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张立群 《求知》2012,(3):14-16
2012年是中国构筑新一轮经济增长基础的关键之年。2011年宏观调控成效预计将继续显现,房价、食品价格和物价总水平同比涨幅预计将明显降低;出口、投资增幅预计也会下降,经济增长率预计将继续平稳降低,但受世界经济和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整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也存在发生较大波动的可能。稳定经济增长水平、稳定物价涨幅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这也将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有利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新基础的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瞭望》1994,(15)
物价是市场晴雨表,连接着千家万户,关乎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稳定物价,稳定市场,根本的一招是,在开展物价大检查,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扎扎实实地抓好农业,特别是“菜篮子”工程建设,增加社会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3.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把稳定物价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来抓,并将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物价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如何把握大局,抓住关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决策,确保物价控制目标的实现?结合当前形势和烟台的实际,我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4.
稳定物价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方针政策.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要继续贯彻执行这一方针.因为市场物价稳定是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安定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物价不稳定,在宏观经济方面,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不利于稳定金融、巩固币值、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在微观经济方面,不能准确地考核各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和水平,不利于促进企业积极改善经营管理、经济核算和经济责任制.总之,物价稳定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反  相似文献   

5.
我国物价上涨的短期压力依然偏大。由于导致物价上涨的主因不是货币超发,而是双重价格冲击,因此,通常的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对解决我国当前物价增长偏高问题作用不大。放慢经济增长速度及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等是避免双重价格冲击的最根本举措。对当前物价增长形势的认识我们对今年以来的  相似文献   

6.
遏止通胀地方亦应有所作为尽管通胀成因复杂,其中交织着长期性和全球性诸多问题,但在防止通胀向全局性转化的过程中,地方并非全然"无能为力"。年前,本刊记者在江西调研时发现,控制物价过快上涨,除加强宏观调控外,需要地方和基层发挥微观和中观层面作用。作为农业大省的江西,尽管前一段通过强化价格督察,动用1500万元价格调节基金等举措稳定物价,避免了价格过快上涨(南昌物价涨幅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排  相似文献   

7.
198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三年出现物价的大幅度上涨.全国人民对此议论、埋怨、责难甚多,经济理论界在这一、二年内对此问题的讨论也极为活跃,其中的热点主要是在对我国物价上涨的原因与稳定物价的对策及价格改革的思路上. 一、我国物价大幅上涨的原因我国近三年的物价上涨,不是结构性价格变动引起的物价上涨,而是或主要是由通货膨胀引发的物价上涨.由于这几年我国出现通货膨胀,必然导致物价的轮番上涨,包括工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原材  相似文献   

8.
问:今后几个月的上海物价会不会呈现出大涨之势? 答?国务院批准的1990年物价工作的方针是:严格控制物价水平,适当调整价格结构,大力整顿价格秩序,加强物价管理检查,继续深化价格改革,以利维护大局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概括起来讲,就是既要稳定物价,又要振兴经济.上海和全国一样,今年以来在控制物价涨幅方面取得了成效,上半年,上海消费品零售物价指数上升幅度是逐月下降的,1-6月仅比去年同期上升3.9%,基本上消除了前几年那种谈价色变的紧张心理.  相似文献   

9.
北风 《侨园》2011,(4):34
央行于兔年正月初六晚间突然宣布加息,又一次分别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这是中国本轮重启加息以来第三次出手。节后如息符合市场预期,但在春节假期的最后一日急切出手,显示目前价格及信贷增势不容轻视,节后加息是年内货币紧缩之必然。2月1日,温家宝在新春团拜会上表示,2 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项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要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通过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加强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2月2日,温家宝在山东考察时再次谈到:"今年我们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是稳定物价。"物价上涨带来的隐忧已经引起了政府的注意,总理两天两次讲话更明确了稳定物价对于今年经济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稳定物价的对策 在控制社会总需求、增加社会供给的同时,加强对物价的宏观管理和监督,保持国民经济的平衡和稳定发展。这是今年经济工作的总方针。  相似文献   

11.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调整期.当前宏观调控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防止经济大幅度下滑和解决经济深层次矛盾面临两难的选择.因此,必须统筹政府与市场,跟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农业、服务业与工业,投资、出口与消费,物价稳定与消费需求扩大等之间的关系,确保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一鸣 《党政论坛》2008,(22):18-18
在经历了过去五年“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繁荣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均衡关系逐步发生变化,经济运行总体上表现为“经济增速回调、物价高位运行”的特征。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4%,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7.9%,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高于去年4.8%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瞭望》1995,(13)
同比指数回落两个百分点 稳定化肥价格成当务之急 控制物价有信心本刊记者开年物价形势如何?物价呈上升还是回落状态?全年是否可以把通胀控制在15%左右,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带着公众关心的焦点问题,走访了国家计委市场与价格调控司有关人士。开年的物价总水平情...  相似文献   

14.
1 今年以来,我省物价工作继续执行“既要稳定物价,又要振兴经济”的指导思想,坚持调放并举,适时监控,大力加强规范化建设,积极促进市场发育,商品公平竞争环境已经初步形成,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其重要标志是:全省城乡市场异常活跃,商品丰盈,购销两旺。但因商品涨价因素错综交织,物价总水平上升幅度偏高。 就全省的物价调查及监测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零售物价涨幅过高。资料表明。今年1—5月份全省零售物价涨幅达8.1%,不  相似文献   

15.
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这个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粮食库存充裕、外汇储备较多等有利条件,努力消除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消化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  相似文献   

16.
防止通货膨胀发生,不仅是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也是老百姓关心的焦点。国家要严防通货膨胀,原因是通货膨胀“祸国殃民”,经济和社会危害极大。老百姓害怕通货膨胀,是由于通货膨胀会使他们的所得收入的含金量大打折扣,直接影响生活质量。然而,无论是政府,还是老百姓.都不能简单地认为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进而陶醉于物价控制所带来的低物价。如果由于行政干预而使得价格不能反映商品和资源的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和真实价值,那么这种价格将扭曲资源配置,阻碍经济结构优化,制约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进而影响国民经济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7.
魏杰 《理论视野》2013,(2):32-36
从长远考虑,我们经济增长的出路在于:一、深化改革;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调整中国经济结构。就深化改革而言,应围绕八个方面调整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通过价格体制、民生享受和产权制度三方面的一体化,解决二元经济。  相似文献   

18.
张扬 《理论导刊》2003,(12):61-62
人民币适度升值对我国经济增长从长远来看是利大于弊。它意味着国内资源在合理的汇率价格下的优化配置,使我国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而不是仅靠廉价劳动力和币值的低估来维持竞争优势,能够加强企业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经济稳定,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赵涛 《瞭望》2008,(28)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增长明显放缓,原油、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暴涨,全球性通胀压力加大,国际金融市场继续动荡,不确定性因素和潜在风险明显增多。我国国民经济当前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从2003年启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仍然强劲。面对年初以来国际环境恶化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的突然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相似文献   

20.
张立群 《求知》2008,(1):16-19
一、2007年经济形势回顾 2007年我国经济继续处于平稳较快增长的状态.需求调控进一步完善,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总量平衡关系继续改善,保持低物价的基础继续改善。从中长期发展轨迹看,可以继续保持高增长、低物价的格局。主要的问题是:农产品、食品的生产流通方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要求;资金流动性过剩与房市、股市问题结合.潜伏了较大隐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