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清王朝经历了从上升阶段的封建主义走向极端保守落后封闭的封建主义的历史过程。工业化及近代资本主义的进入.正是清王朝走向极端封建主义的时期。由于封建主义以统治为基础的本质.从开明的封建主义必然走向极端封建主义。在上升阶段的封建主义时期.构成人类社会分水岭的工业化及资本主义冲击.往往有可能使以统治为基础的封建主义发生根本性的演变:一是吸收工业化的成果,以提高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一)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为了国家、民族的独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和中国人民长期选择的必然结果。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剥削,使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近代中国的许多仁人志士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文化结构从单一的封建文化演变为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文化和新文化并存的局面。中西文化斗争、融合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中国爱国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创业目标,是在艰苦曲折的斗争历程中实现了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种转变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近代中国青年的进步历程,是同爱国主义的发展演变融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内在联系。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条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促使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反对帝国主义与建立民族国家的革命目标,明确了中国内部的民族政策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也得到了升华,它将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奠定了中国各革命阶级合作的基础,唤醒了亿万中国民众投身中国革命以及融入国际主义情怀,塑造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在中国近代革命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家族企业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夹攻下成长起来的。严酷的处境迫使家族企业管理者殚精竭虑,改善经营管理,讲求经营谋略,调动有利因素,发挥最大潜能,以期在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形成了家族企业丰富多彩的管理之道和经营谋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由近代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具体来说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要素所决定的。政治上,近代中国是一个受多个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这就使近代中国失去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思想文化上,两千年的封建主义思想严重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而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社会主义革命奠定的思想基础。同时,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 ,以相当于当时的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表明新中国建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坚决拥护的基础之上。《共同纲领》规定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制度。这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胜利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0.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新中国取得了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作为制度形态的封建主义在中国走向了历史终结。  相似文献   

11.
略论──中国近代变法思想的产生与结局吕家毅纵观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在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的宏阔历史背景下,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和政治派别都提出了代表各自利益的社会变法思想。这些思想良莠列,百态千姿,反映了他们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封建主义的影响.回顾邓小平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思想,对我们新时期"三个文明"建设特别是政治文明建设意义深远.本文依据邓小平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思想,提出了当前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三个途径: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强化监督机制;强化民主意识、弘扬科学精神,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在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推动下近代女学产生,并且始终贯穿着贤妻良母式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和中国女性的现实要求的。近代女学的产生不但给大批中国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也使其中许多女性跳出了贤妻良母的教育思想模式,参与社会职业活动。这为女性实现人格独立、经济独立,争取男女平等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促进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深刻揭示了封建主义残余的诸种面相.封建主义残余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在经济生活方面、在思想文化领域方面、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可谓"多姿多彩".但是,邓小平在讲话中所描述的封建残余的诸多面相在现实生活中仍时隐时现,封建主义残余并未在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完全消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斗争仍然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吸取和借鉴全人类文明成果,最主要的是吸取和借鉴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在吸取和借鉴当代西方文明成果方面,胆子不够大,存在着保守倾向。为了克服这种保守倾向,论文从文化交往中信息流向由高向低的规律、正确认识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文明成果、正视我国社会封建主义传统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我国社会的广泛存在、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等方面,论证了吸取和借鉴当代西方文明成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6.
类宪法现象指人类社会近代以前存在的类似于宪法现象的社会现象,它包括类宪法规范、类宪法制度、类宪法意识、类宪法关系。依广义宪法史观对宪法史的解读,宪法虽产生于近代,但也是历史长期进化的产物,宪法史包括近代以来宪法的演变史和近代以前宪法的孕育史,所以类宪法现象也是宪法史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宪法史学不仅要研究西方文化圈内的国家与地区近代以前的类宪法现象,也要研究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文化圈内的国家与地区近代以前的类宪法现象。  相似文献   

17.
留学生作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以他们的思想言论和行为手段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他们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是个不争的事实。本文着力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了近代中国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留学生们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宗教实际情况,深化了对宗教双重性特征的认识,认为近代中国宗教既有明显的封建性和半殖民性,也有一定的进步性。基于这种认识,党积极引导宗教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相适应,对于促进民主革命的胜利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于我们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宗教工作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民教育问题是中国社会建设基础的基础,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根基。当然,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相似文献   

20.
腐败现象是社会肌体中的一颗毒瘤,它腐蚀着党、国家和社会肌体,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腐败现象许多都与封建主义遗毒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从根本上治理腐败必须先从人们思想领域加大教育力度,肃清封建主义种种残余毒素的影响。 关于封建主义遗毒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曾接受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