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6月13日《经济观察报》刊登北京大学学者胡泳的专栏文章,文章说,今天的中国社会不像过去那样简单,仅仅连接两个群体——治者与被治者,它已然形成了一个“N边”社会。不同的群体在这个社会中共存,每一群体的活动都依赖于其他的群体。管理这样的“N边”社会,必须要同时吸引和保持不同群体的参与,而不能采取排他手段;必须致力于使资源的占有较少累积性而更具弥散性,  相似文献   

2.
社会中介机构在各类腐败问题中扮演不光彩角色的案件不断浮出水面,一些中介机构已经成为除腐败官 员和不法商人之外的另一只腐败“黑手”,如果没有这些“腐败中介”,很多腐败运作根本不可能进行和得逞。  相似文献   

3.
领导干部是公共权力的持有者,担负着治理国家的重任,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种特殊的身份、地位和作用,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榜样群体。如果说,一般社会成员中的优秀分子是在某些方面发挥着榜样作用的话,那么,领导干部这个榜样群体则应在全社会...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青年农民工婚恋观念和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以青年农民工的爱情故事为研究个案,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描述、分析和解释了转型期青年农民工在婚恋问题上的观念、行为及其作用机制,指出了他们婚恋观念和行为是由“双重边缘人”身份所决定的社会事实。  相似文献   

5.
张美蕊 《学理论》2014,(20):56-57
未婚母亲作为社会急速转型时期产生的边缘群体,由于本身对社会主流文化和传统伦理的冲击,必然受到非议。通过对未婚母亲群体个案进行深度访谈,从而发现,未婚母亲群体依靠网络抱团取暖,她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十分窘迫。与此同时,由于立法对未婚母亲的身份界定不明确以及援助范围的局限性使得现今对未婚母亲的法律援助仍处于滞缓状态,因此对此现状分析对边缘群体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4,(27)
在中国这样一个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系之下,农民工的身份显得尤为特别,"非工非农,亦工亦农",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游走于整个社会的边缘。而相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弱势地位,权利的缺失导致农民工丧失了表达自身意愿的话语权,农民工的利益极易遭到侵犯并易演变为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试图以广东增城群体性事件为例,对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的爆发诱因及治理趋势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归因于人的现代化。公民精神源自人们对公民身份的心理认同和价值塑造,是公民公共价值理念和行为自觉的凝练与升华,也是衡量当代公民素养的重要标识。在农民群体中积极培塑公民精神,对于改善乡村治理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公民精神成长需要在尊重和提升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培植和强化公民精神的内在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8.
朱虹 《理论视野》2012,(8):67-70
全球公民社会(GCS)是“西方中心论”影响下的一种全球治理政治主张,指相对于主权国家和政府组织之外的国际社会领域。它建立于社会运动基础之上、以非政府组织和跨国移民为核心,将国家间的互动视为给定的不变因素,推崇超国家的政治认同,旨在将公民身份认同或群体政治认同的视域延伸到区域或全球。在国际关系中侵蚀着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相似文献   

9.
论精英治理及其终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的社会治理现象一直表现为一种精英治理的状况.自然精英的治理属于人类最古老的治理;在整个农业社会的历史阶段基本上是由身份精英担负着社会治理的使命.在近代以来的工业社会中,自然精英与身份精英都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技术专家群体担负起了社会治理的任务,他们属于技术精英.技术精英的出现是社会治理专门化、科学化和技术化的产物.技术精英是在官僚制组织结构中开展其社会治理活动的,他们治理社会的依据是一种系统化了的而又分门别类的规则体系.现在,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转型过程中,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界线正在消融,一种合作治理的局面正在出现,它将意味着人类最终结束精英治理的历史,只有这时,真正民主的社会才会到来.  相似文献   

10.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最古老的制度,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与改革应当从政策治理走向以法律治理为主体。由此,社会救助的公众参与非常必要。其内容包括对制度安排与制度实施的参与。公众参与社会救助的制度安排和实施应当以常规化和制度化为思路,其关键在于以"论辩"为精髓改进听证会机制,救助对象及其边缘群体对社会救助的参与是保障参与公平性及其实效的特殊议题。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检验并构建青年网络集体行动的社会心理路径。研究发现:集体情绪、工具理性、身份认同和道德信念对网络集体行动影响显著,其中道德信念和身份认同起间接影响作用,集体情绪和工具理性起直接影响作用;工具理性和集体情绪是身份认同的完全中介变量,身份认同和集体情绪是道德信念的完全中介变量;集体情绪和工具理性是相互独立的影响路径,无相互增强效应;工具理性是激发网民参与网络集体行动的最重要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表明,道德信念是整合网络集体行动的关键因素,网络效能是推动网民参与网络集体行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政治功能的恰当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类社会治理形态的演进看,道德对社会治理不是起基础的、主导的作用,而是起辅助的作用。从以往的历史教训看,道德的泛化或政治化反而可能强化专制统治;而过分拔高道德政治功能的道德理想主义则可能造成“道德恐怖”。为了使道德发挥应有的、恰当的政治功能,应当以法律为中介界定二者的关系,把道德和政治适当分开,对道德系统适当分层,建立道德与政治的良性互动机制,使二者各司其职、各擅所长。  相似文献   

13.
论全球化运动中的“去中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生成了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现在,人类正处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这次历史转型是以全球化运动开辟道路的,全球化对既有的世界中心—边缘结构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呈现出了“去中心化”的趋势.一种社会结构必然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作为一种全球性社会结构,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造成了中心地带国家对边缘地带国家的控制、支配和奴役.同样,在一国内部,这种结构也带来了不平等和非正义的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的解构,人类关于平等、正义的理想才第一次有了实现的希望,从而为人类合作应对各种各样的复杂性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第一书记”制度是传统时期干部下乡制度的延续。在扶贫阶段,主要从资源的视角对“第一书记”制度展开研究,在治理转型的背景下,从治理的视角重新定位和阐释“第一书记”制度的实践逻辑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治理视角强调“第一书记”制度作为一套新的治理体系,发挥资源输入、组织培育、制度引入和文化建设等多元治理功能,其实践逻辑表现为角色定位清晰化、功能发挥多元化、职责边界有限化。“第一书记”制度应该从顶层设计、基层组织和村庄社会这三个层面来完善。为进一步激励制度活力“第一书记”制度与基层治理现代化之间有着内在衔接性,表现在其与转型社会的契合性和与治理现代化的亲和性两方面。由此,“第一书记”制度和第一书记可以作为国家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制度载体和治理抓手,在国家治理和乡村治理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为政治学研究提供指引。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方位是由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性决定的:一是基层治理在超大规模单一制国家结构中的基础地位;二是基层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即通过从中央到基层底部“纵向到底”的治理体系,将所有人都纳入国家组织体系中,并以为每个国民提供良好的服务获得国家认同。二是基层社会自我治理的现代化,即通过建立具有现代指向的“横向到边”的社会自我治理体系,促进社会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三是在建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中,促进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形成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16.
国家入场乡村,乡村融入国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在一些特殊治理情境中,规整的正式治理力量仍难以实现对乡村社会的全方位把控,正式权威与治理资源在乡村事务中存有一定程度的实践困境。研究以拆迁改造中的政策动员为例,发现不论是正式权力行政主导,亦或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都难以真正激发认同,而那些正式权力体系之外的非正式治理主体却能够凭借其身份优势与更具包容性、互动性的非正式制度得到农民认同,促成政策变现。在乡村社会的历史转型过程中,正式治理力量在特殊治理情境中仍可能陷入暂时性“失能”的境遇,良好的乡村秩序仍离不开乡村内部力量来满足乡村治理的部分需要,并在正式治理力量“失能”状态下发挥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农民工阶层的群体特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崇芳 《理论导刊》2005,(11):64-65
“三农”问题是牵动中国社会发展全局的民生大事。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过渡性社会阶层。其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上的“边缘”状态,迫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8.
新兴工人阶级指的是“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在产业比较利益和地区比较利益的驱动下,从传统农村农业转移出来的,从事非农产业并以工资收入为基本生活来源的劳动者”。他们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人数庞大,已经成为除农业从业人员以外第二大社会群体;具备了工人阶级的基本特征;但由于农民身份的桎梏,未能顺利实现工人身份的转换,处在城市的边缘和社会的底层;阶级意识和组织意识正在觉醒。这是一个已经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特殊群体。一、新兴工人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是工…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4)
大学生"边缘群体"是大学校园学生分化的一个表现,这种分化源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那些过于离群索居、与校园主流群体格格不入的学生,则有可能最终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甚至有可能成为制造极端事件的主角而危害社会。为了加强对大学生"边缘群体"及其教育帮扶的深入研究,有必要认真梳理和检视其研究意义、研究现状,明确其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
加入WTO后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新发展与政府角色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和中国加入WTO后,作为市场机制运行的一个重要主体的社会中介组织,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面对新的生存环境,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沟通、协调、监督等作用和职能也有了新的内客。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政府部门必须退出中介市场,重新定位角色,尽快完成从社会中介组织的兴办者到监督者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