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舜 《前线》1962,(22)
“居安思危”本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反动统治地位服务的“处世哲学”。《吕氏春秋·慎大览》写道:“贤主”要“于安思危,于达思穹,于得思丧”。魏征也曾经向唐太宗说:“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惟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相似文献   

2.
商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主持了秦国的变法,对社会进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变法与人才思想紧密相连,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靠立法解决选拔人才,是他人才思想的独到之处。商鞅提出假贤问题,他认为不少已获得“贤”的名望和地位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人才,而是靠花言巧计迎合君主骗取得来的名望。他说:“凡人臣之事君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君好法,则臣以法事君;君好言,臣则以言事君。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君好言则毁誉之臣在侧。”做臣子的是按君主的喜好来为君主服务的。君主重视法治,那些端直的贤才就靠近他,君主…  相似文献   

3.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位霸主,而管仲之贤亦为世所称道。管仲之能相齐,一要归功于鲍叔牙的推荐;二要归功于齐桓公的用贤。鲍叔牙也是齐国的贤士,且是跟随桓公多年的旧臣。管仲本是公子纠的辅佐,在公子纠与桓公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用箭射中桓公的衣服带钩。当桓公继位以后,本是要任鲍叔牙而杀管仲的。鲍叔牙却对桓公作了郑重的推荐:“君将治齐,则高傒(原齐国正卿)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  相似文献   

4.
陈赞贤是赣州工人运动领袖,中共赣南党组织主要创建者.1927年,蒋介石打出反共反革命的第一枪,制造了震惊全国的"赣州惨案",陈赞贤成为牺牲在蒋介石血腥屠刀下的第一位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5.
刘运动 《世纪桥》2007,(2):97-99
西汉初期,对匈奴实行以“和亲”为主的民族政策是为了安边保境、争取发展的机会,虽然有妥协退让的一面,但亦有进攻的性质。通过与匈奴“和索”,输送给匈奴地区大量的汉族物资,“派辩士风喻以礼节”,对匈奴进行经济文化渗透,达到“毋战而渐臣”的目的。这种渗透是建立在汉匈生产生活方式不同这一基础之上的,渗透匈奴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开疆拓土,或巩固已开拓的疆土,实现统治者的大一统思想。  相似文献   

6.
康琴 《廉政瞭望》2014,(24):58-59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政治与巫术的媾合并不新鲜,古今中外皆有,文景之冶的贤君汉文帝尚且迷信,而汉武帝时,更曾发生过巫蛊之变。即便是在今天,巫蛊还是能和政治产生联系。也有不少政客仍然迷信,甚至在处理国家大事上都用“迷信”的办法定夺。  相似文献   

7.
“一·二八”抗战后,蒋介石本打算肢解十九路军,但由于蒋光鼐、蔡廷锴据理力争,加上全国各界强烈声援,才改调十九路军入闽“剿共”。这是一箭双雕的计策.既可以让十九路军削平福建的地方杂牌军队,又使十九路军和红军在拼斗中两败俱伤,蒋介石坐收渔  相似文献   

8.
光阴似箭,流年似水。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60年代末的时候.蒋介石已经是人老体衰.力不从心。晚年的他自然而然会对栽培未来事业“掌门人”多有考虑。为了能够让儿子蒋经国在自己身后牢靠地接班,蒋介石让时任行政院副院长的蒋经国频繁出国访问.一是为了台湾的外交活动.二来也为他树立在国际上的形象。可谓考虑周全.用心良苦。然而。“福兮祸兮”.这也造成了蒋经国在出国外交中的两次意外遇劫,险遭不测。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未能“出兵”参战,却借战俘问题大作文章众所周知,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出兵占领了我国的台湾,使得本已摇摇欲坠的蒋家小朝廷得到了起死回生的机会。但是蒋介石幻想从战争中获得更多利益,先是谋求“出兵”参战,因为美国主子不允许而作罢;继而又阻挠朝鲜停战和谈,也以失败告终。别的问题插不上手,于是在即将停战的时候,蒋介石把目标转向了战俘问题。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在俘虏大批美军的同时,也有数万志愿军战士被俘。蒋介石意识到,如果把这批战俘弄到台湾补充国民党军,无疑是一支有生力量。同时,也可借战俘大作文…  相似文献   

10.
近读《史记》中皋陶与禹的一段对话 ,颇受启发。皋陶是古时传说中东夷族的领袖 ,被帝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官。一次舜上朝 ,禹、伯夷、皋陶在舜前谈论治理国家之事。皋陶述其谋略 :“信其道德 ,谋明辅和。”“慎其修身 ,思长 ,敦序九族 ,众明高翼 ,近可远在已。”其意是说崇信道德 ,办事公正廉明 ,辅以和睦亲善 ;慎修其身 ,思为长久之道 ,次序九族而亲之 ,以众贤明作羽翼之臣 ,这样政事就可以由近及远也。皋陶此番话的重点 ,是“在知人 ,在安民。”禹赞同皋陶的看法 ,并说 :“知人则智 ,能官人 ;能安民则惠 ,黎民怀之。”即是说能够了解下属或…  相似文献   

11.
对农工商关系的论争,始于中国古代思想界的本末之辨。在古代思想家眼中,“本”是指自然经济下的农业,“末”则是指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独立的工商业。从这种概念的界定上,已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患想家们对农工商关系的一般看法。尽管在古代“重本(农)抑末(工商)”思想主旋律中也有一些“反抑末”的不和谐声音出现,但终究未能突破封建经济思想的蕃篱。无论如何论争,都是以促进自然经济发展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唐代隐士赵蕤,是李白、杜甫的老师,一生没有做官,却著了一部很有名气的谋略方面的书——《长短经》。在《臣行第十》一篇中,他提出了“正臣”和“邪臣”各六类,也就是好干部的六条标准和坏干部的六种表现。正臣六类 1.“夫人臣萌芽未动,形兆未现,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豫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于显荣之处。如此者,圣臣也。”在事  相似文献   

13.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全国性的反革命政变,导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每当论及这一历史事件,人们总以为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随之在东南各省举行“清党”大屠杀,最后在南京建立反动政权。但历史的真相,却是蒋介石最早在福州发动“四·三”政变。当时的国民党报刊也公开认为,“此次清党运动以闽省为最早发动”,是所谓“中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说:我是在东北长大的.张学良说:“我知道,是老师张伯苓说的,我们是同师同年.西安事变前,周恩来曾与张学良作过一次会谈.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张学良将军在当时是一位复杂人物.他在中原大战中支持蒋介石,改旗易帜,一度是蒋介石十分器重的人物.他为了追求强国措施,还曾与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女婿交友很深,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有一定交往.张学良的所作所为,期望的是国家统一、民族兴旺.但是随着日本关东军的炮声,蒋介石“绝对不可抵抗”命令的下达,他一步步认清了蒋介石的庐山真面目.尤其是张学良依照蒋介石的命令率军“围剿”陕北红军连连受挫后,蒋介石一直不同意他恢复被歼灭的编制,使他逐步弄清了蒋介石排除异己的阴谋;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渍散,仍能打败装备精良的东北军,这不能不使张学良的脑子里产生很多疑团,并心生敬佩之情,因此他急于要弄清楚中国共产党“抗日反蒋”的方针底细.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国民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究其原因,除了蒋介石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抗日三天就亡国”和“依赖国联公理裁决”外,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攘外必先安内”.这里的“攘外”即是对日军的侵略妥协退让;“安内”则是压迫各异己力量和民众的抗日运动,“围剿”苏维埃红军,而“剿共”被当作抗日的前提.“攘外必先安内”作为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理论依据,从提出到确立,有个过程.早在1927年春,蒋介石与日本天皇互派心腹密谋,达成默契:蒋介石反共,日本支持蒋统治长城  相似文献   

16.
蒋介石在第四次“围剿”惨败后,不顾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扩大.积极进行第五次“围剿”的准备.他一面向美英等国大量借款,购买飞机、大炮;一面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在庐山开办军官训练团,培养“围剿” 的军事骨干.受训军官毕业后,蒋介石赠送每人一把上刻“不成功便成仁” 的短剑,以激励部属为其卖命.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调50万军队,分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扑来,开始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对这次“围剿”,蒋介石强调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战略.在政治上,加紧实行保甲制和连坐法,加强特务活动和组织地主武装;在经济上,对苏区进行严密封锁;在军事上,采用持久战和堡垒主义.军事部署是:北路军共计33个师又3个旅,由顾祝同任总司令,主攻中央苏区.以陈诚为总指挥的第3路军是“围剿”的主力,依托堡垒  相似文献   

17.
1943年10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由毛泽东撰写的社论,透露了林彪到重庆与蒋介石会谈的消息.这件事的内幕,因为其影响甚小,所以至今知道的人也不多.蒋介石的本意,不是会见林彪,而是会见毛泽东.早在1938年12月6日,蒋介石在广西桂林约见周恩来时,就曾提出“约毛泽东会谈”.1942年8月14日,蒋介石在重庆再次约见周恩来,突然旧话重提.他说,国内问题要弄好,敌人不足惧,问题在国内,想在兰州转西安时,在西安同毛泽东谈谈问题.周恩来与蒋介石会见后,立即将会见情况和蒋要见毛之意电告毛泽东,并果断地建议“毛不 见蒋”.那么对蒋介石的邀请如何作答呢?周恩来提出了三种设想:第一,以林彪代毛泽东同蒋会面;第二,以朱德代毛泽东见  相似文献   

18.
素有“文胆”之美名,被蒋介石誉为“当代完人”的陈布雷,自从1927年春在南昌被蒋介石“慧眼”相中,成为高级幕僚起,直到1948年自杀身亡,在长达21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是蒋介石最为信任的心腹。他听命于蒋,尽力“笔耕”以报蒋介石“知遇之恩”,并长期分管蒋介石侍从室。陈布雷文笔优美、老辣,蒋介石最为重要的文案,诸如《祭告总理文》《西安半月记》等均出自他手。  相似文献   

19.
1974年4月5日凌晨,全台湾出现了罕见的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声中,蒋介石走完88岁的生命历程。这是蒋介石肉身的终点,却也是他真正“神化”的开始。其实,早在蒋介石的生命还没画上句号之前,“蒋公”在台湾就无所不在,全台湾也早就把“蒋公”当成偶像崇拜着。  相似文献   

20.
被称作“世界共产党”的第三国际突然解散了。自由世界弹冠相庆,欣喜若狂。蒋介石立即制定了“招降中共”的方案。特务头子戴笠也突发奇想:“派员赴延安谈判,并叫中共负责人毛泽东来渝。”他竟然想要把连蒋介石也“请”不到的毛泽东“叫”到重庆来! 这一回蒋介石又打错了算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