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最近有消息称,很多父母为自己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设计名片。这种名片上会详细标注家庭成员的工作情况、家长的职务、官职、家庭年收入等等,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幼儿园里获得老师更多的照顾。  相似文献   

2.
更新 《时事报告》2013,(1):52-53
儿子上小学6年级,近日班上要以“我12岁了”为题举办主题班会。为把活动搞得生动难忘,老师给家长布置了两道“作业题”:一是参加班会;二是每位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写封信,由孩子转交老师,届时由老师摘要宣读,便于家长和孩子们彼此了解、共同分享。老师之命,儿子督促,自然不敢怠慢。既是父亲写给儿子的信,不妨就像爷俩聊天,结合自身经历谈点平实体会,给孩子的未来一点提醒。以下为信的全文。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不惜一掷千金送孩子上早教课似乎成了一种时尚。 一岁的黄子璇刚刚学会走路,她学着老师的样子,在妈妈的搀扶下慢慢地走过小独木桥。每次走过去,黄子璇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妈妈和老师也会发出惊喜的称赞。 这是一节早教课的场景。近年来,针对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风行中国各大城市,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不惜一掷千金送孩子上早教课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但是新手爸妈们对于“如何更好地利用早教班”仍然不是很明确。这些婴幼儿早教机构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2010年9月8日《光明日报》刊登李玉兰的文章,近几年,每逢九月,教师节送礼的话题便是舆论的热点。一些家长觉得送礼可以让孩子得到特殊照顾,而不送则会让孩子受委屈。还有一些家长觉得送一点礼物给老师表达感谢是人之常情,但也有人认为送礼是歪风邪气,不能助长。  相似文献   

5.
吴桐 《公民导刊》2013,(10):49-49
<正>交朋友是孩子走向社会认同、心理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交男女朋友,同样也是孩子性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们相互有好感说明孩子长大了,家长和老师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如果发现有早恋的苗头,家长和老师千万不要大发雷霆,极为震怒,要"润物细无声",可以单独聊天私下解决,  相似文献   

6.
在康复过程中,许多家长非常看重孩子的语言清晰度,与老师探讨最多的也是什么音应该怎么纠正才能发清楚,并且非常重视孩子和老师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家长们认为,上个别辅导课才能学到东西。这说明家长对聋儿康复教育的认识太单一。聋儿  相似文献   

7.
正著名心理专家郝滨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就先来看一看如今我们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付出和要求吧:绝大部分家长都会在孩子的择校问题上想尽办法,为孩子找好学校;绝大部分家长周六周日也不放过自己的孩子,在校外帮孩子报一大堆学习课程,如奥数、英语、思维训练或艺体技能类的培训。总之,家长们  相似文献   

8.
《半月谈》2005,(5):68-69
“上学打卡”一事,在本期来稿中引起了热烈讨论。这件事情虽然不大,却折射出许多有关成长的大问题。梳理一下,大家的意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上学打卡”确实可以让家长掌握孩子的行踪,有利于孩子的安全;二是这一措施如果运用不当,会让孩子感觉受到监视,使得家长和孩子产生矛盾;三是如果老师、家长与学生间的沟通存在问题,彼此不信任,那么这一措施实行起来可能会大打折扣。由这件事我们感觉到,无论面对什么问题,老师、家长还是要多注意从思想上教育、引导学生,与学生保持平等对话的姿态,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学生才能心服口服。像“上学打卡”这件事,如果能够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实行以及如何实行,相信就可以趋利避害,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前半句我觉得并不尽然,后半句却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学生有着天然的向师性,特别是智障孩子.把老师的言行奉为准则和标准。好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开口就是“这是我们老师说的”,闭口就是“这是老师让我做的”。在孩子眼中,老师是真理的化身,老师的一言一行就成了孩子效仿的对象,都会对残疾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颤音 和聋儿叶超的妈妈邱继珍联系是通过北京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幼儿班的老师。我们向老师说明意图,希望介绍几位孩子母亲采访,条件是孩子和家长的情况在外地赴京家长中具有代表性。老师推荐了邱继珍,说叶超虽属重度聋,但在班里是语言能力好的,因为他的妈妈辅导得法。还说,叶超妈妈总说想找点活干或打零工,干什么都行,问我们有没有办法。  相似文献   

11.
不知从何时起,有人把家长的社会地位与孩子的座 位挂上了钩。家长的地位越高,孩子的座位越靠 前。因此,竟出现了家长乱加“长”、假戴乌纱帽的 现象。 最近。听说有个小学生回家问爸爸:“你和妈妈是什么‘长’?老师要我填表格。”他的爸爸深知自己的地位与教子的座位间的利害关系,为不使孩子在老师面前黯然无光,便对孩子说:“你就填我是公司董事长,你妈妈是工厂人事科长吧!”家长戴此乌纱帽,孩子的座位自然往前靠,不用在角落里远眺黑板了。 岂料,事隔不久,班主任向这个孩子布置了两道“家长作业”:“回去叫你爸爸帮我弄点……叫你妈妈替我把……”孩子的爸爸、  相似文献   

12.
这里所说的联系本,是指沟通老师与家长的文字通道。班级每个学生人手一个笔记本,家长在上面填写孩子在家里的学习、作息情况,帮助做家务的情况;生活自理情况,尊敬父母长辈的情况,孩子的思想情绪与动态、兴趣和爱好等。班主任在上面填写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情况,科任老师对学生的反映与要求,学生的表现及思想变化,通知家长的有关事情等。要求学生定期把“联系本”带回家交给家长或带到学校交给班主任。班主任与家长联系本制度的建立,使班主任与家长保持了经常性的联系,达到了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有…  相似文献   

13.
望子成龙是当今独生子女家长的普遍愿望。为了孩子成材,家长再苦再累再花冤枉钱亦心甘情愿。然而,靠花大钱是否能使孩子成材?最近发生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内的一起冒充电视剧导演,骗取数十名家长钱款的诈骗案,给盲目望子成龙家长们敲响了警钟!拉大旗做虎皮,韦智工作室披上了上影厂的外衣上海电影制片厂是老牌的电影基地,二三十年代就拍出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字街头》等名片,建国后再铸辉煌,又拍出了《舞台姐妹》、《红色娘子军》、《家》、《南征北战》等经典之作。国门洞开后,受好莱坞等西方大片和电视的冲击,上影厂这个老牌名厂却日…  相似文献   

14.
忽然得知范如娟老师意外去世的消息,很吃惊。入夜,灯前。翻看着在老师指导下写的一篇篇文章,睹物思人,感慨万千。我是热爱写作的宝钢工人。三年前,到沪东工人文化宫参加宣传世博的活动,见一位面容白暂的瘦瘦的中年女子正给文友发名片,希望大家积极投稿。接过名片一看,上写:范如娟,《今日上海》杂志编辑。交谈中得知,这本杂志报道现今上海的好事。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许多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越来越多。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小时候吃过苦。现在条件好了,想方设法也要满足孩子的需求。的确,适当地给孩子一些零花钱是可以锻炼他们的理财、自理能力,但事实上,绝大部分孩子面对大把的零花钱并不会理智地支配.没准还会因此走上歧途。因此,我们在这里奉劝各位家长:  相似文献   

16.
当今,孩子的学习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为了孩子,家长几乎想尽了办法,倾尽了心血,正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由于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科学,家庭教育陷入了误区,所以,孩子的学习情况仍不尽如人意。那么,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相似文献   

17.
《人民公安》2012,(17):7
9月伊始,学生们陆续回到校园,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每一个孩子会遇见一茬又一茬的老师和同学,但有些人却始终如一,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陪读"的家长们从送孩子进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几乎注定了要为此倾注半生时光。为孩子能上一个好的幼儿园,园门外的大街上,家长们排了一夜的长队;为观察孩子的听课效果,教室窗外  相似文献   

18.
郑渊洁 《人民公安》2013,(20):34-34
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  相似文献   

19.
鲁薇 《北京观察》2011,(7):35-35
从1994年以来中国就提出素质教育,这本来是个好事情,可是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让家长和孩子感觉越来越辛苦。孩子在幼儿园就有优胜劣汰的竞赛,给家长和孩子都带来了压力。如何使基础教育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认为,现在为了素质教育,孩子要上数学、钢琴、  相似文献   

20.
31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为了“填饱肚子”,冒着极大的风险在“分田”协议上摁下鲜红的手印:包产到户,单干131年后的湖北省武汉市,88位学生家长为了把本属于孩子的童年还给孩子。力促武昌实验小学成立“无家庭作业”实验班,和学校郑重签下协议:一到六年级,学校和家长不给孩子布置任何家庭作业,让孩子背着轻盈的书包,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出了问题,家长愿意自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