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美  林新奇 《民主》2015,(3):59-60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上普遍存在着歧视性的用人观念和现状,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学历歧视、残疾歧视甚至是身高、相貌歧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就业质量提高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中共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我国《宪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第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因此,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就业公平,  相似文献   

2.
周伟 《理论与改革》2014,(3):147-152
不受歧视权源于平等权基本权利,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独立的法律权利,目的是保护自然人不因其某些固有的、社会的特征受到不合理的区别对待。我国不受歧视权的立法体现在宪法、行政、民事、刑事法律,以及行政法规、部委规章、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禁止歧视规定。其范围涉及就业、教育、公共服务、经济贸易等。禁止歧视立法无具体的法律标准、歧视种类、法律制裁等法律实施支持体系,不受歧视权的实施长期无法可依。促进不受歧视权的实施,要制定反歧视法,明确歧视的定义、法律构成、歧视种类、法律责任等;建立专门执法监督负责法律实施监督;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反歧视倡导的活力;完善人民法院裁判歧视诉讼案件的司法标准等。  相似文献   

3.
林海权 《团结》2006,(6):36-39
当前我国的就业歧视现象严重,就业歧视的种类繁多,不仅包括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地域歧视、年龄歧视、相貌歧视、身高歧视、血型歧视等基于先天因素的歧视,也包括学历歧视、履历歧视、婚姻歧视等基于后天因素的歧视。就业歧视行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就业平等权,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应完善反就业歧视立法,实现公平就业。一、就业歧视的概念和类型就业歧视是指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的各2006年第6期·个环节所遭受的歧视,包括求职阶段的劳动者所遭受的歧视,如某劳动者在应聘过程中因没有城市户口或因是女性而被拒绝雇佣等;也包括已经与用人…  相似文献   

4.
在法治推进的过程中,法律的数量日益增多,立法、司法活动就容易与社会生活脱节,形成法律歧视。法律歧视就实质而言是针对某一特殊社会群体的不公平、不合理、排除性的法律行为或制度安排。在形式上有政治性、政策性、行政性、技术性和文字性法律歧视之分,其中,政治制度安排、立法体制错位、实验性立法影响和精英者歧视意识是其产生的具体因由,而审慎法律预设,加强政策建议、完善救济程序,是当下反对法律歧视必须要重视的。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象屡见不鲜,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就业歧视不仅严重影响大学生个人的发展,也是对国家人才培养的浪费,更影响了社会的均衡发展,因此杜绝大学生就业歧视已迫在眉睫。对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进行剖析,并从法律的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如下:建立反歧视机构;建立仲裁司法救济委员会;建立相应的法律援助机构。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7)
当今中国就业歧视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反就业歧视力度势必要加强。1965年美国以总统行政命令形式出台了反就业歧视、促进就业平等的"肯定性行动"计划,并取得显著成效。中美虽在制度、文化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面临着反就业歧视、促进经济发展的时代问题,美国"肯定性行动"对中国反就业歧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政府的管理容易与社会生活脱节,不恰当的行政活动容易形成行政歧视。本文就行政歧视的概念,产生行政歧视的社会、政治、文化根源以及在当代中国行政歧视深受关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概括。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23)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方重视,同时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也不容忽视。大学生就业歧视不仅导致人才的浪费,更出现许多的"啃老族",成为社会的负担。高等院校在缓解就业歧视方面可采取以下措施:改变高校育人模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女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实施和就业双向选择体制的实行,特别是扩招后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究其原因,它涉及经济、法律、社会制度以及文化、历史等因素.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应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平等就业机制等途径,使女大学生就业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就业歧视与经济法解决机制1、就业歧视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所谓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或劳动关系建立后,对招聘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求职者或雇员基于某些与个人工作能力或工作岗位无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企业年金歧视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和社会总福利的损失,形成了臆形成本,加剧了贫富差距。由于企业年金往往是以税收优惠或政府减少收入的形式举办的,政府有责任采取反歧视措施,加强监管,规范和完善企业年金制度。  相似文献   

12.
潘新光 《学理论》2013,(9):95-97
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歧视现象,这是社会必须关注的问题,采用法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通常决定了其招聘的取舍。人的有限理性和交易费用的存在导致某些用人单位简单的选择方式。基于外在制度的优势,应进行适量的立法来解决歧视问题。  相似文献   

13.
就业中的民族歧视问题伤害了少数民族感情,阻碍了少数民族寻求发展的道路,同时也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就业中的民族歧视问题已经到了必须正视的地步。本文就从笔者的亲身经历浅谈就业中民族歧视的成因、危害以及避免歧视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张玮 《民主》2004,(9):15-17
这两年“就业歧视”是一个一再被提及的概念。就业歧视现象之普遍,歧视种类之多样,只怕是每个求职者都深有体会。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对此必须再一次地保持足够的警醒和重视。  相似文献   

15.
梅月  王永萍 《学理论》2011,(11):73-75
经济学认为,企业主体追求和维护自身经济利益是就业歧视的物质基础;社会学着眼于利益追求的制度化过程以及生产、再生产就业歧视现象的群体和群际动因;心理学则把无形、内在的精神利益纳入主体追求范畴,揭示了就业歧视的心理源流。以利益最大化为基础假设,可以将就业歧视的不同理论整合为一个模型。  相似文献   

16.
王金鹏  李伟 《学理论》2013,(17):99-100
三级价格歧视是文化企业经常采用的一种定价策略,它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带给文化企业丰厚的利润回报。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价格歧视有时并不能给文化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对我国工作歧视现象的研究。本文分析了我国工作歧视的形式,分析了工作歧视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对策。本文认为,国家的作用在我国反工作歧视中至关重要,国家不仅要完善立法和执法,还要规范自身的用工行为,清理和及时废止与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相悖的法律法规,承担生育成本,培育劳动者自身组织的力量等等。  相似文献   

18.
受歧视和污名群体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与第三部门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健  李强 《行政论坛》2007,(2):17-20
社会视野中的歧视和污名现象虽然在任何时候都一直存在,但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进行,这一问题的逐步减少有助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在对这一群体构建支持网络中,明显地显现政府和市场力量的不足,而使新兴的第三部门介入该领域成为必要和可能。通过对目前该领域中第三部门的经验获得、问题所在、未来发展和建议意见等方面的探讨旨在促进我国歧视和污名现象的减弱和第三部门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禁止就业歧视立法背后的权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权利性质的认识,有两种观点,即消极权利观和积极权利观。消极权利(negativerights)是指依市民社会中自由的法则获得的,个人不需要社会、国家或集体的帮助即可享有财产权、自由权等等。对于这些权利,国家只能消极地“不作为”,只有当权利人与他人发生纠纷时才来居中裁决,进行干预。积极权利(positiverights)是指弱势主体通过国家的积极行为来实现其利益的一种权利。简而言之,消极权利是以不受国家的拘束为其内容;积极权利以要求国家积极的行为及施策为其内容。我国现行的禁止就业歧视立法背后恰恰透露着一种消极权利观,这正是当前我国就…  相似文献   

20.
包韶睿 《学理论》2013,(23):80-81
偏见与歧视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国内比较少,而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已经取得比较丰富的研究结果。一个叫做"拼图教室"的活动正是西方学者借以减少班级学生之间的偏见的方式。偏见与歧视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它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是社会的顽疾。如何减少甚至消除偏见是社会心理学家乃至整个社会一直思考并为之奋斗的方向,其措施有:加强交往,加深联系;认可彼此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