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孔子思想的精华作了探索性的研究。作者认为: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仁”的实质是“爱人”,它是被统治阶级要求人与人平等的观念,也是孔子的新人类观。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的社会历史根据是尧舜之世“原始社会的民主自由”和西周社会“裕国强民的治理形式”。孔子提倡的“礼”是为“仁”服务的,是要“寓仁的教化于礼”。“仁”在政治上的要求是“要为大众谋幸福”,要作到这一点,就必须施行教育,培养“为仁一以贯之的政治家”。孔子作为教育家是“一代哲人”,他创造的许多教与学的方法,都具有普遍的真理性。作者认为,以往一些儒家正宗学派对孔子思想多所歪曲,对后人影响很大,现在应该重新思考,恢复孔子思想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2.
孔子从来不反对追求财富,但强调获取财富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拥有财富后要将其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手段而不是挥霍的工具。孔子的财富观内容丰富,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启示。有财为美,藏富于民对于财富,孔子并不排斥。《论语·子路》记载,卫献公的儿子公子荆善理财,在他稍有财富时,孔子评价说“苟合矣”,意思是差不多合格了;当财富增加时,孔子说“苟完矣”,意思是较为完备T;当达到富有水平时,孔子说“苟美矣”,意思是比较完美了。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不仅不反对创造和拥有财富,而且给予赞扬。  相似文献   

3.
经商要讲诚信,为人要讲诚信,做思想政治工作更要讲诚信。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之根本。古人说:“一诺千金”。孔子说:“民无信  相似文献   

4.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很明显,这里的“小康”指的是“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老百姓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后来儒家创始人孔子阐释“大同”、“小康”思想时,把“小康”视为“大同”的前一阶段,指以天下为家,靠礼仪关系来维持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一、儒家的“德治”思想 我国古代儒家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德治”思想,它是针对所谓“政”治、“刑”治思想而发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强调了道德、礼义的思想教育对治理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和优越性,在他看来,这样治理国家、管理人民比之单纯用行政、法律手段要优越,它能使人民更好地自觉遵守政府的法令,并提高了人民的思想素质。要实行“德治”,在上的统治者、管理者必须首先“自身正”;自身首先能遵守道德、律令,对人民起率先垂范作用。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  相似文献   

6.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很明显,这里的“小康”指的是“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老百姓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后来儒家创始人孔子阐释“大同”、“小康”思想时。把“小康”视为“大同”的前一阶段,指以天下为家,靠礼仪关系来维持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史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论语》也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成人”、“成德”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由此可见,思想道德教育在古代是多么的重要。国以人兴,政以才兴。建党、建国以来,我党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  相似文献   

8.
郭店楚简“以教治民”的思想,是儒家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以教治民”思想的提出顺应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解决民从民信为其政治目的。本文试从“以教治民”思想的背景意义,人性、人道与教化的关系,教化的方式,教化与求己等方面加以分析,指出其历史性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所谓“诗教”(或日儒家诗教),虽然与孔子本人的思想有着极重要的内在联系,但其对诸多具体问题的看法或主张,却又与孔子很不相同,它实际上具有汉代儒学的性质,或者说是烙有汉代儒学鲜明印记的儒家文艺思想。作者对“诗教”与孔子思想之间的重大差异作了深入探讨和比较,对“诗教”的思想性质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董健 《同舟共进》2009,(2):16-16
在论及"政"与"教"的差别时,孟子有个说法:"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现在的教育,似乎已背弃了这则古训。主其事者并不怎么措意于"得民心"的事,而是千方百计地忙着去"得民财",乱收费、"搞创收"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孔子痛斥"苛政猛于虎",没想到本该是叫人爱的教育,却成了"苛教",如猛虎一般地叫人畏起来了。听说沪上民谣有"人民教师黑社会"之讥,北京则有百姓在民意调查中表示最恨两种人:教师和医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素有诚信美德的国度。在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关于诚信的思想极为丰富。从“民无信则不立”到“利从诚中出,誉从信中来”的经商原则,无不闪耀着诚信精神的光辉。在儒家经典中,更是把诚信作为修身立业和处世待人的根本原则加以宣扬,所有这些深刻影响着炎黄子孙的道德观念,造就了世界东方的礼仪之邦。 诚信是立国的根基。有这样一则故事,子贡问孔子怎样去治理国家,孔子回答:“充足的粮食、精良的军备,人民对政府的信心”。子贡又问:“若迫不得已,三者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可先去掉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思想是以礼制的政治思想为主,以诗教、乐教为辅。他的美学思想和政治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诗、乐、礼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孔子想以诗教、乐教的美感教育来实现他的“复礼”。  相似文献   

13.
孔子十分重视德育的作用。首先,他认为,德育决定着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还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孔子极力主张“德治”,强调“为政以德”。其次,孔子认为,德育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圣贤君子的根本途径。在人性的认识上,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的命题。他认为每个人的天性基本上是相近的,人的善恶好坏是后天环境习染的结果。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特别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德育,才能培养出笃…  相似文献   

14.
“教”与“诛”殷作崇古人云:“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好民不惩”。意思是说,如果不加教育就去惩罚,则刑法繁多,违反法纪的现象也多;如果只是教育不用刑法,奸猾的人就得不到惩治。古人对“教”与“诛”的见解可谓精辟,颇值得令人借鉴。教为本,教...  相似文献   

15.
再谈忧乐观     
忧乐思想的渊源——民本理念范仲淹的忧乐思想源于儒家的民本理念。民本思想在商周先秦时代已出现萌芽,汉晋唐代形成体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倡导“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为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得民心者得天下,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的共识。范仲淹出身宦门,从小受儒家思想浸染,同时幼年命运不济,历经社会底层的贫困和苦难。青年时游关中,见病尸遍野,便慨然发誓“大丈夫当以利泽民生为务”,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官后,一生将“以民为意”、“…  相似文献   

16.
汴垣丐帮     
旧社会,剥削压迫,天灾人祸,致沿街乞讨者排多一这些乞讨者被称为乞丐,俗称“‘要报的”、““叫化子”,古代称丐浴.位列三大裁问4生涮、绿林行、丐利)之一,江湖上称“杆上的”_京戏鸿驾德中那位金老汉即是忏上的头儿,行名”穷教行”为什么叫“杆上的”?传说孔子周游  相似文献   

17.
高 中“ 思 想 政 治 课 程 标 准 ”颁 布 已 经 半 年 多 了 ,本人 参 与 了“ 政 治 生 活 ”标 准 的 制 定 及 教 材 编 写 工 作 ,现将 自己 的一 些 看法 简述 如 下。 一 、学 习本 模 块的 意义 政 治 性 是 思 想 政 治 课 程 的 首 要 特 征 。 本 模 块 是 学习 有 关政 治 生 活 的 知 识 , 涉 及 社 会 主 义 政 治 文 明 建 设的 领域 ,其 核心 概 念是 社会 主义 民 主政 治。学 习内 容鲜明 的 政治 性 , 决 定 了 它 在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中 的 重 要 地 位和 功 能,是 对 学 生 进 行 政 治 教 育 ,引 导 学 生 树 立 …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行政价值取向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加以探讨:一是在行政系统上,“民无信不立”的价值取向;二是在行政主体上,“子帅以正”的价值取向。在这种分析梳理的基础上,对其所涉及的范畴和思想所进行尝试性的现代转换,对中国行政价值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齐瑞霞 《青年论坛》2002,(2):108-10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也是产生儒家其他思想主张的基础。孔子仁学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是道德自觉 ,一种自我规范。它实际上是孔子眼中的“人”的道德模式 ,是一种人格理想。由《论语》中所提及的仁人、君子结合孔子本人的思想行为追求 ,可见“仁”就是一种心灵的平静和行为的儒雅。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仁被纳入了礼的约束之中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以下只称后两字 )。仁是本质 ,而礼则是一种表现形式 ,即“克己复礼” ,而“礼之用 ,和为贵”。所以“礼”无论是作为社会 ,还是个人行为的规范化制…  相似文献   

20.
每逢贺丰岁、迎新春之际,人们自然会想起一句老话:“每逢佳节倍思亲”。近些年来,每逢元旦春节期间,一些干部在引用此话时,好改动其中一个字,即改为“每逢佳节倍思民”。由思“亲”到思“民”,一字之改,表达了视“民众”为“亲人”的悠悠深情。但“思民”不能单纯停留在思想意识上,要用实际行动作出回答,要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谋幸福。逢年过节“倍思民”,丝毫不意味着平常素日可以不思民。一个真正心系于民的公仆,必定是平日“常思民”,逢节“倍思民”,节后也不淡化思民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