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式教育     
<正> 1901年,清政府下诏废除八股文,新式教育应运而生,在此之前,新式教育已经在一些地方萌芽,浙江便是最早设立新式学堂的一个省份。这要感谢林启。1896年他移任杭州知府,在短短的四五年时间,创办了养正书塾、求是书院和蚕学馆三所新式学堂。养正书塾旧址原先是一座庙宇,因寺僧不守清规,被林启逐出,并改为书塾。虽名为书塾,实际上是一个中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展开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传统以政府间外交为主导的外交模式不再能完全满足各种新形势发展所需,由此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新的外交形式应运而生。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十分紧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所面临的各种复杂形势更加凸显出大力开展公共外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与互联网的交织渗透与深度融合,国产电影市场呈现欣欣向荣、活力迸发的"青春"姿态,一大批新式魔幻大片应运而生。处于全球化语境中的华语魔幻电影,亟需承载民族优秀文化、关注中国社会现实、坚守本土文化立场、熔铸现代伦理价值、传播主流价值观,以跨文化姿态和工业化逻辑传达"中国经验",彰显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以来,欧风美雨影响下,中国传统学术理论、学术架构悄然发生改变,逐渐与近代西方学科体系接轨。20世纪初期的清末变法修律对新式教育的推动,则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过程。与此同时,中国法律史学科在近代中国也应运而生,通过对中国法律史学课程设置考察证明,中国法律史学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期间, “壬寅·癸卯学制”的颁布和科举制度的废除,极大的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发展,也促使少年郭沫若得以接受新式教育的洗礼.新式学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与传统的私塾有着很大的区别,郭沫若沐浴新学而逐渐形成不同于旧式士人的世界观和知识素养,但同时又不满意中国新式学堂的教学而为之失望、愤懑、彷徨,将求知欲望转为旧学的热爱和探究.但不管是新式学堂的旧学,还是新学,也不管郭沫若是否意识到或承认,新式学堂的教学均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妇运》2007,(4):23-25
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进步,各种民间女性社团应运而生。上海市妇联按照全国妇联章程、工作条例和市  相似文献   

7.
正加拿大卑诗大学没有围墙和校门,校园里的公路四通八达,各种车辆从此经过,或到此停留。师生中很多人也有自己的车辆,校园里常见各种车辆驶行。初采卑诗大学的时候,我很担心如此多的车、如此多的学生和教师(垫个学校有4.5万名学生和5000名教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五个月下来。这种隐忧荡然无存。行走在校园里,无论穿过哪一个路口,行人都不明担心车辆。这里的规则是车让人,而不是人让车。只要有人走到路口,车辆便自动停下。  相似文献   

8.
本会同意省计划委员会所拟调整本省新式农具价格方案,兹随文转发,希各地、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推广新式农具,是农村中的一项技术改革,它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劳动效率,节约劳动和减轻体力劳动的强度,而且对深耕细作,增加生产,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几年来,我省推广新式农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式农具在农村中显示出比旧式农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广大农民都欢迎使用?但是由于过去新式农具价格偏高,一般农民购卖困难,加之有的质量低劣,因而影响了新式农具的推广,今后必须力求改进。现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已经来到,为了使农业合作化与农业技术改进密切结合起来,扩大新式农具在农村中使用范围,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对我省新式农具价格作适当调整是必要的。希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技术指导,改善经营管理,争取不断降低新式农具的成本和价格,提高新式农具的质量,使新式农具符合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关于新式打谷机,希省工业厅、农业厅,手工业管理局共同研究,进一步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9.
新式战争是恐怖与反恐怖的战争,本质上是身份群体(身份政治)间的冲突,新式战争的局限性决定了新式战争伦理的必要性。作为新式战争伦理价值诉求的自卫的开战正义、人道的交战正义、和平的战后正义,其可能性需要破除身份群体,回归角色政治。探究保罗·吉尔伯特的新式战争伦理思想,对于深刻认识反恐行动、强化公民责任、促进世界和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职业资格的缘来:评价人才1994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被明文写入劳动法。此后,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应运而生,最多时一个行业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职业资格证,并催生了各种培训热、考证热。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职业资格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