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求是》2013,(4):44-46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学习、贯彻这一重要精神,对于我们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创造力与凝聚力,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大  相似文献   

2.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质,促进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振兴。当前,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面临智力支持不足、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不足、传统文化特色不突出、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程度不够等困境。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和传统文化的智力支持、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特色资源并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形成产业,同时,还需要多元利益主体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村落文化景观是最近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文化概念,它既包括古村、古镇、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正确地保护和开发村落文化景观,是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农村建设中高度重视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促进建设与保护共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杭州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依据这一指导方针,分析了农村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详尽探讨了杭州农村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地域特点,并依据传统文化中古村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民族表演艺术、制作工艺、口头语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划分,阐述了进一步加强对杭州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逐步建立有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以便大力弘扬杭州农村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漆凌云  周超 《世纪桥》2013,(3):104-106
加强高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于传承和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高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等原则。  相似文献   

6.
吴媛媛 《唯实》2013,(6):63-64
@@一、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传承的有较大影响和突出价值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我国已于2004年正式加入国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展示江苏魅力、提升文化认同度、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张伟平课题组成员:沈小勇、王雅君、谌远知、林本喜批准号:07CGWH001ZQ成果形式:研究报告主要观点:①农村传统文化是中国乡村社会传统的文化特征,它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代表着民众的审美理想,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其本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农村传统文化遗产主要分为古村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民族表演艺术、制作工艺、口头语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②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重点和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口传心授的特点,其文化载体多为语言、文字和人,这些特点使得其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流失和消亡。因此,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人,要后继有人,必须建立富于激励的科学的传统文化遗产传承机制。③按保护的紧迫性将农村传统文化划分为濒危型、残缺型和完整型,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应区别对待,重点是抢救濒危型文化遗产。④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从整个文化生态环境的维护出发,致力探索建设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相依存,并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2,(21):4-4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要认真做好重要文物的发掘保护和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魏峥 《理论导报》2006,(12):10-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一个在农村地区引入现代文明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农村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延承的过程.如何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改造与更新的关系,如何对农村传统的风貌建筑、乡土景观等历史、文化沉淀进行保护和传承,最终攸关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要可持续发展,不仅需保护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让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就业收入相结合.政府应负起公共文化服务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供给,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和知识分子参与,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业、社区营造等手段,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内的传统村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充分利用和传承延续.  相似文献   

11.
马平 《实践》2006,(9):18-19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多样性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多样性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不应坐视它的衰落、消解与消亡,而要积极地推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乌鲁木齐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多,内容丰富,加强对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传统文化、助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保护法规的健全、顶层设计、建设数字化体系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收入增加和社会发展,久居城市的人们越来越向往亲近大自然,去乡村感悟、体验农村生活乐趣,这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和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内生动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与现代对接,从现代文化的养分中不断汲取养料、进行创造性转化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优秀的中华文化繁盛发展的见证,具有重要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环境恶化,生存能力日益弱化甚至消失。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设计科学、适度的产业化开发方式,既可以避免过度产业化的庸俗化和商业化问题,又可以激发文化资源的生存活力,满足时代需求和社会需要,在传承发展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文化保护中激活遗产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5.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文化传承,彰显特色"的基本原则。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好乡土文化保护是传承和弘扬老天津卫文化的重要举措。"半城市化"模式对地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的冲击,乡土文化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传承断裂,乡土意识弱化陷入身份认同危机,文化自觉的缺失导致破坏性建设的文化灾难等问题。面对乡土传统与城镇化建设相遇的种种纠结和冲突,作为传统文化之乡,天津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启动了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和乡土历史文化研究行动,相关政策措施逐渐完善,投入不断加大,在继承与创新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传递"中国梦"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显著体现。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对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时代语境,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新的文化生境。  相似文献   

17.
正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美学、科学、经济等价值,是镌刻着优秀传统文化记忆的活化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严重滥用,或濒临灭绝。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进程中,迫切需要以法治化的手段协调推进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文化强国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作为生动刻写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活化石",对于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非遗"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重经济价值开发轻文化价值挖掘、重外在形态保护轻内在精神弘扬的倾向,因而在从实践层面入手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同时,还应对其文化价值展开全方位的体认、解读和阐发。本组笔谈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众工艺等五个方面,分别就其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以揭示"非遗"的文化内涵,进而为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建设文化强国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作为生动刻写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活化石",对于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非遗"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重经济价值开发轻文化价值挖掘、重外在形态保护轻内在精神弘扬的倾向,因而在从实践层面入手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同时,还应对其文化价值展开全方位的体认、解读和阐发。本组笔谈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众工艺等五个方面,分别就其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以揭示"非遗"的文化内涵,进而为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