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近年来在马尔维纳斯群岛(马岛)附近海域发现大量石油,马岛主权问题变得炙手可热。今年恰逢马岛战争30周年,争端方英国高调纪念这次战争,并且推动马岛问题军事化,引起阿根廷强烈抗议。马岛问题历史久远且过程复杂,阿根廷争取马岛主权的道路依然漫长。马岛问题的历史由来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兰克群岛),位于大西洋南端,距离阿根廷海岸最近约464公里,包括两个主岛大马尔维纳岛(西福克兰岛)、索莱达岛(东  相似文献   

2.
2010年2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英国阿根廷马岛争端再起。2日,阿根廷外交部向英国驻阿使馆递交抗议信,指责英国在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附近海域开采石油侵犯阿主权。16日,阿根廷宣布所有经阿水域前往该岛的船只都需提前申请许可,随即派军舰封锁马岛海路,  相似文献   

3.
180多年的马岛争端史使其成为全球最为悠久的领土争端。长期的阿英马岛主权谈判无实质性进展,阿根廷在马岛争端解决中陷入困境:阿根廷的马岛主权依据占优势,但收回主权乏力;国际社会大多数支持阿根廷的马岛主权诉求,但国际机制作用有限;马岛居民人口虽少,影响却大;多重利益交叉与争夺,加剧了马岛争端的复杂化。对于阿根廷来说,若要解决马岛争端,阿英双方应大力加强政治互信与合作,建立马岛争端管控机制;非殖民化是全球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马岛亦不例外;阿方应强化马岛争端解决方案的"顶层设计",阿方政府的更替不应成为方案设计断档的缘由;马岛居民是重要的第三方力量,阿方应充分考虑马岛居民的意愿及相关利益;阿英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当前马岛争端的务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自2010年英国在南大西洋勘探石油引发新一轮马岛冲突以来,英阿之间经济资源、政治外交、文化舆论等领域的斗争此起彼伏。随着纪念马岛战争30周年的到来,两国关系愈加紧张。两国冲突实质仍是延续了上世纪的主权之争,主权问题不解决,冲突不可能平息。自1982年马岛战争以来,英国打着"民族自决"的旗帜,以"岛民意愿至上"为口实,拒不执行联合国敦促两国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争端的决议,而国际机制面对英国的强权亦无能为力。反殖民主义是国际社会的诉求,英国应该顺应"去殖民化"的历史趋势;阿根廷既要守住联合国这一有利阵地,把马岛问题置于国际和地区框架内解决,同时也要搁置主权争议,致力于做好自己的事情。马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要靠外交和实力,还要靠耐心、诚心继而民心。  相似文献   

5.
位于南大西洋海域的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在地理位置上距离英国本土上万千米,而与阿根廷只相距几百千米,但长期以来英阿双方对其主权归属争议不断。本文以《泰晤士报》刊登的英国民众对福克兰争端态度的信件为研究文本,从英国民意视角考察福克兰群岛主权归属及其解决途径,并探究各类民意产生的驱动因素,以期揭示英国政府在岛屿主权问题的决策方面如何处理与多样化民意的关系。福克兰战争期间,英国民众依托《泰晤士报》表达对福克兰主权问题的多元化态度。有相当一部分民众源于大国心态,坚决要求捍卫主权,武力夺回领土;有些民众基于英国面临的现实困境,同情阿根廷的主权诉求,希望和平谈判解决争端;还有些民众出于策略上的均衡考虑,主张英阿共同放弃主权诉求,借助外力解决争端。在应对福克兰危机时,英国政府巧妙地平衡了民众的多元化主权立场,既遵从主流民意,又兼顾非主流民意。  相似文献   

6.
捍卫领海主权、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是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拉丁美洲海岸线长,海域广,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历史上的海洋边界争端遗留问题较多。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资源和能源问题日益突出,拉美国家间围绕海洋资源展开的海洋边界纠纷升级,但多数国家坚持和平磋商和共同利用原则,妥善解决了许多海洋争端,国家之间关系得到改善。近期拉美地区两个主要海洋纠纷的初步解决以及各方态度体现了"实用主义"在国际海洋争端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证明诉诸国际法院并非解决历史争端的唯一选择。2013年阿根廷与英国关于马岛主权问题再爆冲突则更加突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在当今海洋争端解决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2010年,拉美地区安全形势整体上比较稳定,但因缉毒斗争、领土争端、政权交接和国际势力干预引发的暴力冲突和军事危机时有发生,如墨西哥贩毒集团的恐怖暴力活动严重影响了地区安全,阿根廷与英国关于马岛问题的主权归属问题再起冲突,洪都拉斯政权交接之后恐怖暴力活动仍然频繁,委内瑞拉与哥伦比亚两国边境纠纷错综复杂,厄瓜多尔警察骚乱事件使得该国局势存在变数。此外,美国、欧盟和俄罗斯加强了在拉美地区的军事存在,以巩固各自的传统势力并争夺新的势力范围。与此同时,南美洲国家联盟和里约集团等拉美区域性组织在维护地区安全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8.
英国军队重新占领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之后,国际上普遍关注这个有争议群岛的前途。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6月初决定向阿根廷发动最后攻势前夕就曾宣布:一旦英国“成攻地把阿根廷军队赶出福克兰群岛,对阿根廷人来说就不存在对该群岛的主权问题了。”当英国军队控制了马尔维纳斯及其所有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有关的法律、外交、军事行动及经验教训等是主要研究内容,重点集中在到底谁拥有马岛主权、战争是否能避免、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事件以及马岛的未来等问题上。笔者认为,解决马岛争端的唯一选择是外交途径,在研究中要坚持反殖民主义的立场,从大西洋主义和泛美主义的宏观视角分析战争,既要坚持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发展的原则,同时也要看到这一过程的曲折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中期,英国和阿根廷由于南极领土主权问题引发了两国在南极地区的冲突。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两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关系逐渐从冲突走向合作,并与其他国家共同签订了维护南极和平与稳定的《南极条约》。两国在南极冲突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由于经济关系的削弱和地缘政治上的角逐所导致的两国关系的恶化。之后两国从冲突走向合作,总体上是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以及美国与苏联因素的影响,还在于只有相互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两国的利益。两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关系对之后的马岛战争、北极问题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对中国的南极政策也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阿根廷的南极政策经历了20世纪中期以领土争端为主到《南极条约》签订后坚持领土主权与和平开发利用南极并存的政策。最近几年,阿根廷的南极政策除了继续坚持其领土主权要求外,还强调国际合作与南极生态和资源的保护。此外,阿根廷还摆脱了在南极问题上的政治孤立处境,与各国展开了切实有效的合作。阿根廷的南极政策一方面因英阿主权争端而给南极带来不安全因素;另一方面,阿根廷的做法对加强南美国家团结起着积极作用,对中国的南极政策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两个多月以前,南大西洋上风云变幻、战火纷飞,英国与阿根廷之间的武装冲突举世瞩目。这场冲突,是由两国对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以下简称马岛)归属的争议引起的。在1982年4月2日之前,谁也想不到这两个远隔万里的国家会为这群荒僻孤寂的岛屿而大动干戈,想不到这场冲突会演变  相似文献   

13.
2014年下半年,阿根廷陷入2001年以来的第二次主权债务违约,此次债务违约是一种技术性违约,其直接原因是美国最高法院判决阿根廷政府必须向NML资本管理公司等少数"钉子户"债权人履行全额支付责任,而阿根廷不愿对这部分债权人进行支付,同时因技术原因而无法对其他债权人履行债务支付责任。阿根廷债务违约的发生源于明显的体制机制弊端,如债务重组的机制不完善、对债权人的差异化处置机制以及债务重组中"门栓法"、同等权益条款以及未来权益追溯权等条款导致的法律问题。此次债务违约可能重创阿根廷财政与经济稳健性,并使得全球性主权债务重组机制面临新的制度性冲击,然而,它对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较为有限。阿根廷债务困局带来的启示是应高度重视财政预算的稳健性及主权债务处置的审慎性。  相似文献   

14.
198 0年代末 ,阿根廷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导下 ,开始了全面的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 ,即经济的跨国公司化或外国化的过程。这一过程 ,不仅造成阿根廷经济被外国资本所控制和国家经济主权的丧失 ,而且成为导致最近阿根廷经济和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其教训值得发展中国家吸取  相似文献   

15.
英阿马岛争端对美国西半球战略带来冲击,在大西洋主义与泛美主义影响下,美国在战前及战争期间曾积极斡旋。美国将英美特殊关系置于美阿关系之上,基于"重英轻阿"的战略选择,在斡旋的同时制定了确保英国"速战速决"的大规模援英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升级。战争结束后,美国一方面引导英国的马岛政策尽量温和化,另一方面迅速解除对阿制裁,修复美阿关系。本文利用美国国务院最新解密出版的《美国外交文件集:南大西洋冲突(1981—1984年)》和其他方面档案,以美国对外战略决策为视角,深入考察美国在英阿之间斡旋的努力和美国对英援助,在此基础上反思马岛战争时期美国在大西洋主义和泛美主义二元伙伴关系之间的权衡与调适。虽然马岛战争结束后美阿关系得以回暖,但美国的立场对美洲国家体系的负面影响一直持续到后冷战时期。美国对二元伙伴关系的调适既有教训,也有经验,凸显大国外交的某种困境与局限。  相似文献   

16.
工业水平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人民生活,以至国家的独立和主权都有重大影响,是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拟对阿根廷的工业水平作一初步的探索。阿根廷工业大致分为四个发展阶  相似文献   

17.
1976年3月24日阿根廷军政府执政后,起用企业界领导人马丁内斯·德奥斯为经济部长,并批准了他制定的以私有化和经济开放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计划。1981年3月虽更换经济部长,但直到1982年4月爆发马岛战争时止,经济开放的基本原则没有改变。然而阿根廷1976年开始的经济开放并没有扭转它长期经济增长缓慢和通货膨胀严重的局面,相反,这一政策却使阿根廷陷入了比三十年代经济危机还严重的衰退之中。198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75年低15%,人均工业产值比1970年低25%,工业设备闲置能力达50%,实际工资比1975年下降40%。同期外债数额从1975年的八十亿美  相似文献   

18.
从国际法看国家主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是主要用于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国际法的一个基本概念。自主权概念于 16世纪产生以来 ,有关主权问题的争论就从未间断过。不过 ,在 2 0世纪以前 ,“关于主权问题的讨论 ,主要是集中在主权是否可分的问题上”① 。但是 ,进入 2 0世纪以后 ,国家主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成为争论的焦点。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国家主权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有关主权问题的争论日趋激烈 ,由此引发的国际斗争也日趋尖锐。本文拟从国际法的角度 ,对此问题作些初步的分析、探讨 ,谈些粗浅的看法。一、主权的概念和主…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对主权的制度与本质层次进行剖析 ,并从经济学角度对主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制度变迁的内在根源进行探究 ,从而揭开主权通过传统制度变迁方式在根本上得以强化的真相 ,实现对西方学界近年盛行的主权弱化论、过时论以及消亡论的有力驳斥。  相似文献   

20.
阿根廷在二战期间执行的独特对外政策——中立政策,既有紧迫的现实原因,又有深远的历史原因。从总体上看,阿根廷对外政策的重心在于加强与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的联系,维护传统的经济伙伴关系,从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出口贸易中获益。重视与德国的关系,可使阿根廷从德国获取所需的武器装备和工业品,为阿根廷在南美洲称雄创造条件。对美国,阿根廷处处与其作对,但不与之彻底决裂,反映出阿根廷对美国欲称霸拉美的强烈不满,同时也反映出它寻找机会从美国引进资金和设备以发展工业化,并使阿根廷更多的产品能进入美国市场的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