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众》2008,(7):1-1
对口支援绵竹恢复重建,是中央交给江苏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把绵竹恢复好、建设好、发展好,是绵竹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江苏人民的共同心愿。全省上下要全面动员,全力以赴,继续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集全省之力支援绵竹恢复重建,为灾区提供人力、财力、物力、智力等多种形式的支援,帮助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夯实发展基础。坚决完成中央交给的对口支援任务,让中央放心,让绵竹人民满意。  相似文献   

2.
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举全国之力,迅即组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2008年6月,吴邦国委员长等领导同志亲赴灾区视察,汪光焘同志随同前往,亲眼目睹了地震灾区受到的毁坏、重创和惨不忍睹的景象,亲眼看到灾区人民表现出战天斗地、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和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慷慨支援的动人场面。为了看望对口援助省市建设单位的同志们,了解灾后恢复重建情况,汪光焘同志于2010年1月11日至14日,赴四川什邡、绵竹、北川、映秀和都江堰等地进行了调研,实地察看了什邡市职业中学、八角镇中心学校、城南学校,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北川人民医院、都江堰市医疗中心在建项目,都江堰、什邡、北川、映秀的安居房、廉租房及农民住房建设情况,参观了绵竹江苏高校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听取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关于北川新县城总体规划情况的介绍,与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对口支援灾后重建指挥部同志们进行了座谈,回京后写成了这篇调研报告,不仅总结了灾后重建的好经验、好做法,也提出了今后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对于搞好重建工作很有借鉴启发意义。现予以刊发。  相似文献   

3.
陈伟龄 《群众》2009,(2):62-64
2008年的11月9日至18日,我在灾区绵竹度过,这短短的10天经历远比我的30年人生要重了沉了很多。在绵竹的每一天,我的脸都是湿漉漉的,我的眼囤是红的;每一天,都会遇到很多江苏的老乡,和他们用家乡话交谈:每一天,心情都如同翻滚的岷江一般,难以平静。江苏援建队伍承载着7600万家乡人民的希冀,在这片几成废墟的土地上帮助绵竹人民重建家园。  相似文献   

4.
袁文 《群众》2010,(6):25-27
<正>江苏对口支援绵竹灾后恢复重建已近两年,在这两年时间里,绵竹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公共服务得到均衡发展,城乡交通运输体系得到基本恢复,产业恢  相似文献   

5.
近日,徐汇区法院对一起涉及四川籍农民工的集体讨薪案件启动执行快速通道,各部门协调联合、特事特办,为来自绵阳、广远、绵竹等汶川地震灾区的130多名  相似文献   

6.
今年.江苏省南通市从踊跃报名的志愿者中挑选出5名大学生到四川绵竹开展扶贫支教.开创了南通江海志愿者服务总站绵竹分站组织的又一个新的志愿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7.
“红丝带”作为公安民警扶危济困的象征,在德阳市绵竹、什邡等地公安机关迅速传播开来。在灾区重建的日子里,他们通过实践,不断丰富“红丝带”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正精细富丽绵竹年画绵竹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地如其名,盛产绵竹,这是一种造纸的上好材料。好纸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绵竹木板年画始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年间最为兴隆。2006年,绵竹木板年画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9.
我于5月16日前往四川地震灾区。在那里度过了此生难忘的10天。 今天,当我回望这10天的日子,一切都还历历在目。5月16日深夜,当我们到达目的地——德阳绵竹的时候,地震的惨象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灾区人民需要我们”的强烈意愿.促使我们顾不上马不停蹄赶路的饥饿和疲倦。从那一天起,我们这支由上海不同医院组成的20人队伍在四川灾区前线开始了整整10个日夜的救援工作。  相似文献   

10.
《群众》2019,(23)
<正>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明确要求,把"环境美"作为新江苏建设的重要内涵,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5年来,江苏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为全国发展探路"的使命意识,将建设生态文明当作是关系人民福祉和关乎民族未来的重大问题,牢固  相似文献   

11.
《群众》2021,(19)
正江苏人防牢记"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的职能使命,深入践行"人民防空为人民"宗旨,在学党史上下真功、悟思想上出硬招、办实事上见实效、开新局上求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奋力推动江苏人防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12.
《群众》2017,(17)
正砥砺奋进的江苏走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将在建党一百周年时"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也是省委省政府对8000万江苏人民的庄严承诺,千百年来江苏儿女的美好夙愿将展现在世人面前!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俯瞰江苏大地,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勾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蓝图正在化作现实。过去五年是江苏综合实力提升最大、转型发展进展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江苏以"两聚  相似文献   

13.
《群众》2019,(23)
<正>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将"社会文明程度高"作为江苏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明确提出。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江苏致力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实施公民文明素质"三大行动",推动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4.
<正>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40年来,江苏文艺界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以昂扬的精神状态为时代放歌,为发展记实,为人民塑像,全省文艺事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为建设"三强三高"文化强省,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强大的文艺力量。江苏文艺勇立时代潮头。改革  相似文献   

15.
<正> 走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的大街上,不经意间就会有"霍城县江苏医院"、"霍城县江苏中学"、"霍城县江苏幼儿园"这样的牌匾映人眼帘,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它们中间都有"江苏"二字。这两个字已经深深地镌刻在霍城县各族人民的心中,更是对江苏省对口援疆工作的褒奖。清水河,崛起江苏工业园清水河是霍城县的一个镇,那里的老百姓从来没有想到过,几年间会在镇子的旁边崛起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园区。清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王  相似文献   

16.
张卫东 《群众》2010,(10):9-11
<正>2003年召开的中共江苏省委十届五次全会明确把"两个率先"作为新世纪之初江苏发展的总定位、奋斗前进的总目标、各项工作的总要求,并通过了《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和全面小康指标的指导下,经过全省人民的拼搏和奋斗,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重要成果,2010年将如期实现全省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在"两个率先"的征程中首先实现"第一个率先"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7.
《群众》2019,(18)
<正>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意气风发地为建设美好新生活而努力奋斗。70年来,江苏大地风起云涌,万象更新,勤劳智慧的江苏人民勠力同心、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大地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人民群众从毫无政治权利到当家做了主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江苏建立,全省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管  相似文献   

18.
<正>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建设健康江苏,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政协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调查研究,为推进健康江苏建设积极献计出力。"6月20日,省政协围绕"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召开十一届四十三次主席会议进行专题协商,省政协主席蒋定之在会上对政协凝心聚力助推健康江苏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参加协商的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省政协有关专门委员会和政协委员,  相似文献   

19.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海军陆战队某旅2750名官兵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43小时星夜兼程,长途机动1800多公里,赶赴四川绵竹、什邡、北川等地震重灾区抢险救灾。身着海洋迷彩服的陆战队员,挖废墟、钻危楼、探险路,穿梭在城镇、乡村和崇山峻岭之间,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殷切希望江苏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以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为代表的"常州三杰",是中华民族革故鼎新、自强不息、无私奉献、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的集中表达,是江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和时代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