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9年春节刚过,根据县委指示,我和区里的二位同志一道到豫西的孟津县马屯区西沟村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我任组长。当时我参加工作才半年时间,只有17岁。一天,我突然接到区里通知,让我立即回区里开会。我把工作安排好后,便急急忙忙赶回区政府所在地———古县村。回到区里我才知道,原来是动员区干部报名参加南下干部工作队。一到区里,党小组长就通知我开党小组会议。因当时党组织还未公开,所以党小组会是在村南面山坡的一片高梁地里秘密举行的。党小组长(叫什么名字我已记不起来了)先向大家讲了这次抽调大批干部参加…  相似文献   

2.
苁蓉 《廉政瞭望》2004,(2):55-55
虽然我是家里唯一的女谈,身为农民的父亲却好像从来没有对我显出过特别的喜欢。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的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就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  相似文献   

3.
正1万亩地,一把测水仪,70多天日夜兼程,合计徒步2000公里路是她的全部舞台。"一到地里就往棉花车上爬,还没爬上去呢,脚滑了,差点把我摔下来。四十七八了,腿脚不像年轻时那么灵敏……"宋丽萍说这话时,眼里酸酸的,但她的脸颊始终透着微  相似文献   

4.
正"我把党徽挂在胸前,我把党章记在心间,我把党旗高高举起,我把生命为党奉献……"这是歌曲《要做一名合格党员》中的几句歌词,也唱出了做一名合格党员标准。而在二师三十团双丰镇,也有一群这样的党员,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张忠宝:干好在岗的每一天"张副连长明年就退休了,可他每天起早贪黑在地里跑,就连周末都不休息,我一定要向他学习,学习他的管理技术,学习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干好  相似文献   

5.
吴作明 《新长征》2006,(8):62-63
你说这人也真怪,好日子让人难以忘怀,苦日子也让人难以忘却。如今生活好了,可我却对过去那段忍饥挨饿吃野菜的岁月忘不了、抹不掉。好像在我的记忆里扎下了根。每到春暖花开,我都要到地里采些野菜吃,慢慢咀嚼品尝那段艰苦的岁月。  相似文献   

6.
连队的南面有片低洼地,是我家的菜园子。小时候,每到春季,父亲都要认认真真地把各种各样的种子播到地里。然而,在我的记忆中,很少能吃上自家种的菜。瓜果成熟的夏季,也正是那片菜地一片汪洋的季节。父亲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每年春天都要在这个菜园里播下种子。 终于有一回,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就劝父亲:  相似文献   

7.
郝安 《党建》2013,(9):54-54
佳县是《东方红》的作者李有源的故乡。当年毛主席转战到这里,要打佳县。临战发现胡宗南部已将这一带抢掠一空。毛主席计算了一下,仗要打3天,需12万斤粮。他问佳县的同志有没有办法。回答是:把坚壁的粮食挖出来,够部队吃上一天;把地里未成熟的玉米、谷子收割了,还可吃一天;剩下的一天,把羊和驴都杀了。战斗打响,群众拉着粮、驴、羊支前,解放军打到哪里他们就一步不离地跟到哪里。后方的百姓自己吃树叶树皮,吃观音土。战后很长时间,这个县都看不到驴和羊。战斗胜利后,毛主席为佳县题写了“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13个大字。  相似文献   

8.
樊水 《当代党员》2007,(4):74-74
“爸爸,这是啥呀?”女儿望着石仓壁头上残剩的香烛问。 在她幼小的心灵里,从来没有饥饿的记忆,有的只是讨厌吃饭。我把她带到山里来,看看麦子,看看挑粪、挖地的农民,让她知道,面包是怎样从地里长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党建文汇》2011,(7):51-51
我是一个职场新丁,每天都被同事和朋友说能不能不要还像个学生似的。最开始我还不以为然,一次谈客户的时候,就因为我的学生气,把单子谈飞了,后面的日子可想而知。我现在很郁闷,没想到学生气带来这么大的麻烦,接下来我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0.
数字城管的核心就是把城市分成一块一块的“田地”。利用数字定位监测系统,让每一块地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有人管。  相似文献   

11.
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我在一次重要的职位竞选中,输给了公司里一个各方面都不太出众的毕业生。而她之所以能够击败我,原因或许只有一个:她的父亲是公司的重要客户。一想到这个理由,我就难以服气,回家后气呼呼地把这件事说给父亲听。父亲静静地听着,默默地吸着烟。等我讲完了,他才起身,拿起门后的锄头,对我说:"走,跟我到地里给豆子锄草去!"  相似文献   

12.
段玉梅 《党课》2009,(10):103-104
我的另一个父亲,与我并没有血缘关系,却有着一种特殊的亲情。他是我先生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公公,生活在河南新县最偏僻的小山村,靠种植茶叶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在他年近60岁时,还要在地里劳作以供儿子上大学。当时村子里很多人都劝他放弃供儿子继续读书,但朴实憨厚的父亲始终坚信“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坚持供儿子读完大学。  相似文献   

13.
装作看不见     
隔壁的一对夫妇,无论什么时候,两人脸上都溢满笑容。那份幸福感辐射过来,让我更加感到我婚姻的不幸,我和老公每天都为着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一天,我出去买菜,很巧,她也是一个人出门买菜,因为她老公出差了。我不禁向她诉说我婚姻中的种种不快,听我说完后,她问:“你还爱他吗?”我想想说:“应该还爱吧,如果他把那些毛病改掉的话。”她呵呵笑了:“爱了,就装作看不见。”  相似文献   

14.
麦子漫记     
麦子熟了。端午节快到了。这两件事在我印象中是一齐到来的。对于以前在农村的小孩,这些都意味着兴奋的盼望,尤其后者,可以吃粽子、凉粉和油炸的糖糕什么的。麦子熟了,还意味着可以吃麦黄杏,对于小孩来说虽然也有很多的事需要帮助家里做,比如"童稚携壶浆",去地里给割麦子的大人送吃喝,"新筑场泥镜面平",  相似文献   

15.
一次跟朋友聊天时无意中谈到了教师这个职业,其中一个朋友对我说:“我最讨厌XX老师了.因为当时背不到书。他竟把我叫到他的寝室门前背书,让来来往往的同学都看到了,真把我羞死了!”另一朋友也问我:“XX老师现在还在教书吗?她可厉害了,我们都很怕她,也不喜欢她!”听着朋友们对教过自己的教师或好或坏的评价,让我陷入了深思:“我现在也是一名小学教师,  相似文献   

16.
我叫马良成,今年57岁,全家6口人。1995年底从甘肃定西县来到农六师军户农场二连。6年来,在二连党支部的关心帮助下,我的家庭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儿子娶了媳妇,家里添置了新家具,买了摩托车、四轮机子,还盖了新房。 1996年我在二连扎下根后,大胆地承包了12亩酒花。从此一家老小起早贪黑,一天到晚都在酒花地里忙这忙  相似文献   

17.
走进蓟县洇溜镇安定庄村,街上很少见到闲人,没有三五成群蹲在路边唠磕的村民。要说在地里忙活呢,也不是。我们在村边的地里并没有看到多少忙碌的身影.不由得好奇起来:人呢,村里的人都上哪儿去了?  相似文献   

18.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厨房是最为简朴的了,既没有屋子也没有篱笆,只有一台露天摆放的用黄泥砌的锅灶。烧火用的柴草几乎全是从地里拣来的,秫秸、杂草、树枝和牛粪。小时候由于家里很穷,根本吃不上大米。平日里只能喝清汤。那时也买不起油,油都是用自家收获的豆子加工的,有时也用花生,加工后挤压成饼子,吃在嘴里感觉特别香。  相似文献   

19.
提起乾安县所字镇则字村农民党员李志祥,十里八村没有不知道的,他学科技、用科技,靠种地发了家,致了富,从一个穷人家变成了小康户。刚刚土地承包到户时,李志祥只分得一匹马,2.2公顷土地,除此外他一无所有,连住房子也是租的,孩子看病需要5元钱都得向别人借,一家人过着清苦的日子。正当壮年的李志祥不服气:我也是一个堂堂男子汉,现在政策这么好,只要动脑筋肯出力,不信就翻不过身!于是,他把全部心思都用在种地上,精心莳弄着庄稼。别人铲两遍,他起早贪黑铲三遍趟三遍,别人中午问家吃完饭睡一觉,他让家里人把饭送到地里来…  相似文献   

20.
王亚平 《学习导报》2013,(13):40-40
刚上小学那会儿,放了学我背着书包就跑到地里帮爸妈干活。种花生,他们在前面挖坑,我跟着后面给他们撒种子。邻居逗我:这么小,你会吗?我撅着嘴说,当然会。 小时候,家里条件差,我只有一个玩具,是奶奶给我缝的布娃娃,布娃娃的头发是用红毛线编的。8岁的时候,有一次趁着妈妈不在家,我悄悄端着一盆脏衣服,跑到家门前的小河边去洗。结果,衣服没洗干净,却把一大块肥皂用完了。妈妈回来一看直摆手:乖女儿,你这不是帮忙,是捣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