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刑讯逼供是我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这一行为却屡禁不止,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究其根源,有思想认识、价值、制度、实践等方面的原因所致。革除刑讯逼供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从消除刑讯逼供产生的思想根源、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提高公安、司法工作的技术质量、强化对刑讯逼供的查处力度等方面有效遏制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2.
刑讯逼供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中国现代社会虽然已从法律上废除了刑讯逼供制度,但此现象并未绝迹。从刑讯逼供的历史与现实来看,目前要进一步采取具体措施完善法律和制度,如禁止限期破案、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借鉴中国古代“亲亲相隐”传统等。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刑讯逼供的违法现象。  相似文献   

3.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尽管刑讯逼供为我国现行法律所禁止,可仍有个别侦查人员捧着"有罪推定"这个"法宝"不放,最终酿成冤案,不仅践踏了法律的公正与尊严,而且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形象,积累了社会的负能量。刑讯逼供久禁不绝,除了法律制度、思想观念和社会等原因外,还有被忽略的更高层次的原因——逻辑原因。法律规定是逻辑要求的具体体现;刑讯逼供不仅违反有关法律的规定,更是违反了逻辑的要求;侦查人员只有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摒弃刑讯逼供,杜绝冤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从"佘祥林案"看我国的刑讯逼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祥林错案的发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笔者认为,佘祥林错案之所以发生,其首要原因在于刑讯逼供.在我国明确禁止使用刑讯逼供时,为何这种野蛮的审讯方法还是挥之不去?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法治社会遏制刑讯逼供,就要求把观念落实到制度上,依靠具体制度来避免刑讯逼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刑讯逼供是一种执法犯法的职务犯罪,既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又是执法者对法律的公然践踏,严重影响了法的公信力和人权保障的初衷.因此,认知刑讯逼供、了解刑讯逼供的危害;明晰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有效地禁止刑讯逼供,形成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刑讯逼供问题.  相似文献   

6.
刑讯逼供是对国家权威的直接伤害 ,它损害了警察在公众中的形象 ,是对法律秩序的严重破坏 ,它所具有的危害性是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禁止刑讯逼供的对策包括 :强化对警察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全面提高警察的法律素质 ;权利救济和权利对权力的制约 ;尤其是针对刑讯逼供犯罪法律条文和警察制度的修改和完善 ,以期达到杜绝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7.
刑讯逼供是蔑视人权的野蛮取证行为,如何禁止刑讯逼供,是理论界和司法界一直探讨的一个难题.深入分析刑讯逼供产生的深层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有效禁止刑讯逼供机制的科学对策,那就是1.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2.完善刑事诉讼中的讯问制度;3.树立程序主体理论的诉讼理念;4.提高侦查破案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8.
禁止强迫自证其罪制度是刑事司法领域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保护被追诉人基本人权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准则。我国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首次引入该制度旨在抑制刑讯逼供、保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权。然而该制度的确立在我国特定的司法体制体中,与国际上通行的禁止自证其罪制度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我国的禁止自证其罪制度还处于初创阶段,其与沉默权并不代表同一权利,它只是沉默权确立的一个必要的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9.
刑讯逼供,在我国法律中,作为一种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予以禁止。但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却仍然普遍存在、久禁不绝,它有哪些危害?原因是什么?应采取什么对策予以制止?文章对此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国1979年至2011年有关遏制刑讯逼供的规范性条款虽然数量不少,但大多不具可操作性,只表明立法者的一种姿态,其后果是未能有效遏制刑讯逼供行为。2012年我国最高立法机关通过《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不得强迫自证其罪、非法证据排除、讯问的时间地点、讯问时录音录像等制度都有明确规定,同时对遏制刑讯逼供的法律机制进行了诸多改进与完善,但有关遏制刑讯逼供的法律机制仍存在诸多制度上的不足与缺憾。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与制度设计,以法约束执法者的行为,才能真正有效遏制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