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贺 《统一论坛》2009,(1):25-27
2008年,是两岸关系出现重大转折、“台独”势力遭受重挫的一年。国民党重新在岛内执政,“法理台独”被有效遏制,两岸关系走出“高危期”。两岸和平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岛内外“遏独促和”的因素持续增强。但由于多年来“台独”势力强化动员造势,岛内民众的身份认同仍趋复杂。  相似文献   

2.
2004年是岛内蓝绿两大阵营全面对抗、政局动荡多变、陈水扁全面扩张权力、“台独”气焰嚣张、两岸关系持续紧张的一年。两岸关系总体上呈现“政治危险僵持、经贸迅猛发展”的格局,两岸围绕一个中国原则、“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相当激烈。陈水扁加快推动“台独”步伐,蓝绿两大阵营围绕“3·  相似文献   

3.
2008年是台湾对外关系出现重大变化的一年。年初,陈水扁强推以“法理台独”为目标的“入联公投”,在岛内外疯狂进行“台独”冒险。5月20日,岛内政权更替,两岸关系发生重大积极变化。在对外政策方面,重新执政的国民党当局摒弃陈水扁当局极端和挑衅性的“台独外交”,改以推行务实、灵活的“活路外交”政策,主张以改善两岸关系为前提发展对外关系,两岸协商解决台湾“国际参与”的问题也开始进入视野。  相似文献   

4.
自“3·20”台湾“大选”以来,岛内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两岸关系已经并正在产生深远影响,祖国大陆为此发表“5·17”声明作出了相应的反应。经过陈水扁四年来的执政特别是经历这场“大选”,两岸互信已经荡然无存。目前,岛内“台独”势力在美国的支持下仍在继续发展并日趋嚣张,而祖国大陆遏制“台独”的决  相似文献   

5.
杨毅周 《台声》2007,(12):13-14
当前的两岸关系矛盾日趋尖锐复杂。台湾岛内,“入联公投”如火如荼,“法理台独”步步进逼,把两岸关系逼到了深渊的边缘,危及了台海和平发展的局面。两岸关系来到了一个十分关键敏感的十字路口,是选择台海和平两岸共同发展的道路,还是选择对立对抗两岸兵戎相见的道路?何去何从,考验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重温两岸关系发展史,中国领导人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坚持一贯的国家统一方针,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台独”分裂势力却逆势蠢动,不断阻挠两岸关系的发展。两岸同胞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最主要的力量,紧紧把握两岸和平发展这一主题,努力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坚决反对“台独”  相似文献   

7.
两岸的分歧     
目前两岸在目标、定位、现状认定及民意上存在严重分歧,未来两岸关系是否恶化,将取决于三项重要因素,也存在五项足以制约“台独”的因素,遏制“台独”、避免战争将是两岸关系面临的最严峻的课题。反对“台独”,就是促统,只要“台独”无法冒险,两岸关系必能渡过危机,迎来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杨毅周 《台声》2004,(8):30-31
“台独”的发展,使两岸关系的形势非常严峻,它从两个方面对两岸关系造成破坏。一方面“台独”势力通过制宪,可能会出现破坏一个中国原则,实现法理“台独”的重大“台独”事变。另一方面,“台独”通过国家认同的塑造,在台湾岛内形成“台独”意识,从而以所谓民意对抗统一,实现“台独”。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警惕。不管是从近期还是从长远看,“台独”都是破坏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最主要因素,是阻碍  相似文献   

9.
陈云林 《两岸关系》2007,(1):F0002-F0002,1
回首2006年,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趋势持续增强,台海局势中有利于遏制“台独”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多。一年来,两岸同胞和国际社会对“台独”活动危害性的认识日益加深。台湾当局领导人推进“台独”分裂路线,强行“终统”,挑起两岸对抗、制造两岸关系紧张的行径遭到两岸同胞的反对和谴责;其通过所谓“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受到遏制。一年来,祖国大陆着眼于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引领两岸关系向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关于“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的重要主张,反映了两岸同胞追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愿望,指明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一年来,两岸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党间的交流与对话持续深入,先后成功举办两岸经贸论坛和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系列活动。我们继续推动落实有  相似文献   

10.
自2008年5月以来,海峡两岸在反对“台独”和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步入了国共两党2005年4月所确定的构建和平发展框架的历史新时期。短短4年多时间,两岸关系取得了60年来从未有过的丰硕成果。这不仅顺应了两岸同胞的企盼,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许。马英九再次当选表明,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在岛内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11.
《两岸关系》2007,(3):1-1
近两年来,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海局势中有利于遏制“台独”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多,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的势头持续增强。但是,两岸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台独”势力总是在千方百计地利用一  相似文献   

12.
浩帆 《半月谈》2005,(6):9-11
最近,两岸关系中出现了一些有利于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新的积极因素,台海紧张局势出现了某些缓和的迹象,但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斗争仍然是严峻的、复杂的。笔者认为,目前岛内局势及两岸关系形势出现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变化,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3.
单声 《统一论坛》2005,(3):25-26
2005年3月14日,《反分裂国家法》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以高票通过。这部法律是中国人民为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维护台海地区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重大举措,为两岸关系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体现了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和广大海外侨胞在内的全球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可是我们却看到,近期以来岛内的“台独”势力恶意歪曲、污蔑《反裂国家法》,企图以此混淆国际视听。笔者坚信,历史必将证明这是一部顺民意、保和平、促发展、造福于两岸同胞的法律,“台独”分子的谣言将不攻自破。《反分裂国家法》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杨毅周 《台声》2001,(9):1-1
台湾新领导人上台以后,推行了一条“没有李登辉的李登辉路线”:对岛内,以所谓“本土化”为名,大搞“文化台独”,拒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试图制造台湾人的“国家认同”;对外,疯狂购买军火,加强“台独”外交,以强化对抗大陆的实力;在两岸关系上,否认两岸两会的“九二共识”,拒绝一个中国原则,继续推行“戒急用忍”政策,继续拖延、阻挠两岸直接“三通”。事实表明,台湾当局新领导人所走的,实际上继承李登辉的分裂主义路线,其最终目的就是试图把台湾从中国领土分割出去。 一年多来,台湾当局所推行的这条李登辉路线给台湾的老…  相似文献   

15.
全台研 《台声》2005,(1):16-16
一、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5月17日受权就当前两岸关系发表声明。声明认为,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严峻,坚决制止旨在分裂中国的“台湾独立”活动,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两岸同胞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声明重申了“五个决不”,正告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台独”没有和平,分裂没有稳定。这次声明首次把“反独”列为“最紧迫的任务 ”。 二、国家主席胡锦涛11 月20 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会见美国总统布什时强调,“台独”将断送台海和平,并将严重破坏亚太地区的稳定和繁荣;中美双方都应站在…  相似文献   

16.
李伟 《统一论坛》2012,(3):16-18
2008年以来,在两岸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台海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了两岸民众的普遍认同,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欢迎。但不能不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两岸关系要继续发展,除了要排除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干扰破坏外,必须改变两岸交流“只经不政”的状况,必须把发展两岸政治关系、签署两岸和平协议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2003年两岸关系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 《统一论坛》2004,(1):11-15
对于两岸关系来说,2003年并不寻常,继续在趋于越来越复杂的同时沿着两个轨迹发展。一方面在祖国大陆推动和台湾社会各界配合下,两岸交流成就显著,实现两岸“三通”已成为两岸民众的基本共识;一方面由于陈水扁提出“2004年3月进行‘防卫性公投’”、“2006年12月完成‘台独’制宪”、“2008年5月实施‘台独’新宪法”的“台独时间表”,加紧“台独”的“具体化”“法制化”“政策化”,两岸政治僵局  相似文献   

18.
吴能远 《台声》2007,(10):20-22
两岸关系正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一方面,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动力在增强;另一方面,两岸政治时抗正激化,“法理台独”正对两岸关系构成严重的威胁。于时,面对两岸关系之未来,如何争取和平统一前景之议再起。  相似文献   

19.
《两岸关系》2007,(2):1-1
新年伊始,台湾当局逆势而动,大肆鼓吹“台独”分裂主张,蛮横限制两岸交流合作,蓄意毒化两岸关系气氛,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并且竭力撕裂台湾社会,制造族群对立。形势再一次表明,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台海和平,依然是两岸同胞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岛内“台独”势力的活动不断加剧,给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两岸关系发展和国家统一造成了严重危害。台湾当局肆意推行“台独”,特别是图谋通过所谓“宪政改造”进行分裂活动,这已成为两岸关系发展以及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中国全国人大十届三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