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创立的最大、最有影响的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在西北的成功实践,也是各路红军长征的最终落脚点,又是红军抗日的出发地,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掌控的的唯一一块贯穿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时期的根据地。  相似文献   

2.
《世纪桥》2015,(10)
习仲勋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点燃了陕甘边区武装斗争的烈火,促进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为迎接长征途中的党中央、毛泽东和中央各路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创造了有利条件。习仲勋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所从事的革命实践和教育活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陕甘边红军干部学校,是在刘志丹、习仲勋等陕甘边党政军领导人的直接关心和培育下创办的,它伴随着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而建立,并在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中逐步得到壮大,成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亮点,为陕甘边红军部队和根据地培养了一大批军政干部,为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共六大虽然正确地认识到建立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极端重要性,但却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必须走"城市中心"的道路.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农村中心"革命道路取得民主革命最终胜利的事实说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并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5.
罗重一  杜领军 《世纪桥》2008,(19):14-17
中共六大虽然正确地认识到建立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极端重要性,但却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必须走"城市中心"的道路。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农村中心"革命道路取得民主革命最终胜利的事实说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并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6.
叶心瑜 《福建党史月刊》2008,(8):I0004-I0004,49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寻找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而进行的艰苦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一大批共产党人,经过创建、发展红军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逐步找到了一条推动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和胜利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领导中国工农红军,从南方各个革命根据地相继开始长征。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率先胜利完成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也胜利到达西北,中共中央和红军三大主力胜利结束长征。在长征过程中,党和红军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和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特别是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等严重情况。为了赢得长征的胜利,中共中央在长征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领导红军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使长征的过程,成为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过程、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座永远的丰碑。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助理薛庆超撰写的长篇纪实作品《长征中的重大决策》,详细披露了长征中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本刊从本期起连载这一纪实作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秦俊 《党史博览》2008,(10):39-41
一 习仲勋生于1913年10月,13岁参加革命,15岁在狱中加入中国共产党,21岁出任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他与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9.
《世纪桥》2016,(12)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根据地,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与壮大,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极大的恐慌和震惊,蒋介石调动全国的反革命军事力量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多次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举世闻名的长征。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西北胜利会师。中国共产党在极端艰难曲折的斗争中逐步发展成熟壮大,使中国革命步步走向胜利,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10.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开创的"硕果仅存"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其它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后得以保存的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力量的指挥中心和后方保障基地,是解放大西北的战略基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陕甘边根据地在敌人多次重兵"围剿"下依然能够巍然屹立、坚持红旗不倒,为红军提供落脚点,从而使中国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开创了胜利发展的新局面做一浅析探究,分析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陕甘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当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之时,这块革命根据地由于受到王明"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和干扰,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与考验。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毛泽东不仅及时发现了"陕北肃反"的严重问题,而且坚决果断地纠正和处理了"陕北肃反"的错误做法,这不仅使陕甘革命根据地转危为安,而且也使陕甘革命根据地重新获得了新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刘洪 《理论导报》2013,(11):21-22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西北共产党人在陕西省和甘肃省交界地区创建的以南梁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作为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践行了我们党的许多政策,尤其是在政权建设方面的经验为后来的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重要经验,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谢子长对创建陕甘边根据地有着独特贡献。他早年投笔从戎,是陕甘革命根据地最早的党员;他积极开展农民运动,被广大农民称为“谢青天”,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他领导的清涧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三次武装起义,进入了创建西北工农红军的新时期;他先后在陕北、宁夏、甘肃等地秘密打入国民党部队,做策反工作,为建立、扩大红军,开展游击战争进行积极探索。为了巩固革命根据地,他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长征”称谓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开始时,是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又称红一方面军),从江西中央苏区向陕北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这一亘古未有的壮举.后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红军主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省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长征就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向陕北革命根据地大本营转移这一伟大历程了.  相似文献   

15.
1935年9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不畏张国焘的威逼和阻挠,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北上抗日救国战略方针,毅然决然地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抗日救国,顺利地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胜利地结束了长驱二万五千里的伟大长征,并与红15军团会合,取得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一举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大规模"围剿",为党的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相似文献   

16.
正长征是从丧失根据地开始的。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南方的各主力红军相继在反"围剿"斗争中失败,被迫离开经营多年的根据地,陆续踏上漫漫长征路;长征又是以能否找到或者建立新的根据地(立足点)作为其胜利与否的标志。在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各路红军都一直在为建立新的根据地进行艰苦的努力,这是红军能否真正转危为安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说,长征的过程就是党和红军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南方是国民党统治的重点地区,中国共产党在南方也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等,国民党对这些根据地分别派重兵“围剿“,红军在反“围剿“失败后,先后开始了长征,当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在人烟稀少的川西北地区转战了4个月,几乎完全与外部隔绝,陷入绝境时,在一份旧的《山西日报》上,毛泽东得知有一块谢子长、刘志丹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根据地位于陕西省北部和甘肃省东部,包括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毛泽东决定选择这两块根据地为中央红军一个实实在在的落脚点,从而决定了红军的命运,这也是红军长征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所以毛泽东虽然从没有见过谢子长,而且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谢子长早已经牺牲,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对谢子长却有着极高的评价。但今天人们对谢子长似乎十分陌生,今年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75周年,让我们重漫历史,揭开谢子长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时那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正中央红军长征后,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的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红25军,按照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周恩来副主席的指示,于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他们经过艰苦奋战,于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各路红军长征队伍中先期到达陕北与陕甘红军胜利会师的第一支部队,是北上先锋,被毛泽东誉为"中央红军之向导"。  相似文献   

19.
中央苏区时期,朱德承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对红军游击战争进行了可贵探索,确立了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领导了中央苏区游击战争的成功实践,为红军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扩大和巩固革命根据地、掩护主力红军转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朱德游击战争思想与实践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何长工在1927年至1928年,随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酃县(今炎陵)一带开创革命根据地。其间,他屡屡临危受命,而又屡屡不辱使命,屡建奇功。由于他卓有成效的周旋,沟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与湖南省委、湘南特委的联络;改造了号称山大王的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促成了毛泽东和朱德这两位伟人的早日会面;实现了各路红军的井冈山大会师,从而壮大了革命力量,为井冈山斗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被誉为“井冈山上的飞将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