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一、贵州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一)提升贵州旅游产业水平需要文化融合 随着人们对旅游消费需求的日趋旺盛,我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2011年全年贵州旅游总收入1429.48亿,同比增长34.70%,同比增长数排名全国第四,旅游创汇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增强。然而纵观全省旅游业发展,取得成绩显著,但却与丰富资源不相匹配,或者说资源性价比不高。  相似文献   

2.
循环型旅游经济是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江西旅游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已成为江西支柱产业之一。当前面临严重环境污染、生物圈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的环境问题。建议从微观、中观和社会三个层次建立互利的良性循环型旅游产业模式。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绿色饭店、倡导绿色消费,实行旅游生态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以实现循环型旅游经济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2006年是全省旅游业发展形势最好的一年。预计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4.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22万美元,分别较2005年增长20%和20.2%;接待国内旅游者810万人次以上,国内旅游收入34.5亿元人民币,增长27.9%和39%;实现旅游总收入35.6亿元人民币,增长38.4%,旅游接待总量和旅游收入创历史新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赤壁市旅游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施“旅游旺市”战略为主导,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改革创新的精神动力,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着力彰显“三国赤壁”魅力,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68.6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4845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18.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2%、26.9%、32.1%,赤壁市被省旅游局评为‘‘旅游发展先进县市”。2013年赤壁市游客满意度调查位居全省前三甲。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受重视旅游业发展.全面推进高原旅游名省建设.加快“大美青海”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  相似文献   

6.
建设旅游名省.既要有“量”的目标.还要有“质”的要求。从“量”的目标来看。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是.2007年至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10%。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60亿元以上。这个目标是经过科学分析的.既考虑了需要.也考虑了可能。因此,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7.
我省旅游大多因水而起,因水而名,70%的旅游资源与水有关。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旅游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水利风景旅游作为贵州旅游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关于我省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要求,高度重视水利风景区建设,积极发展贵州水利风景旅游,对加快推进我省实现旅游强省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的一系列新论断,为新时期伊犁河谷旅游业指明了方向,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期。结合伊犁河谷旅游业发展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围绕打造世界级的旅游精品的发展目标。本文认为应重点从保护好旅游资源,开发好旅游产品,建设好旅游设施,创造好旅游服务,打造好旅游品牌等几个方向入手。推动伊犁河谷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和壮大现代旅游服务业。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4,(14):49-50
由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预计2014年我国出境旅游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出境旅游规模将达1.14亿人次,同比增长16%,出境旅游花费1400亿美元,同比增长18%。  相似文献   

10.
黄南藏族自治州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文化遗存最为集中,文化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黄南州确立“北依西宁.南望九寨”的区域战略和“文化带动旅游、旅游促进文化”的发展总路,着力推进文化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晶 《奋斗》2002,(11):21-21,27
1.工业旅游的内涵及特点。工业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它以工业企业的厂区、生产线、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产品等为主要吸引物,活动范围一般限于工业企业之内。  相似文献   

12.
地震之后的这一年,从省政府主导出台《关于加快恢复振兴旅游业的意见》和《关于做大做强旅游企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两项政策”,帮助旅游企业排忧解难,到省旅游局大力实施“招大引强、线路统筹、游客信心提振、乡村旅游提升和质量强旅”五大行动,协调各方联动实施旅游重振工程,四川旅游业可谓走过了一条艰辛的道路。盘点四川旅游,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1—10月,全省已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2501亿元,同比增长43.4%,提前两个月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全年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3.
文化圣地     
《党员干部之友》2007,(12):F0002-F0002,1
“文化圣地.度假天堂”旅游品牌形象宣传口号,高度概括了山东旅游资源、产品以及服务,充分展现了山东旅游的全新形象和目标,是山东旅游迈向旅游强省、走向国际化的宣言,必将有力地推动山东旅游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服务“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大有作为。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是“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乡村旅游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拓展了旅游资源领域,丰富了四川旅游产品,满足了城乡居民旅游需求,已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及贫困地区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经济来源。  相似文献   

15.
田俊 《理论与当代》2008,(11):47-49
自2005年以来我省举全省之力推出“多彩贵州”系列活动。挖掘和传承厚重的民族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的和谐发展,充分展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展现了我省精神风貌,打造了我省文化品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充分发挥我省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努力建设旅游大省。是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的任务。充分发挥我省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今年年初开始。海北藏族自治州旅游局广泛开展了以“旅游活州”为载体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活动突出旅游实践特色。认真回顾总结海北旅游业近20年来发展经验,探索创新旅游发展新模式。逐步形成了具有海北特色。符合海北实际的一系列工作思路、机制和措施.使全州旅游人数、旅游收入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相似文献   

17.
黄娴  蒋兴勇 《当代贵州》2012,(28):32-35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缺乏内涵,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市场活力。按照国发2号文件的要求,致力于“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国务院文件第一次以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来定位一个省的文化与旅游发展,这既为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含金量极高的政策平台,也为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造独特市场品牌,营造了良好环境。当前,“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时代要求。贵州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已成为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支撑。  相似文献   

18.
郑桂章 《新湘评论》2007,(12):39-39
随着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进一步增强,旅游消费越来越看好,被喻为“无烟工业”、“朝阳产业”的旅游产业成了全国各地极力推崇的新型产业。永顺县依托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大力培植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经济,已经取得一定的实效。2007年上半年,接待游客55.2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36.9%,预计全年接待游客可突破1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可实现3亿元。  相似文献   

19.
湘乡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工业基地和休闲旅游城市。湘乡市委、市政府坚持工业与旅游“两翼齐飞”的发展战略,高起点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大投入开发旅游产品,实现了旅游业的高位起步、强力开局、超速发展。据统计,2010年湘乡旅游接待游客2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亿元。  相似文献   

20.
王晶  徐淑梅  朱彩云  李天娇 《奋斗》2007,(10):49-50
哈尔滨冰雪旅游天下闻名、誉满全球,遗憾的是拥有丰富的避暑旅游资源的哈尔滨却没有鲜明的避暑旅游形象和成熟的拳头产品。面对旅游发展的季节不平衡.制定冬季冰雪夏季避暑两季繁荣旅游战略.策划和促销避暑旅游胜地形象,编制开发避暑旅游主题产品体系愈显紧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