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的前夕,在延安窑洞里,潘汉年与董慧的那一场心贴心的倾诉,着实发人深省。董慧说:“请相信女人的直觉,我打心眼里害怕这个‘抢救运动’,也许是我出身不好,心里有鬼?没改造好?……”“阿慧,你真是个圣女!”  相似文献   

2.
1942年的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全体党员的自我教育运动和思想改造运动。每个参加过的人,都终生难忘。延安整风是一次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我一到延安就进中央党校学习,后来调到中央组织都工作,陈云同志是部长,他的工作方法是,每个星期要把大家集中起来学习两次,一共16个人,集中在一个窑洞里,围着个长桌子,学习、讨论。在整风过程中,学习空气十分浓厚。那时候,在前方没有好的学习条件。毛主席提倡,抓紧在延安这个和平环境中学习。各地新选出来的“七  相似文献   

3.
延安一所特殊的学校——“窑洞大学”,是由陕西省教工委、省教委、团省委联合创办的一个特殊的教育机构。1991年暑期,来自20多个省市的120多所高校的2000多名大学生,在这里通过报告讲座、走访座谈、参观考察、咨询劳动等多种形式,接受“延安精神”的教育。 “此次到延安,我们是来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在杨家岭一间会议室里,陕西师大同学们  相似文献   

4.
陈麟辉 《党政论坛》2011,(15):60-61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夕,我有幸再次到革命圣地延安学习考察。站在枣园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住过的窑洞前,我不禁想起中华职教社创始人黄炎培先生与毛主席著名的窑洞对话:“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渤焉’,‘其亡也渤焉’,一人,一家,  相似文献   

5.
秦铁  李菁 《各界》2011,(4):13-15
说起来已经是64年前的事情了,但是很多细节却依然清楚地印在我脑海里。我还记得那天晚上,妈妈告诉我:“你爸爸明天就回来了,我们明天一起去机场接他。”我听到后,高兴地在窑洞的床上跳来跳去,兴奋得睡不着。其实对只有6岁的我来说,更让我兴奋的,不是要看见爸爸了,而是终于盼到他临行前答应要送给我的礼物了。我是长在延安的“土娃子”,既没有什么是“漂亮”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朱培康 《团结》2006,(6):7-9
巍巍宝塔山,潺潺延河水。提到延安,亲切感和敬意油然而生。参观延安革命旧址是我多年的愿望,今年9月中旬,我率调研组来到陕西省进行工作调研,在当地同志的陪同下有幸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我的心目中延安似乎总是和黄土高坡、乡间土路、窑洞、小米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当我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座繁华的现代都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宽敞整洁的大道、草木葱茏的公园,以及川流不息的车流和人流。延安古城处处洋溢着现代文明的气息。登临宝塔山,纵览圣地风貌;漫步杨家岭、枣园和延安革命纪念馆,感受延安精神,领略以毛泽东为代表…  相似文献   

7.
说琴     
《民主》2017,(8)
<正>Z,你是不曾知道的,当我借居在这间屋子的时候,我是多么的荒芜。书在地上摆着,锅碗也在地上摆着。窗子临南,我不喜欢阳光进来,阳光总是要分割空间,那显示出的活的东西如小毛虫一样让人不自在。我愿意在一个窑洞里,或者最好是地下室里喘气。墙上没挂任何字画,白得生硬,一只蜘蛛在那儿结网,结到一半蜘蛛就不见了。  相似文献   

8.
难忘的城     
穆青 《瞭望》1991,(20)
对于斯大林格勒,凡是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都是熟知的。这座英雄的城市,在我的心目中,更有一种深沉的感情。当年斯大林格勒激战时,我正在延安,刚刚踏上记者的岗位。在清凉山编辑部的窑洞里,每天来自斯大林格勒的消息,几乎每一条都牵动着人们的心。苏军战士誓死不屈、顽强战斗的精神,曾经极大地激励和鼓舞过当时正处于抗战最困难时期的中国人民。我还清楚地记得,当苏联电讯传来斯大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夕,我有幸再次到革命圣地延安学习考察。站在枣园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住过的窑洞前,我不禁想起中华职教社创始人黄炎培先生与毛主席著名的窑洞对话: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渤焉’,‘其亡也渤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  相似文献   

10.
我打谷志有     
王克明 《各界》2010,(6):18-21
为了让自己觉得打一个被批斗者没错儿,我曾经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警惕他,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疏远他,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不敢面对他。三十多年来,我十几次回我插队的余家沟,想靠帮村里做些事,来减轻心底的负罪感。但这种罪责压着卸不掉,一直沉重。直到我觉得必须清算自己,才走进他的窑洞,为了那一拳,向他道歉。  相似文献   

11.
1998年11月6日至12日,我们中共上海市教卫党校第五期青年干部培训班师生一行23人,赴延安、西安进行了社会和历史考察。七天的考察紧张、丰富而有意义,既锻炼了我们的党性,也引发了我们的热烈讨论和理性思考。一、窑洞著春秋,黄土树丰碑延安,这座北国边塞的古城,在这一片黄土上,孕育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被奉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站在延安的黄土地上时,灿烂明媚的阳光驱散了初冬的一丝寒意,使我们真实感受到了延安的温暖,领略了“圣地”’两字的深刻意…  相似文献   

12.
半个世纪前,毛泽东在延安一所窑洞里挥动着有力的大手说:“我们现在还没有一辆坦克,也没有大炮,但是有一批懂技术的干部了。有人,就一定能把特种兵建立起来,坦克和大炮敌人会给我们送来的。”事实正如这位伟人预言的,依靠从敌人手中夺来的一辆坦克而发家的人民装甲兵,经过  相似文献   

13.
陈知进  黄博 《各界》2011,(12):94-96
我母亲原名叫傅惹英。1938年进入延安的抗大第四期,那年她20岁。她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参与抗日运动,游行、募捐都参加过。有一大募捐的时候募到了。‘个旅馆里,那个地方不太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色情活动。结果被我们家一个亲戚看见了,就告诉我外公,  相似文献   

14.
董边  曾立  曾自 《各界》2010,(9):87-91
本文记述的是母亲董边1998年病重时,在住院的十个月里,给我们讲述的关于她的故事。 她怀念延安的生活,怀念和我父亲田家英相识相爱的美好日子,称“那真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日子”。现整理出来,以释怀我们对父母的深深思念。  相似文献   

15.
<正>1941年春至1944年秋,贺炳炎赴延安军事学院及中央党校学习,并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学习期间与姜平结婚。姜平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在婚后的日子里,贺炳炎与姜平相互扶持,留下一段伉俪情深的革命爱情故事。这是姜平写给贺炳炎的一封信:我记得你经常教育我说:"一个共产党员,时时刻刻考虑的是党的工作,不应该考虑自己。"我记得在1947年你刚调到一纵队工作,我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斯诺在1936年访问延安时,看到毛泽东住的是简陋的窑洞,穿的是打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南瓜汤;看到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是缴获降落伞做的背心;林伯渠戴的是断了腿、用一条绳子系着的眼镜……斯诺被共产党领袖们清贫节俭的生活作风感动了,他断言这种生活作风,会产生一种取得革命胜利的伟大力量——东方魔力。历史的发展,证实了这一论断。星移斗转,但这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有必要大力提倡。我国还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刚刚才摆脱贫困,踏上小康之道,这样一个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17.
一 在一个没有光线的大房间里看解海龙“希望工程摄影纪实”的黑白幻灯片。 在都市中游走的时间太久了,这些照片突然唤醒我心深处的回忆。 文革期间,父母这样的知识分子都要到农村接受改造。妈妈带着我们姐弟三人到山西吕梁山下的一个村庄。天上还是满天星斗时,我们和山里的孩子们就起床上学了。(因为白天要参加劳动)背着破书包,拿着木凳和一只墨水瓶做的小油灯。孩子们的鼻孔永远被熏得黑黑的。窄而深的窑洞教室也永远是黑的。还记得我们总在放假:暑假、寒假、秋收假、麦收假……  相似文献   

18.
《瞭望》1996,(29)
《宝塔山连着中南海》是本期的一篇重点文章,它 记录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延安的关怀、支持,记录了延 安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 延安的历程。 提起延安,人们很容易想起依山凿砌的陕北窑洞, 想起大生产运动中的纺车、镢头与小米、南瓜,想起气 势恢宏的战争场面,想起毛泽东同志等在这里写出的 一篇篇博大精深的宏论……透过这一切,我们看到的 是伟大的延安精神和延安作风。 有人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在当年特定环境 和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以当时的历史形式表现出来 的优良精神和作风,对于今天还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六、西安相聚最初,我只打算在延安呆一个多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在延安一直呆到九月。九月七日破晓,我开始了历时十二天,行程二百五十英里从延安返回西安的令人筋疲力尽的旅行。护送我的警卫员叫郭慎华,是一位从江西参加长征的英雄。  相似文献   

20.
《瞭望》1999,(22)
编者按〕耶娃·萧又名叶华,是我国著名诗人萧三的夫人,原籍德国,摄影家。40年代,她同许多同情和支持中国革命的国际友人一起在延安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本文是她对自己在延安一段生活的回忆。初入延安1940年10月22日,萧三带着我和孩子到达延安后,当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