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会议概况 1989年4月25日至28日,在中国厦门市鼓浪屿观海园旅游村举行了“战后海外华人变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此次规模盛大的华人问题讨论会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北京)、福建华侨历史学会(福州)、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厦门)、新加坡南洋学会(新加坡共和国)共同主办,以复旦大学田汝康教授为首的十五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知名人士组成了大会组织委员会,田汝康教授任主任委员。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受组  相似文献   

2.
刘稚 《东南亚》2005,(3):62-64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们共同体,华侨华人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研究更是硕果累累,渐成“显学”。然而纵览现有相关成果,不难发现一个重要缺憾:这些成果大都是对汉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而对构成华侨华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却显得十分薄弱。虽有一些论文、报告和专著涉及到这一问题,但仅限于某个民族或某一地区,鲜有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论著。而广西社会科学院赵和曼研究员的新著《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正是一部在这一领域勇于探索、多有创见,具…  相似文献   

3.
“不知道曹燕灵是谁?——你在丹麦真是白呆了!”这是丹麦华侨华人中真实流传着的一句话。 “曹燕灵这个人很厉害,她可是第一个当选欧洲华侨华人联合会筹委会主席的女性。”认识曹燕灵的侨界朋友这样评价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华侨、华人战后变化及其发展趋势的讨论日趋“热门”,不断深入。华侨研究工作者能把视线逐渐转向较为现实的问题,无疑是一大进步。在多次的讨论中,对华侨、华人在战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取得了许多共同的认识,但对这种变化的性质和进程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比较集中的问题有:华侨、华人在战后的变化是表面的形式上的变化,还是实质性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变化,还是迅速的变化?是顺其自然  相似文献   

5.
一、侨史研究1、研究对象在谈论侨史研究的对象之前,我们需要先解决一个前提条件,即我们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华民族的立场研究侨史的,不是从华侨或华人的角度研究侨史的。这样才能取得一个共同的前提和共同的观点。所谓侨史,包括华侨和华人的历史。解放前,由于我们己习惯地将移居国外的中国人(包括其后裔)称为“华侨”,故侨史的研究对象比较不受国籍归属的限制,华侨和华人的活动都可包括进去。  相似文献   

6.
“英属马来亚”是一个历史名词,是二战前英国在东南亚的主要殖民地,它包括现在属于马来西亚国西马部分的马来半岛和现成为新加坡共和国的新加坡岛。“英属马来亚”是除中国以外世界上华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地区),全地区总人口五百多万人中,华人约占了百分之四十五,以闽、粤、琼三省籍人为主。当时的“马来亚”只是英国殖民地,华人中只有少数人属英籍民,其余大部分还是没有公民权的中国国籍的华侨。在国家观念上,马来亚华侨强烈地把中国认同为自己的祖国。即使理论上享有“英移民”身份的“海峡殖民地”(马六甲、新加坡、槟榔屿)土…  相似文献   

7.
试论印尼华侨、华人的认同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四十五年间,随着东南亚各国及中国的形势发展与演变,印尼华侨华人状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在侨民属性、国籍、民族、政治经济地位与身份,社团、教育、社区结构性质和作用演变的同时,也逐步产生了“认同”转向的问题。看不看得到或承认不承认战后,特别是近二十五年来印尼华侨、华人认同的大转向,关系到我  相似文献   

8.
华侨华人社会百年变迁及21世纪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 ,华侨华人社会进入了生长发育期 ,这一时期华社的发展无论是在“量”还是“质”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华侨华人所在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21世纪的华侨华人社会将呈现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被世人誉为继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人的出国,中医中药也逐渐由华侨传播到海外,并在海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发展过程。二战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海外掀起一个研究与发展中医药业的热潮。本文选择华侨、华人社会较为典型的美国为研究对象,就华侨、华人在美国发展与传播中医药的历程作一回顾,并就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作一分析,以期读者就这一问题有一较完整的了解。一、中医药业在美国的早期发展中医药业在美国的发展离不开华侨、华人的努力。19世纪晚期…  相似文献   

10.
战后菲律宾对华侨、华人的政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后初期至6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实行“菲化政策”,第二阶段是从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菲政府的华侨、华人政策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以“加快同化、放宽入籍、充分利用”为主。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至今,菲政府注意到华侨华人的经济实力,采取各项有利于华侨、华人经济发展的措施来调动华侨、华人投资菲律宾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菲经济的迅速发展。菲政府各个时期的华侨、华人政策,、对华侨、华人的经济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战后获得政治独立的菲律宾…  相似文献   

11.
关于"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的互动始于 15 11年葡萄牙对马六甲的占领。自那时以来 ,特别是冷战以后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以及国际格局的演变对华侨华人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样 ,华侨华人的发展也在一定层面和程度上对国际体系发生着作用。本文试图从理论、历史与现实三方面对“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这一命题作出阐释 ,对其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2022年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东南亚之行引发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持续热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备受瞩目的关键词。恰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面对海外环境复杂化和不确定性上升,如何有效凝聚华侨华人力量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亟待探讨的重要议题。中国与文莱关系友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文莱政府的积极响应,截至目前两国合作成绩斐然。文章通过梳理分析文莱华侨华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基础、实施进展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为中国和文莱友好关系为文莱华侨华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创造了条件,但也存在亟须关注的内外挑战。基于此,文章研究提出继续深入发展中文友好关系,加强对文莱华侨华人的调查研究和与文莱华侨华人的沟通交流,重视发挥文莱华侨华人华商的桥梁作用,注重发挥华侨华人在商贸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民心相通”等方面的作用等推进文莱华侨华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认同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迫于国际国内大背景的压力,东南亚大多数华侨不得不自身调整,开始了自身身份认同的激烈变化。这主要体现在民族(当地)认同、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等方面。其中,民族(当地)认同是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认同的最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战后海外华人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近十年时间里,对这一重要领域的研究有显著的进展,并取得一定的学术成就。本文拟就我国的战后华人问题研究作一简论。一、迅速兴起的战后华人研究我国的华侨问题研究始于本世纪初。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是一个重要拓展时期,当时的许多专著和史籍至今仍为华侨问题研究的史料宝库。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的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经历了起步、停滞和发展的复杂曲折过程。建国之后,我国的华侨华人问题研究迅速发展,得到应有的重视。1956年成立的厦  相似文献   

15.
二战结束后,菲律宾华侨社会经历了深刻变化。“菲化运动”对华社产生强烈冲击,华侨社会陷入动荡。在菲律宾政府放宽华侨入籍条件后,华侨社会逐步演变为华人社会,其政治认同也发生了转变。这些因素不但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环境产生影响,也使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与华人社会紧密关联,是深入反映华侨华人社会处境的一面镜子。为此,研究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可为进一步了解菲华社会提供良好视角,同时也可为当前汉语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引言尽管东南亚华人千差万别,但专门研究这一群体的学者还是倾向于把他们看成一个统一体,称他们为“华人”或“华侨”。在这些东南亚国家里,例如在印度尼西亚,这种倾向在大多数人中很明显,他们使用了“支那人”、“中华人”或“华侨”等名称。我们认为,这些名称只能应用于那些外侨、非混合血统者、以及那些起初并没有打算永久定居的人。我们认为,对这一群体采用什么术语和下什么定义对文化、社会、心理、特别是政策考虑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是海外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区,全球80%的华侨华人居住在东南亚。因此,东南亚华人研究从来是华侨华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但是真正有所成就,作者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科研能力。该项目涉及的问题复杂,难度颇大。 庄国土等著的《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的成果之一,也是福建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第一期)的成果,这是一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有创建、有特色、有份量的学术专著。它的主要价值和特色是: (一)理论“创新”是本书的灵魂。 本书从族群文化视角从总体上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院李国梁(郭梁)教授著《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简史》已出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作按照东南亚华侨华人在海外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顺序考察了华侨华人资本在当地积累和发展的曲折过程,第一次系统地论还了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分析、探讨了华侨华人经济的性质、特点和作用,从根本上否定了歪曲和排斥华侨华人经济的谬论和流行观点,并对国内外近年来研究华侨华人经济的学术动态作了评介。对于华侨、华人经济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海外华人经济实力增长的估计、华人经济地位与当地民族主义的矛盾、海外华人与中国…  相似文献   

19.
建设和发展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研究有利于促进华侨华人学科的完善,拓展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对推动当今华侨华人问题的解决也有重要现实意义。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研究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学科属性是探索历史时期与华侨华人相关的地理现象的演变及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并进而探索演变和影响的规律的学科;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与华侨华人相关的地理现象的演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侨乡历史地理,移民历史地理,海外华侨华人历史人文地理、社会地理,华侨华人历史自然地理等;研究方法主要是历史文献法、实地考察法、新技术手段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太平洋地区正在出现一个新的中国经济圈,拙稿《新的中国经济圈和环太平洋经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大陆外华人经济》(载于日本《世界经济评论》,1986年7月号)已经论述过这一问题。新中国经济圈出现的基础之一是香港、台湾这些东亚地区华人经济的发展,以及以东南亚为中心的亚太地区的华侨、华人(以下统称“华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