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海归知识分子已成为经济社会结构中的一个新的重要群体,其政治认同和现实表现对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思想、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冲突和国内改革中社会阶层分化、利益格局调整等对政治认同提出的严峻挑战,我们应与时俱进,深入分析海归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现状与主要原因,并着力探索培育和增强海归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这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基本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和谐社会,增强凝聚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政治认同的视角来看,加强城市政治文明建设和大力繁荣发展城市文化是推进我国城市政治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理路,具体举措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不断增强市民对中共执政的政治认同;深入推进民主建设以不断增强市民对中国民主的政治认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以不断增强市民对法治中国的政治认同。繁荣发展城市文化要坚持以多样态文化来讲好城市故事,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引领,要坚持以建设社区文化作为工作重心。而以当下正在我国进行的这一场前所未有的抗击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战“疫”为政治认同分析案例,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3.
论文化统战工作的基本任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化认同是一切社会认同的核心和基础。新世纪新阶段,文化统战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以文化认同推进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描绘与论证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景,建构与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感,影响着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行。在当今文化多元化格局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能为当代中国政治提供合法性支持、情感型归属与主体性确证,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本原性基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在多元文化冲突、西方文化入侵和文化话语权疲软下的三维危机呈现,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弱化的现实诱因。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焕发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活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是推进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重要进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政治文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和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的政治文化将是由占主导地位的“初级形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与其他非主导政治文化的复合体。客观地看,中国政治文化尚不完善,存在着弱化中国社会现代集体认同的不良因素,但总体上能够承担把中国社会各民族及其他利益群体“做成”现代集体认同的角色。从趋势上看,中国政治文化将对中国民众的政治行为乃至全人类的政治发展发生越来越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网络政治文化是网络政治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力和价值支撑,网络政治行为往往直接映射到现实的政治实践中,并对政治认同产生深刻影响。政治认同是政治认同主体对政治体系进行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支持的过程,是个人、社会、国家在主导政治文化的引导下相互合作、协调发展的一种政治实践活动,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网络政治文化的多元化、碎片性、不稳定性等特性对政治认同主体、客体产生了分化、挑战与解构。网络政治文化视阈下政治认同的建构主要从培育理性的政治认同主体、构建适应型政治认同客体以及规范自治型网络媒介三个维度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7.
大一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一统思想主要包括对于中华民族祖先认同、对中华文明的心理认同、对中华民族族源认同、对以龙为主图腾的文化认同、对国家统一的政治认同等。在政治实践上,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经历分分合合,但是最终还是在大一统思想下重归于一。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国家认同研究中,认同是个体对团体的心理归属感,包括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族群认同等。政治认同的核心是国家认同,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文化认同这些原生性认同密不可分。但同时认同是一个主观性极强的变化的心理活动,由于个体的不同经历,可以由不认同转向认同,也可以由认同转向不认同。因此大陆台生这样一个有着特殊教育经历的群体,他们的求学过程是否会造成其认同的变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命题。基于国家认同内涵的三要素,针对性的处理好台生的中国认同。在族群认同上,无论两岸分离多长时间,两岸同根同源的事实不可改变;在文化认同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岸共同的精神命脉和基因;在政权认同上,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引导台生在"一国两制"下对内地(大陆)政体的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不仅大大地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也大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从深层看,就是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民族认同是民族产生和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民族成员所认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也不断发展,从而推进民族认同的变化,并制约着民族凝聚力的强弱。民族认同的程度、民族凝聚力的状况。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对民族领导核心的认同程度。改革开放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坚实的物质基础:拉开了建设民主、自由、富强的现代中国的序幕;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改变了中华民族政治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当前,我国社会有两个“认同点”(或“凝聚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民生问题,二是腐败问题。只有坚持全面的改革开放,才能推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任何国家政党制度的产生和生长都依赖于其生存的政治土壤——一国政治文化。依赖于公民也包括政党自身对这一政治文化的认同。同时政党制度反过来对政治文化产生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现行政治文化政党制度面临挑战。处于领导地位、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争取民心,整合各种政治文化;稳定民心,推进民主政治建设;适应民心,建设中国特色政治文化,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相似文献   

11.
比较与判定:中西政治认同异质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认同是现代性的产物,现代化进程中中西政治认同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现。审视中西政治认同的异质是解读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并对当下认同问题提出对策的前提性判断。管窥中西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的差异,得出中西政治认同呈现利益共享型与利益博弈型、政治整合型与政治耗散型、文化再造型与文化悬置型之异质判定。  相似文献   

12.
“国家认同”是维护国家稳定和政治统一的重要心理基础,其不仅包括政治认同,还包括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因而其建构过程也是多种认同的复合。国民党到台初期,曾通过多种路径加强民族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但是这些路径同时也存在着深层的缺陷,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国民党在台前期的努力,导致了岛内“国家认同”的混乱,深刻地影响了台湾的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具有“大一统”的政治凝聚力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传承了“民为邦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智慧。黄河文化凝结了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勤劳务实、开拓进取、团结统一、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精神;黄河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弘扬和传承黄河文化,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构建以“黄河”为中华文化认同的符号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精神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从国家认同观的视角看待台湾当局两岸统独政策,是研究台湾政治发展和两岸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国家认同观下,蒋介石、蒋经国时期形成了“两岸统一”政策;在“台湾定位”国家认同观下,李登辉时期制定了“两岸分治”政策;在“台湾”国家认同观下,陈水扁时期推行了“台湾独立”政策;在走向“一个中国”国家认同观下。马英九时期确立了“两岸终极统一”政策。  相似文献   

15.
文化统战既是一种开辟统战工作新局面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也是一种开展统战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新世纪新阶段文化统战的基本任务是以文化认同推进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文化统战工作必须充分挖掘文化资源,运用文化的力量开展统战工作,着力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引导功能,民族文化的精神凝聚功能,大众文化的社会感化功能,乡土文化的情感联络功能,逐步增强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认同感、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它为在全社会形成高度的思想共识和文化认同提供了一个范本。参政党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形成其成员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目标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时代文化和道德文化的高度认同,从而推动参政党建设,为构建和谐政党关系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进一步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认同是指中国社会的广大人民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接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能有效实现文化传播和文化接受,克服文化认同障碍并促进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隐性建构,有赖于大众化的精神产品、新媒体的社会传播以及多介质的价值体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8.
价值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和核心。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与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当今中国社会价值多元化和价值认同多维化日趋明显,这使当下人们的文化认同乃至社会认同和国民认同面临危机。文化认同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但具有重要性与必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文化认同以及社会良性运行具有促进作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配套的社会制度体系建设等是其构建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以利益主体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和主导价值观弱化为特征的社会转型对当前的统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视角入手,以文化认同推进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并在协调现代性与传统性,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基本价值观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指导新形势下统一战线事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必须聚焦政治认同问题。政治认同是统一战线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统一战线本身就是政治认同的象征,是最大公约数的符号。“社会重构”与“重构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客观事实,后者是主观自觉。在当代中国重构社会中增进政治认同具有重要价值。统一战线发展的新形势对充分发挥政治认同的作用提出了新要求。统一战线负有增进政治认同的职责担当。从当代中国增进政治认同的要求来看,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开展创新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好一致性与多样性、全局性与局部性、和谐性与斗争性、整体性与分层性等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