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自从白景晟提出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棍”,钟惦棐继而讲到“电影与戏剧离婚”问题之后,电影界在近五、六年间,对纪实性电影美学展开了热烈讨论。这是建国以来电影界第三次学术大讨论。讨论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现把主要论点综述如下。唯纪实性才符合电影本性吗? 这是论争焦点之一。纪实性美学派认为,戏剧性与日渐显露的电影纪录本性相冲突,只有纪实性才能与之相适应。杨妮在《论纪事型故事片的叙事结构》中谈到,戏剧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建立在“纪录的真实”上面的电影美,把戏剧性强加到电影的叙事结构中来,在今天,无助于被现代技术性能所确定的艺术特性的发挥。电影毕竟是电影,既非译成视觉语言的戏剧,更不是什  相似文献   

2.
“传奇”叙事与中国现代小说发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东 《求索》2007,(10):194-196
“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也是中外小说“异构同质”的叙事传统之一,并在“传统与发展”的意义土,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发端的重要背景和叙事要素。  相似文献   

3.
姚公涛 《求索》2011,(9):193-195
“新小说”的叙事话语有文体的综合、意义的反讽、声音的复合、语式的自然等特征。“新小说”文体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它从小说话语文体自身特点出发,融戏剧话语、电影话语、散文话语等话语文体于一体。从意义构成上看,“新小说”的反讽主要表现在叙事中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声音上的复合型是“新小说”叙事话语的又一重要特点,主要表现在叙述中有各种叙述声音的融合。从叙述语式构成看,“新小说”叙事话语主要呈现叙述者与“物”和谐并列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库普林小说中的儿童叙事,既有对十九世纪俄国小说儿童叙事的继承,也有发展。儿童叙事营建的家庭空间使其具有深厚的伦理道德意义,而对贵族儿童和底层儿童的叙事在延续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小说中儿童叙事的特点外,在叙事形式和叙事内容上都有了更加广泛的拓展。对儿童成长的叙事也不同于传统的英美文学中儿童成长文学,不仅涉及到儿童成长的悲剧性,也融入了宗教的因子,将"奇迹"引入儿童的成长叙事中。  相似文献   

5.
刘云兰 《求索》2011,(1):209-211
林白小说善于打破时间的线性结构,将叙述对象置于空间关系中,形成一种空间化的结构形式。本文通过隐喻的地域空间、女性的私密空间和多维的立体空间等方面分析了林白小说空间建构的特点。林白通过这些空间的建立来抗拒主流的父权社会,表现女性对男性的不满,为女性争得话语权,从而确立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念。  相似文献   

6.
梁红艳  ;刘志红 《求索》2014,(4):150-153
摘要:斯蒂格·拉森是当代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推理作家之一,2001年他开始创作的“千禧三部曲”系列小说,以类似电影蒙太奇的叙事手法组织故事情节,显示出一种双轨并行、交飞叙事的结构特点。与此同时,他将电影叙事中的“梦幻般的真实感觉”融进小说刨作,以梦境的虚幻镜像映射小说主人全现实人生以及自我存在的种种困境与假象。另外,他又用一种类似电影“摄影机”般的修辞技巧,使小说在“可视化”的描述中形成带有鲜明个人印记的情绪氯围。拉森小说的畅销经历说明,资本主义消费主义至上的大众文化对于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并非只有消极面,在阅读的愉悦之后读者更能自然地获得发自内心的思考和体悟。  相似文献   

7.
尤冬克 《前沿》2013,(13):189-192
知青小说就是“城里人下乡”的乡土叙事,知青小说对“乡土”如何表现与表现如何,是评价知青小说意义,预估知青小说价值的重要标准.本文理析了知青乡土叙事的层递关系,分析了知青乡土叙事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认知新文学今日之流变,对后知青文学的发展有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8.
反讽叙事讲究叙述结构的内外矛盾、悖逆并举 ,作者干预的含蓄巧妙、佯装无知 ,和叙述语话的复杂多变多产、多声和鸣 ,其“表里不一”的叙事技巧期待“聪明的读者”发现文本深层的真实意义 ,因此小说创作主体的读者意识是反讽叙事的主体性根源之一。近代中国小说读者意识的转型 ,影响到小说的叙事策略 ,使晚清小说呈现出叙述声音直露、叙事结构平面化、叙述话语单一的特征 ,是其反讽意识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张文东 《求索》2008,(12):166-168
“新感觉派”的小说叙事,并不仅是人们一直所谓的“现代主义写作”,而是在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影响下对传奇叙事传统的特殊承袭和转型。他们以错位的人生体验和特殊的消费策略,从各种“另类”的人事中发掘现代都市中人“新奇的感觉”,在“变异”的时空中讲述着充满“特异”色彩的欲望与情感的“故事”,创造出了仅仅属于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这一现代都市的“新传奇”,使“五四”以来新文学寻找描绘现代都市适当方式的努力,获得了极具建设性和启示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曹淑萍 《求索》2011,(7):221-222,25
作为现代主义小说开拓者,詹姆斯小说在语言、文体、叙述策略上都有重大创新。语言结构句式冗长,盘根错节、结构繁复、大量使用圆周句和悬念式结构,且欲言又止、用语典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现代小说艺术的认识。他把小说作为一门艺术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大量的实验,建立了一整套从创作到批评的小说理论体系。涉及小说与现实的关系、小说创作、小说的功能、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小说的叙事手法等众多领域。  相似文献   

11.
傅其林 《思想战线》2005,31(6):110-115
20世纪20年代中国雅俗小说在叙事模式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互动现象,具体表现在讲听模式与写读模式、情节模式与情调模式的转向、互动.叙事模式的互动不仅加速了通俗小说借鉴现代新小说的过程,促使了通俗小说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而且促进了新小说的民族化叙事风格的形成,从而对现代小说格局的多元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晖 《思想战线》2007,33(5):55-60
雅俗论争,是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中心话题之一。在中国现代历史特定时期的文化氛围及文学思潮影响下,小说"雅"与"俗"的内涵在论争中动态变化,或二元对立,或相互兼容,造成雅俗小说的交替崛起,成为现代小说品格衍生成长的重要动力,导引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形态演变、发展,逐步走向大众化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乡土小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继承与延续,也是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立足于中国本土,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含强烈的悲剧意识,在表现手法上克服了"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真实的再现了20年代社会的风貌,开拓了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新路,不仅是五四运动以来的重要文学现象,也是现代小说不容错过的课题。它所创造的小说散文化倾向也为小说样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极富魅力,尤其是叙述语言非常独特,其冷峻超然的叙述及电影镜头语言的运用展现了她高超的叙述技巧。这种叙述语言既有利于时空的自如切换,又有助于作品苍凉底蕴的书写,从而使她的作品保持着对所处时代超然冷峻的观照。  相似文献   

15.
齐瑞成 《青年论坛》2008,(4):125-128
《断鸿零雁记》是苏曼殊的代表作。长期以来,苏曼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未得到充分肯定。本文通过分析《断鸿零雁记》在引入书信体、叙事模式的使用、宗教观以及悲剧结局等方面受《茶花女》的影响,认为苏曼殊在中国小说从古典向现代过渡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台湾的认同问题越发引起关注。面对父辈的衰弱与消亡,外省第二代作家张大春、骆以军、陈玉慧等纷纷介入家族小说的创作,企图以文字为"我族"保存记忆与建构认同。他们有着相似的关怀与焦虑,但外省族群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本文旨在厘清外省第二代作家近期小说中的家国想象与族群建构,同时论述空间地景与文化记忆所彰显的多音交叠的差异性认同取向。  相似文献   

17.
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可挖掘出多种中国传统叙事因素。传统书场叙事中偏离主题的"跑野马",为大历史提供另类知识的稗类,中国特色的笔记小说,随意散落在文本中的论赞诗,都显示出该小说对中国传统叙事因素的继承。张大春祭出"中国式小说"大旗,对抗现代小说的洪流,试图扩大小说的疆域。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中的观察与理论预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庆德 《思想战线》2005,31(1):13-20
观察的前设性条件是观察的形式和结构的问题,观察既是人类学的第一要务,又是把知识托付给视觉模式或"盲人"的认识方式,而问题的提出往往是从理论预设开始的。认识是对现实世界的概念的占有,通过这一特殊的方式与现实世界沟通。预设则需要我们在理论总问题的领域内,采用与之相匹配的术语提出问题。理论预设的追问从根本上提出的是语境问题,展现的基本事实是:人类学的根本要义并非"客观"事实的描述或说明,而在于理解。即个别的东西在整体中被理解,整体的东西通过个别的东西来理解。理论预设确定了理解的先行结构,使任何"解释"都以"现在的状况"为基础而展开。  相似文献   

19.
顾希佳 《思想战线》2002,28(2):109-113
“渔夫水鬼”型故事在我国民间的流播极广。把古代典籍文本 2 0多例、当代采风记录文本 80多例加以梳理和比较 ,即可看出该类型及其亚型 (水鬼仁慈型与渔夫劝阻型 )早在南宋就具雏型。此类型故事还可分别与其它故事类型拼接 ,成为一种复合状态 ;或是又加入一二个情节单元 ,使得故事更为纷繁多姿。此类型故事的特征 ,与中国鬼文化发展脉络大致相符。  相似文献   

20.
“那”文化中的神话,依照其生长于其上生产方式所赋予意义,它能够表现出壮族等民族的空间展演与时间隐喻的交汇特质,形成了科技理解与生态选择相统一的大地伦理模式,为后现代社会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较为现实而又不乏形上指向的文化参考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