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工会博览》2013,(9):5-5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成功走出一条以和平的合作方式崛起于世界的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途径。但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诸多质疑,直接关系着中国梦的国际认同。厘清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质疑,深入思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本质、历程和趋势,既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  相似文献   

3.
理想要变为现实,必须取得大众的认同,进而转化为实践。对中国梦的大众认同,核心是价值认同,主体是人民群众。中国梦给大众提供了清晰的奋斗目标,其传播具有话语优势,其实现具有现实基础,这为中国梦的大众认同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中国梦的认知偏差、理论宣传与实际体验的差距以及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颠覆",给中国梦的大众认同造成了一定障碍。对此,可从共享发展机会、培育核心价值观、构筑精神家园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增强中国梦的大众认同。  相似文献   

4.
"饿死不做贼,屈死不告状"这句谚语在当今社会的民间依然不断被人们所提起和践行。从古至今,中国传统礼法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国底层社会的表象里不断浮现。人们对于道德的至高崇尚与现代法治权利意识的淡薄形成鲜明的对比。作为处于转型期的国家,中国社会法治精神在社会中的建设迫在眉睫。从而作为法治精神内核的挖掘和建构不得不成为当今社会所要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5.
张明湘 《法制博览》2015,(7):161-162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强政治保证。最广大人民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深厚力量源泉和智慧源泉所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依靠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科学立法,公正司法,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必须加强法制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尊法守法意识;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目标。阻碍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司法人员的法律职业道德缺失而使得我国人民对法律的不信任。公平正义是法律职业道德最重要的要素,重视对法律职业者的公平正义思想的培养与塑造,对于提升法律职业者的法律职业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应以提高司法人员的法律职业道德来带动人民群众的法律信仰,从而最终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作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科学地制定了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战略目标;从战略高度对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了规划和部署,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成功探索出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提出了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邓小平领导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新时代即邓小平时代。  相似文献   

8.
为把我国建设成更好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重视文化的作用,法律文化作为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完善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法律文化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要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要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吸收借鉴我国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并完善法律法规和法学教育。  相似文献   

9.
木三江 《法制博览》2023,(31):139-141
非诉讼调解制度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关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机制,是我国根据自身实际,结合古今的民间调解经验、实践得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在追求非讼的社会秩序,本文以环境纠纷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浅析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与环境纠纷非诉讼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非诉讼调解制度完善的建议,找出环境纠纷调解的可行性设计,丰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0.
隋秀娟 《法制博览》2023,(28):46-48
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主体,与其他社会主体性质一致且均属于劳动人民,但是当前从社会地位上来看,农民和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员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引发利益分配不均现象,由此农民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屡见不鲜。以法律措施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是中国人权保障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前提。基于此,本文将从经济法的角度出发,以该法律中的利益与利益机制为切入点探讨农民的权益保护问题,并就农民权益保护机制的建设路径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