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舒云 《党史博览》2006,(11):26-27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和陈(毅)粟(裕)大军、陈(赓)谢(富治)兵团成“品”字形,在国民党统治区站稳了脚跟。这让国民党很害怕。蒋介石成立了国防部九江指挥部,由白崇禧统管豫、皖、赣、湘、鄂五省的军政大权,动用了14个整编师、33个旅的绝对优势兵力,大肆  相似文献   

2.
晋冀鲁豫野战军(以下按习惯简称刘邓大军)于1947年秋挺进大别山这段历史,已见诸于不少论著,但根据近几年新发现的有关资料,有几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一、1947年10月初,刘邓改分兵江汉为集中兵力于鄂东地区歼敌,此乃打开大别山局面的关键之举 1947年9月底,位于大别山北麓光(山)、商(城)一带的刘邓大军主力,在完成阻击追敌、掩护先遣部队向腹心地区展开的任务之后,为避免被敌合围,根据野战军总部9月29日关于向  相似文献   

3.
1947年8月12日,刘邓大军渡过沙河,矛头直指大别山。蒋介石急调兵力在汝河南岸的汝南埠布防,企图在汝河两岸对刘邓大军实行南北夹击,一举歼灭我军主力。这样,我军在强渡汝河时,就同国民党军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是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关键性的一战。  相似文献   

4.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蒋介石立即调动数十万大军进行围剿,到1947年12月,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已处于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为了打破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对我军的堵截和围剿,刘邓首长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兵分两路:由邓小平政委率二、三、六纵队组成前方指挥部,坚持在大别山的斗争,以拖住敌人主力,掩护十纵、十二纵和一纵在桐柏、江汉、淮西地区实施战略再展开,开辟新的解放区;刘伯承司令员则率一纵(辖一、二、十九、二十4个旅)和中原局机关,组成后方指挥部,北渡淮河,挺进淮西地区,开辟新的战略根据地.  相似文献   

5.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毛泽东为实现用5年左右时间从根本上打败蒋介石的战略目标,指挥刘邓(刘伯承、邓小平)、陈粟(陈毅、粟裕)、陈谢(陈赓、谢富治)三路大军经略中原.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犹如三把钢刀插进国民党统治区的胸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胜利地完成开创中原新解放区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6.
赵士红 《学习论坛》2004,20(7):11-13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革命精神包括 :顾全大局 ,勇挑重担的精神 ;艰苦奋斗 ,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齐心协力 ,精诚团结的精神。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征程中 ,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7.
正粟裕斗胆直陈,建议在中原打歼灭战1947年7月以后,刘(伯承)邓(小平)、陈(赓)谢(富治)和陈(毅)粟(裕)三路大军呈"品"字形在江淮河汉之间的中原地区纵横驰骋,完成了开创中原解放区的战略任务。此时在中原地区,虽然解放军在战略上和政治上已占优势,但国民党军在人数和装备上仍占优势。大别山区的刘邓大军在国民党军重兵围困下,处境困难;陈粟大军和陈谢大军也难以寻找到打大歼灭  相似文献   

8.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揭开了全国范围内战略进攻的序幕。但中原三军于1947年7月和8月初至新区,立足未稳,兵力处于劣势,所以我认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全国范围内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和中原三军在战场上确立战略优势地位,是两个时间和范围均有差异的概念。近几年来,学术界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及其战略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而对刘邓主力撤出大别山、实施向西战略,往往一笔略过。导致对中原战场一些关键问题的表述比较混乱。有的人把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战略进攻等同于我军在中原战场上形成战略优势,并且说,以豫东战役和襄樊战役为标志,我军在中原战场上粉碎了敌人的防御体系;①有的说,从1947年7月到1948年6月,敌我在中原战场形成僵局,直到豫东战役取得了胜利,我军才确立了战略优势地位②等等。观点大相径庭。本文结合考察刘邓主力实施向西战略,对中原三军战略优势地位的确立及其相关问题作些探讨,不妥之处恳请指正。  相似文献   

9.
正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迎来了伟大的转折点。谁拉开了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谁是插向国民党统治区心脏的一把尖刀?谁进行了解放军大兵团千里跃进无后方依托的创新尝试?谁以局部利益的巨大牺牲为换取全国胜利做出了伟大贡献?它就是中国革命史上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今年是刘邓大军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挺进大别山70周年,我们回望这场中国革命战争转折点的千里跃进,以纪  相似文献   

10.
胡文炳  周同茂 《理论建设》2007,(3):F0003-F0003
安徽省太湖县集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库区于一体,总面积2030平方公里。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当年著名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曾在此召开过高级干部会议,陈庚率部也在太湖人的支持下  相似文献   

11.
刘邓大军重建大别山根据地尊重客观实际,实行无后方作战,具有求实性;军事斗争与政权建设同步进行,具有科学性;新区建设实行新策略,具有创新性.由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根据地建设模式,才最终在大别山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历史巨片《大转折》真实地再现了50年前刘邓大军鏖战鲁西南、挺进大别山的英雄壮举。作为那段历史的亲历者,看了《大转折》后感到格外亲切和激动,对刘邓首长更加爱戴和崇敬.我永远也忘不了刘邓首长给我们作的几次报告,他们的教诲和音容笑貌永远地铭刻在我的心中。 1947年是解放战争的第二年,党中央、毛主席根据全国的形势发展,决定“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  相似文献   

13.
1947年,鲁西南战役后期,国民党军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刘邓野战军的处境非常艰难.经过充分讨论研究,中央军委、刘邓野战军领导人一致认为,应该立即向大别山地区转移,跳出敌人包围圈,重新创建大别山根据地.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击的战场环境下,刘邓野战军连续强行军20余天,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尽了艰险.  相似文献   

14.
1947年7月始,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战略进攻阶段,我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进攻战略思维。本文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主线,对我党在进攻展开阶段的战略决策进行了分析。进攻战略思维的形成,为中国共产党军事理论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1947年6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根据这一战略部署,邓小平、刘伯承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余人,强渡黄河天险,在鲁西南地区经过28天连续作战,歼敌5.6万余人,打开了南下的通道。 8月上旬,刘邓首长率领大军跃进大别山,经激烈的战斗和艰苦的跋涉,于8月底全部进入大别山地区,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相似文献   

16.
党史博览     
《党的建设》2007,(2):46-47
一份3“A”级电报决定了解放战争的胜负人们常说,决定解放战争胜负的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殊不知,决定解放战争胜负的关键之仗还是刘邓大军的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什么这么说呢?最近军事学家解密的一份延安“AAA电报”,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17.
檀力  陈勤 《党史纵览》2003,(4):23-25
1947年,在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一起我军某部副连长"抢劫"民财的案件,平时既爱兵如子又治军极严的刘伯承和邓小平在"爱"与"严"交织的两难中,挥泪肃军纪,作出了悲壮而又艰难的抉择.  相似文献   

18.
鲁南 《党史纵横》2014,(3):46-47,40
正"狼山战捷复羊山,炮火雷鸣烟雾间。千万居民齐拍手,欣看子弟夺城关。"这是刘伯承元帅写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一首著名诗篇。元帅在诗中提到的"羊山",指的是著名的羊山战役。此役是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场恶战,虽然此战"是我们打得最苦的一仗!阵亡的战士最多!"(刘邓大军2纵司令员陈再道语),但最终还是取得了完胜,全歼国民党军整编66师2.3万人,俘虏了该师中将师长宋瑞珂。此战结束后,刘邓大军挥戈南进大别山,直捣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区,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19.
鏖战羊山     
黄河天险告破,司徒雷登大惊失色/蒋介石发出围攻刘邓大军的总动员令,毛泽东针锋相对,指示刘邓“放手歼灭敌人”1947年夏,解放战争整整进行了一年,蒋介石面对败仗频频,决定改对解放区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妄图凭借能代替“四十万大军”的黄河天险,把晋冀鲁豫野战军聚而歼之。毛泽东透过迷雾,高瞻远瞩,明确指出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到来,而且把战略进攻的矛头指向大别山。  相似文献   

20.
将帅同心     
刘统 《学习导报》2011,(10):35-35
华野主力挺进江南,是中央考虑已久的一个战略设想。1947年7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同时,中央就提出华野向江南,陈赓兵团向豫西进军,形成向国统区战略反攻的三把尖刀。这样必将打乱蒋介石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迫使国民党军大量回援,解放区的压力可以得到缓解。解放军则转守为攻,取得战略主动权。1948年初,刘邓大军进至大别山区已有四个多月,长期无后方作战,部队的弹药、服装和粮食越来越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