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滨  郭庆 《瞭望》2003,(48)
目前,“我国贫困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启动。其中,“农村医疗救助”率先出笼,政府将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基本成型,政府酝酿从城市中最困难的人员探索医疗救助。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先富起来”了,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地或多或少仍有一些困难群众, 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救助。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救助困难群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然而,能够进入最低生活保障圈的人群也需迈过一道“门槛”,即家庭人均收入达不到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但是有些家庭的人均收入在  相似文献   

3.
“十四五”时期我国完成现阶段脱贫攻坚任务后将开启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为目标的新的贫困治理阶段,社会救助制度在此期间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本文在总结“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救助发展成绩和短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社会救助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本文认为,“十四五”时期社会救助应该转向以治理相对贫困为目标,继续提高社会救助的公平性,着眼于更高的社会效益和运行效率。为此,“十四五”时期应该提升社会救助的贫困识别标准,扩大社会救助的行动体系,优化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加强服务救助体系建设,并加强和优化社会救助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高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存在着权力来源有误区、利益模糊、权力边界不清、“情”、“义”干扰的困局.在高校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应从师德约束、制度约束、权力约束、文化约束、家庭约束等五个方面着手,有效净化高校廉洁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廉租房的“借富济贫”路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于亟待救助的中国最低收入家庭来说,入住廉租房的概率与中大奖相似。虽然廉租房政策1998年已由国务院确定,但时至今日,各地廉租房建设仍如蜗牛般爬行。面对“僧多粥少”的现实廉租房通过摇号确定住户,已显现一些地方政府的尴尬。这当然是一个与钱相关的话题:廉租房由政府或单位筹集兴建,是花钱之事,财力如何匹配?而在另一端,价格急剧攀升的商品房又如黑洞般卷入热钱,“泡沫危机”为千夫所指,一旦铸成大错不堪回首。现象的背后,是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和有效内需的乏力。任其继续,宏观经济必受重创,因为任何一种有质量的增长,都不能漠视最为迫切的社会需求。那么,这种需求又该怎样兑现并转化为真实的动力?廉租房的“借富济贫”路径,即由此探出。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5,社会分配已是绕不开的话题。面对人均GDP从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多事之秋”,分配问题已为高层关注,这被称为“最有政治意义的经济学命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建设部、民政部近日启动了全国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调查,这将为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完善低收入家庭救助制度提供依据。而在此前,经济适用房政策因北京“购房长队事件”,引发信任危机。廉租房被寄予厚望。不能回避的还是那个钱字。可是,廉租房到底是花钱之事还是赚钱之事?对于以廉价劳动力优势获取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来说,廉租房建设应具有怎样的国家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长江泸州航道处党支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三贴近”的探索中勇于创新,从2004年以来陆续为每一名职工建立起了一套“心理档案”。通过近两年的“设计(档案)——试点——运用”情况来看,收到了良好的工作效果。航道处党支部设计的“心理档案”包括静态信息、动态信息和衍生信息。静态信息是指个人简历、家庭亲属和社会关系、个人及家庭经济状况、受教育情况、技术状况等,即已经发生(存在)且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5)
当今社会,"失独家庭"成为一个新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增多,深层次的原因可涉及政策、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在失去唯一的子女后,他们受到各种各样的生存困境,需要政府和社会携起手来去关注和救助他们,从而改变他们的生活。失独家庭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社会现象,更体现着一种时代特征,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起来,了解其现状,并深究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更好地去帮助和服务于他们。  相似文献   

8.
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楠 《理论探讨》2012,(1):155-158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失地、失房、失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制度建设需要一定的理念作为理论支持,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积累.但是,目前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在理念上存在偏差,在实践层面上法制建设滞后,资金保障机制尚未建立,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为此,必须科学设计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制度的原则,确立正确的救助服务理念,健全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基金的监管机制,加快法制建设步伐,修改完善包括社会救助在内的社会保障财政预算制度.  相似文献   

9.
地下“六合彩”暗流汹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种名为“六合彩”的地下赌博近年在南方一些省市迅速蔓延,从繁华闹市到偏僻乡村,成千上万的人沉溺其中,影响着社会,冲击了家庭,引发了众多问题和矛盾。地下“六合彩”以其极强的渗透性,不仅成为活跃的“地下经济”,而且形成了奇特的“六合彩文化”现象。要刹住这股愈演愈烈的赌风,还需寻找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3)
对孤残幼儿这一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救助所持有的理念和救助方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尺度。文章通过对目前实行的社会救助方式的审视,肯定取得的成绩,明确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家庭助养这一新的"类家庭"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期实现与机构养育、家庭收养、家庭寄养等救助方式的融合互补,促进幼儿早期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围绕解决社会救助帮扶中“谁该帮、帮什么、谁来帮、帮到哪、帮得怎么样”的问题,加快推进“助共体”改革,重塑社会帮扶工作流程和机制从物质类帮扶向“物质+服务+心灵”集成帮扶转变,从输血型帮扶向造血、换血联动帮扶转变。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4年对成都市低保家庭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发现成都市低保对象人力资本存量低、脱贫困难,现有社会救助虽然对低保家庭有所帮助,但还不足以满足其基本生活和对各类服务的需求,也难以提升其能力与人力资本,低保家庭已经出现了"福利依赖"倾向,影响了社会救助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针对此,提出应该改革现有社会救助并积极构建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要从"消极"转向"积极"的建制理念,并提出了制度设计方面的相关建议,包括适度提升救助水平,重视和重构就业救助,强化现有专项救助并增加服务类救助项目,以及改变社会救助递送方式。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安徽淮北桃园煤矿党委坚持常年关怀与年终送暖相结合,精心为困难职工编织帮扶“保障网”。该矿建立了以党团员、基干民兵等为主的志愿者服务体系,成立家电维修、义务劳动、义务就诊、义务帮教等服务队,重点对老弱病残、军烈属等家庭进行上门义务服务。全矿32个党支部建立了党员扶贫帮困基金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矿、科区救助及个人自助的三级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近 年来 ,有人把道德失范现象的滋生 ,归咎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 ,提出了所谓“代价论”的观点。倘若这种观点旨在表明 ,人类为了寻求社会发展 ,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代价”这一现象 .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事实上 ,这种观点把目前党内出现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以及严重的腐败现象等 ,都当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则是错误的。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故而有必要予以澄清。我认为 ,“代价论”在认识上至少存在以下两个谬误 :其一’“代价论”把市场经济对社会道德产生的负效应绝对化 ,更忽略了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15.
新华社有消息说:近5年,全国共有9743名处 级干部和366名厅局级干部因不称职、不胜 任现职被调“下”。 过去很长时期,对干部基本上是一“包”二“保”:到了某一级别,就等于进了保险箱。有人这样形容,只要政治上不犯错误,经济上不装错兜,生活上不上错床,差不多就能“把当官进行到底”了。结果,吃财政饭的人越来越多,老百姓不堪重负。现在,“不犯错误不调整,不到年龄不下岗”的传统终于被打破,干部不再“只进不出”,确实是个好现象。 不过,与干部的“进口”相比,其“出口”未免过小了。以长沙市为例,两年“下”了6…  相似文献   

16.
“城市管企业,企业管社会”。这是我国城市特有的一种不正常现象。由于我国对第三产业的发展重视不够,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差,致使一些本来应由城市管的生活福利事业不得不由企业自行解决。这种状况,一方面使城市“入托难”、“洗澡难”、“看病难”等社会问题积重难返,另一方面又导致企业负担过重,同时也容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那么,在目前状况下,能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呢?沈阳市在城市改革中,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他们把全市大中型企业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医院、托儿所、食堂和浴池等生活福利设施,向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了解社会救助制度实施状况,笔者第一次尝试性地利用实际调查微观住户数据资料,结合倾向度匹配方法分析了目前中国社会救助体系对贫困家庭的瞄准机制、实施效果等问题。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社会救助方式在经济和社会体制转型过程中产生了显著性的改变。并且从"救助依赖"产生的视角来看,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在设定的过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制度本身产生的"救助依赖"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分析了受助群体再就业家庭对社会救助制度待遇高低的反应,通过其再就业行为的变化,提出了规避受助家庭成员在再就业市场上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老好人”现象,在思想作风建设中一直受到人们的唾弃和反对。但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后,“老好人”现象好像又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同,他们的一些看法虽然错误,但却有一定影响。因此很有必要从思想深处加以剖析。一日“有利和谐”。有些人认为,“老好人”现象奉行“和为贵”,这是民族传统道德,在理论上讲并没有错。他们觉得“老好人”与构建和谐社会有许多共通之处,感到“老好人”的实质就是追求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允许乃至鼓励“老好人”现象存在。有的甚至认为,大家都做“老好人”,社会也就和谐了。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究竟应该提倡还是反对“老好人”现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救助体制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救助是社会弱势群体扶助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工作还存在着救助理念落后、城乡分割、救助内容单一、救助水平偏低、缺乏完善的救助体制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尽快通过转变救助观念、城乡统筹、建立社会救助体制等对策才能使现有问题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的"失独家庭"数量大幅上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家针对"失独家庭"的相关经济救助政策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失独家庭"的新型年金制度和保险制度,以供政策制定者参考。在文章结尾,笔者指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即本文所提观点和制度应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