现和弘扬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价值。而公共管理则是体现和促进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式。当代中国政府管理现状与现代政治文明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在现代政治文明的规制和导引下重构中国公共管理,即它必须注重公共性、民主性、法治性、公平性和服务性。  相似文献   

5.
刘咏梅  习洁 《理论探索》2005,(5):146-148
法治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践行法治是政治文明的基本方式和显著标志,也是政治文明的基石和根本保障。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应首先从切实遵从宪政、实现党的领导法治化、培育理性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意味着中国正式迈入法治时代。法治时代与人治时代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其实就是理性精神。法治是对理性精神的弘扬,而人治更多体现的是感性,是个人的主观随意。法治所体现的理性精神正是哲学的基本精神。哲学是理性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进行的法治建设是一场具有深刻意义的法治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革命的历史构成当代中国法治革命的重要历史背景,改革开放及其新阶段构成法治革命的现实背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构成法治革命的政治背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构成法治革命的法治背景与直接动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形成法治革命的基本维度,观念与精神革命、价值与原则革命、规范与制度革命、国家治理革命成为法治革命的核心主题,思想革命、思维方式革命、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革命则构成法治革命的主体意涵。法治革命和包含着法治革命的"社会革命"始终彼此支撑、相互塑造而共同融合在一起,它们始终处于进行时之中。  相似文献   

8.
正法治中国是指法治主体在法治信念与法治精神的导引下,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制约法治的客体,实现全体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通过提升中国在全球的法治竞争力实现国家发展的根本价值。一、法治中国的主体维度1.法治自觉。指社会主体对法治的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应有的高度并从一种知识发  相似文献   

9.
建设法治政府是政治文明应有之义。按政治文明的要求,法治政府是受制约、负责任、诚信道德的政府,体现出民主、法治、人权等政治文明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并努力实践于政府行为之中。  相似文献   

10.
宪法权威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理论导刊》2004,(8):24-26
政治文明是衡量社会进步开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法律权威最高表现形态的宪法权威不仅构成了法治文明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和根本标志。提高宪法权威和推进法治文明是构建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学说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从治理的本原内涵出发,国家治理指国家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其强调的是"国家"与"治理"的双重意涵。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是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又要充分发挥治理优势的治理形态。判断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原则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法治、民主、协商、高效是判断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存在着共识缺失、既得利益集团危害、精英共谋的困境。以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学说为指导,从基本理解出发,要应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困境,必须构建成熟的多元主体。  相似文献   

12.
法治伦理是从法治本质出发,由法治化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应当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当代中国法治伦理的形态,即中西治理文化的结合、时代和传统融合、民族性和全球性统一。法治伦理的形态蕴含当代中国法治伦理的特质,即民主、保障人权、和谐和德教。当代中国法治伦理蕴含的四个特质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构筑了当代中国法治的灵魂,成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同时也是法治实践的行动方向、法治实践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必须始终踏踏实实地坚持民主、保障人权、和谐及德教的中国特色的法治伦理,以此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13.
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过程中,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法律传统遭受了冷遇,人们热切关注的现代法治精神在本土的成长举步维艰.面对法治所处的困境,我们有必要转换思路,放弃对中国法律传统与现代法治精神进行单纯的"统一"抑或"同一"的整合,回避二者无益的价值争锋,强调它们在差异下的共存与融合.在尊重中华民族法律传统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现代法治精神的精华,使中国当代法治建设既有具有普世价值的现代法治精神的指导,又有根基深厚的中国法律传统的伦理支撑,引导法治国家,走向伦理社会.  相似文献   

14.
徐雅玲 《团结》2005,(2):32-32
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所谓政治文明,通常是指“由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形态、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和政治行为实践所规定和体现的社会文明”。其中,法治是政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文明的基本动作方式。要建设政治文明,就必须倡导法治,实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反对人治。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所走过的曲折发展历程,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国家出现的种种严重失误,都同“一人说了算”、国家缺乏可靠的法治保障机制有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  相似文献   

15.
<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贯彻"法治"价值,就要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表明了作为执政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提倡法治精神"的集体态度。精神是一种力量、一种信仰、一种信念。一个集体有了精神引领,就有昂扬向上的  相似文献   

16.
法治属于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构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实践证明,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努力弘扬法治精神,并使之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政治信仰,必将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上去。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31)
法治精神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所在,但在当代中国,法治精神的缺失还比较明显,文章从培育法治精神的必要性出发,初步分析了国民法治精神缺失的几种表现,并就如何培育国民的法治精神进行了思考,以期对培育和提高国民的法治精神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一方略的逐步推进,为法治中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与保障。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全面提速,是党探索治国理政规律的重要成果。面向未来,适应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求,需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找准着力点和切入点,突出抓好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9.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首先要加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一环。为此,急需推进立法民主化,强化监督职能,建立健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具体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廉洁政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必然结果和目标。实现廉洁政治,必须构建大众参与反腐的民主制度体系,培育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建设以司法独立为核心建设廉法政治法治化运行机制。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为廉洁政治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