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逗点 《台声》2001,(7):34-35
不久前,北京中国美术馆曾举办了“台湾漫画家牛哥作品展览”,引起了大陆漫画界和喜爱漫画的人们的关注。这是海峡两岸分离半个多世纪以来,台湾漫画家在大陆举办的第一个漫画展。   被称为台湾社会文艺界一代奇才的牛哥,本名李费蒙,生于牛年( 1925),卒于牛年( 1997),一生充满传奇。以漫画为终身职志的他,一手画散播喜怒哀乐的漫画,一手写曲折离奇的推理小说,一生著作颇丰。上百万幅的漫画作品, 80多部长篇小说,在台湾文坛画界称得上是一位“大哥大”。 牛嫂说牛哥   此次牛哥作品展是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美术馆和台湾…  相似文献   

2.
编辑部的同仁们在畅想《牛眼看警察》这个栏目的时候,牛群正和明星足球队在法兰西看世界杯足球赛,你看照片上的牛群多牛呵,看足球赛也没忘“炮”轰法兰西。(牛群戏称他心爱的相机长焦镜头如大炮!)我与牛哥通电话的那个时期牛哥正在忙他的全国38个城市进行《牛眼看...  相似文献   

3.
杨国光 《台声》2001,(6):39-41
谢溪秋先生( 1892—- 1959)是旅日著名爱国人士、华侨诗人,台湾台南人,祖籍福建尤溪。 1915年赴日求学, 1925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他对中国文学有着很深的造诣,喜爱传统的诗、书、画;同时他还是一位医术高明的中医,长期在东京悬壶济世。 一   谢溪秋先生一向忧国忧民,是有良知的一代台湾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沦为殖民地台湾的命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 1918年,他与流亡在日本的国民党革命派何香凝、马君武来往甚密,并深受其影响; 20年代初,在日本留学时,他率先投入林献堂、蔡培火、蔡惠如等发起的台湾…  相似文献   

4.
《春秋》2001,(5)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对于他遗体问题,有各种传说,有的说解放前被运到台湾去了,有的说火化了,众说纷坛。实际是:孙中山先生对他的遗体和葬仪曾做过吩咐。对于遗体,他叫送给协和医院作医学解剖研究。至于葬仪和棺式,他吩咐仿照苏联的殡殓办法,也要任民众瞻仰遗容。1925年3月12日孙  相似文献   

5.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就读过王鼎钧的作品。前不久,在《台湾周刊》上读到古远清教授《台湾作家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王鼎钧"3个字,一下子唤起我30年前的记忆。王鼎钧还在写作?他的近况如何?于是,我赶忙在当当网上买下这套书的后两本《关山夺路》和《文学江湖》。王鼎钧,山东临沂市人,1925年生,抗战末期弃学从军。  相似文献   

6.
张星珍 《浙江人事》2009,(11):38-39
在全国引智系统和杭州市人事系统,提起原杭州市外国专家局局长吴巍(现任副巡视员),很多人都会把他和老黄牛的形象联系到一起——几十年如一日,总是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默默耕耘。他虽年近花甲,却总是神采奕奕,加之属牛,所以很多比他年轻的同志都亲切的称他为“牛哥”。的确,  相似文献   

7.
台湾岁月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方生的履历上,记载着这样的人生经历:方生,原名陈实,1925年9月9日生于福建省连江县。少年时代,在福建省立福州中学和福建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读书。1946年2月到台湾,在新竹一家粮食事务所找到工作,给该所台湾省籍职员教授国语。同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台湾大学,就读于该校农学院农业经济系…… 在台湾的岁月,是方生投身革命运动的开端,令他终生难忘。1947年,方生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台湾人民“2.28”起义,和起义群众一起,冲击设在新公园的广播电台,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和血腥镇压。此后,在同学中享有很高威信的方生,当选为农学院学生会主席。1948年,台  相似文献   

8.
台湾现代诗的发展,是两个球根的开花、王:您是《笠》诗社的主要成员,曾亲身参加了台湾现代诗的运动和创作,是否请您谈谈台湾现代诗运动的历史。有人说,台湾现代诗是大陆新诗的延续和发展,您对这种看法持何种态度? 杜: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做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环,始于1917年开始的文学革命,而以胡适的尝试集为新诗的滥觞。到了1925年,中国新诗发展为新月派(格神诗)、现代派(象  相似文献   

9.
1998年是台湾爱国志士林祖密诞辰120周年。《马关条约》后,林祖密随父亲林朝栋内渡祖国大陆,定居厦门鼓浪屿。在大陆,林祖密先后参加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护法斗争。他开办工矿、农牧公司等进行实业救国,在闽南一带很有影响。1925年不幸被军阀杀害。为弘扬台湾同胞的光荣爱国主义传统,厦门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于6月10日在厦门人民会堂隆重召开“林祖密将军诞辰120周年纪念会”,台湾雾峰林祖密后商及在北京、香港、日本等地亲属二十多人和厦门各界人土一百多人出席了纪念会。纪念会上,全国台联副会长苏民生、厦门市政协副主席…  相似文献   

10.
1925年2月,春节过后,韶山冲里的山民们传着一件特大新闻: “润芝先生回来了!” 润芝先生即毛泽东。在韶山冲一带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正直无私,博学多才,特别关心穷苦人,所以亲切地称他为先生。 这是毛泽东离开韶山四年以后再一次回到家乡。 1925年1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了第四次全国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时报》创办人余纪忠的妹妹余宗玲,于2020年10月28日4时36分在耕莘医院过世,享寿108岁。虽然余女士已是高寿,但她的离世仍让我内心有着深深的伤感。余宗玲是台湾著名报业巨子余纪忠的妹妹,也是情系家乡、颇具爱国情怀的台湾知名教育家。她生于1913年,1925年毕业于城西女校(原常州西大街小学,1994年并入觅渡桥小学),后来赴杭州之江大学读书,又留学美国,历任台湾嘉义女中校长和大学教授,前后服务教育事业36年。  相似文献   

12.
(一) 从60年代末开始,颜元叔便存台湾文坛大力倡导与介绍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并将它应用于对中国古典诗词及台湾当代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估,这使他成为台湾批评界众人瞩目的对象。在70年代的台湾文学批评界,颜元叔像一阵狂飙。对于他的大胆移植,台湾评论界众口纷纭,毁誉不一,但不管怎么说,他与他的“新批评运动”已成为台湾当代文学批评演进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新批评也已成为台湾当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人们可以同意他或反对他,但却不能漠视他、抹煞他。  相似文献   

13.
赵辉 《台声》2008,(1):84-84
在台湾电影界,候孝贤是一面旗帜。抒情是他电影的特质,他选用非职业演员,采用实景外景,以写实性手法将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作近似自然的呈现。有人说侯孝贤是一个真正的台湾导演,在他的电影中,一贯地使用台湾本土演员,用方言,而且非常强调台湾的本土文化,他所拍摄的16部影片,反映的都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展示各个历史时期的台湾本土文化,把他的电影穿起来,就是一部台湾文化的变迁史。  相似文献   

14.
正1925年11月8日农历九月二十二日星期日1925年11月8日,蒋介石在汕头(另有在潮州召开的说法)召开有东征军各部高级将领参加的军事会议,讨论确定了整顿地方行政以及对窜入福建的陈炯明残部的处置方法等问题。整个东江地区,是陈炯明、林虎等军阀势力盘踞多年的老巢,他  相似文献   

15.
胡适与台湾有着不了的情缘,他最快乐的童年生活是在台湾度过的,他人生的最后四年也是在台湾度过的,去世后,他又长眠于台湾。  相似文献   

16.
黄威廉 《台声》2009,(5):28-30
我祖籍台湾新竹县关西镇深坑乡。上世纪初,父亲黄国华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台湾外出谋生,先后在日本,法国、德国勤工俭学,后定居大陆,担任当时的南京东南大学蚕桑系主任《详见《台声》200B年12期)。我1925年出生在南京,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与台湾有什么关联。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将战火烧到南京,父母不得不带着我们背井离当逃难到当时的大后方贵州。我在贵州读了7年书,直到大学一年级。后来,日寇又进攻贵阳,一度打到了独山,形势紧迫,  相似文献   

17.
刘铭传不仅是清朝任命的首任台湾巡抚,也是抗法护台的英雄和建设合湾的“现代化之父”。他修建了台湾的第一条铁路和第一座煤矿。在电视连续剧《台湾首任巡抚刘明传》中饰演刘铭传的台湾著名演员刘德传这样评价他的这位“当家子”:“他为台湾老百姓所做的一切,至今在台湾老百姓心目中仍占有很重的地位,我很佩服他,他是我的偶像!”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5,(10)
<正>时局造化,云台奇茂画家李奇茂之名在台湾家喻户晓,在两岸艺术界也享有大名,但李奇茂一名之由来,竟是出于时局的造化。李奇茂原名李云台,1925年生于安徽亳州市涡阳县李家庄。1941年,16岁的李云台与友人至上海旅游,因对日抗战家乡发生变化,父亲请托友人辗转告知,要他留在上海不要回去。因此,车云台与友人茫然地在南方流浪。正当困顿饥馑难耐之际,看到装甲兵部队的告示,如获甘霖,加入部队,既从军报国,也解决了迫在眉睫的生  相似文献   

19.
《时事资料手册》2000,(4):21-22
1、孙中山(1866—1925) 在他的领导下,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他晚年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更证明他不愧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相似文献   

20.
司俊婷 《台声》2005,(11):79-79
耳闻椒江有一位“行善心善”的王公富先生为时已久,但是直至前些日子才有幸拜访他。王公富先生,1925年9月10日出生于中国台湾。虽然今年王先生已经是80高龄,身体状况也已欠佳,但不管是在病床上,亦或是在疾病治疗中,他总不忘叮嘱身边的人“快开学了,替我把学费给那些孩子们送去啊!”“中秋了,你们不要忘记代我去看看敬老院我那些兄弟姐妹们……”。王公富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好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人!怀着强烈的思念祖国和热爱祖国的情思,王公富先生于90年代初回到大陆,来到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辗转于台湾和大陆之间,为众多台商来大陆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