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元 《各界》2011,(4):41-44
祖冲之作为南北朝时期最伟大的科学家,在整个世界科技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很多成就,几乎就是古代科技的最高成就,以后几百上千年,无论东西方都没能够超越。西方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经常用祖冲之的科学成就为坐标,来对比西方的科学发展。能获此殊荣的中国人,至今也没有几个。  相似文献   

2.
许骥 《党政论坛》2010,(22):8-8
中国历史上最具创新精神的时代有三:一是春秋战国,一是魏晋南北朝,一是民国。春秋时代百家争鸣自不消说,魏晋时期出现过最好的书法《兰亭序》、最好的文论《文心雕龙》、最好的文选《昭明太子文选》、最好的数学家祖冲之,民国年间则是贯通中西的大师辈出。细细琢磨这三个时代,我们会发现一个微妙的特点,它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一统”格局,  相似文献   

3.
王元 《各界》2011,(10):36-39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称林则徐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其实,在此之前两个半世纪,就有一个中国人愿意正视西方文化,敢于接受西方思想的挑战,这个人就是被学者们称为“真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明代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天主教徒徐光启。徐光启时代,被称为中西交往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4.
如约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强伯勤的办公室,门上赫然写着“需进门商榷者请敲门即人,不必等回应”。推门而人,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被隔成两部分,里面一间摆了三张办公桌,其中_张是强伯勤的。“最近我已经接到许多记者的电话要求采访,其实首席科学家制度早就在中国实行”,强伯勤说“1986年中国开始实施‘863计划’时,每个领域都有首席科学家,相当于专家委员会的主任。我从1996年开始担任‘863计划’生物领域首席科学家,这次我和陈竺院士联合主持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虽然是个普通的项目,但责任非…  相似文献   

5.
王元 《各界》2011,(3):34-36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宦官(太监)这个群体背负的总是恶名,因为总和掌握笔杆子的文人士大夫作对,没人说他们好话。但其中有两个人,无论古今中外,都作为正面人物受到称赞,这两个人就是蔡伦和郑和。其中的蔡伦,更是作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发明家,彪炳史册,传颂千古。  相似文献   

6.
原形 《各界》2011,(11):38-40
历史规律表明,每个卓越历史人物的出现,本质上都是时代的需要和产物。如同16、17世纪的欧洲产生了伽里略、哈维等科学家那样,明朝中后期,中国也需要并产生了李时珍、徐光启和宋应星这样的人物。  相似文献   

7.
自6月26日中外科学家同时向世人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已绘制完毕后,有关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情况及这一研究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影响,顿成举国关注的热门话题。中国科学家在这项研究计划中,承担并完成了1%的份额,这象征着在迄今人类历史最伟大的科学丰碑上,永久地刻上了中国人的名字。正如人们常说的,在所有的成功背后,都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艰辛故事。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在进行这项研究之初,除了研究工作本身的难度外,还曾面临研究资金匮乏的现实。本刊记者在采访1%项目研究情况时,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当初,中国科学院遗…  相似文献   

8.
研究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首先要确定两次飞跃的历史区间。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充满起伏跌宕,反映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曲折进程,“两个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其间,那么这两个“飞跃”是表现为两个历史瞬点,还是以进程性阶段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党政论坛》2011,(18):36-36
在许多西方人的眼里,越南就像是个“小中国”。且不说地缘上两国比邻而居,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文化习俗,在越南处处都能找到中国的影子。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关系,民族自尊心强烈的越南人,既钦佩中国的强大,又不愿活在“中国巨人的影子里”。其别别扭扭的对华心态,是当下越南民族情绪高涨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时代背景变迁为标志,我们可以把194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在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面临的形势、任务的不同,以及发展的重点、要求不同,中国共产党对于政治发展的战略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特别是前两个阶段,激进主义、渐进主义特征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1.
谈人的智力、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兼谈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王宏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很聪明的人不一定会事业有成,而一些不怎么聪明的人,却“干出了一番事业”。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我们也会发现,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作家……等等,开始...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曾强调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在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青年人是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3.
阿芝  阿圆 《各界》2013,(4):93-95
当代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传奇人物,华莱士说他是“唯一的美籍中国共产党党员”,西方称他为“红色鲁滨逊”,他亲历过多个重大历史事件,曾经两次蒙冤入狱,但始终对中国有特殊的感情,这个人就是李敦白。他和他相濡以沫的中国妻子,全家都致力于中美文化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相似文献   

14.
王元 《各界》2011,(6):34-37
大科学家沈括,历史上很长时间都是以官员和儒者的身份出现的。直到上世纪,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沈括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和“中国科技史上的的里程碑”,人们这才开始以科学家的眼光审视这位八百年前的伟大人物。  相似文献   

15.
最近,德国40多个研究机构的 领导人和科学家联名签署了 一份请愿书,要求政府打击极右势力。请愿书指出,“越来越多的外国科学家感到德国不安全而拒绝来德工作,”并说,德国极右现象的规模已“达到影响各方面生产活动的程度”。10月底德国杜塞尔多夫和卡塞尔两地3万多人举行大规模反极右势力集会,抗议右翼极端分子的嚣张气焰。 为什么在冷战结束和德国统一10年后的今天,新纳粹活动反而更加猖獗呢?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是现实和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历史因素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德国是纳粹的发源地和…  相似文献   

16.
在2008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中,有两个科学家和一个研发团队。科学家是钱学森和闵恩泽,研发团队是"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和发射集体。  相似文献   

17.
汪金友 《党政论坛》2008,(13):62-62
在2008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中,有两个科学家和一个研发团队。科学家是钱学森和闵恩泽,研发团队是“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和发射集体。  相似文献   

18.
《理论视野》2009,(2):63-64
《南方周末》1月15日发表评论员史哲的文章指出,中国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又一次颁给了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位是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83岁;一位是化学家徐光宪,88岁。自2000年创立“国家最高科技奖”至今,14位获奖人中,得奖时年龄超过80岁的有9人,70—80岁之间的4人,低于70岁的仅1人,这使得当初为激励中国科学家多出成果、早出成果、出重大成果而设立的奖项,变成了对科学家奋斗一生的背书,变成了一个“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9.
皙扬 《党政论坛》2014,(12):10-11
2014年2月4日,在研究26年之后,科学家宣布,1988年在亚琛大教堂发现的千年遗骨确实属于查理大帝。这是一个中国人不太熟悉而在西方却如雷贯耳的人物。在扑克牌中,身为红桃K的查理大帝与黑桃K(大卫王)、梅花K(亚历山大大帝)、方块K(恺撒)齐名。他是西欧在西罗马帝国覆灭后的第一个“皇帝”,也被称为“欧洲之父”  相似文献   

20.
根据最新考证,恩格斯曾用法文或德文写作过六篇马克思传。恩格斯笔下的马克思形象经历过“科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之间的摇摆,但最终凝结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统一体”。基于不同的历史语境和革命需要,恩格斯在不同的文本中采用不同的写作策略,在德国更加强调马克思的理论,在法国更加侧重马克思的实践。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重整材料,把马克思塑造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统一体”。恩格斯写作的马克思传不仅影响了同时代人对马克思生平和思想的理解,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者书写马克思传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