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有所畏     
《江淮》2008,(12)
领导干部如何保持廉洁?有位曾经当过领导干部的同志提出了"四畏"说,很是发人深思:"一畏人民利益受损,二畏国法政纪森严,三畏亲人家属受累,四畏身后骂名流传。"古往今来,为官清廉者无不保持着有所畏惧的心理  相似文献   

2.
影像     
畏班族 畏班族,顾名思义就是畏惧上班一族。畏班族不仅缺了一个“强大的心脏”,而且“草莓化”。所谓“草莓化”,就是外表光鲜艳丽,内里一片苍白;外面疙疙瘩瘩似乎挺有个性。其实却经不住一点挤压。  相似文献   

3.
呼唤敬畏     
正无所畏惧,经常被用来描绘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似乎也需有这样的风范。可孔夫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则称自己"越思考越觉神奇,内心也越充满敬畏"。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最典型的是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当然,  相似文献   

4.
杨治安 《共产党人》2004,(21):52-53
“畏惧”就是为官者都要有一种权力在手、重任在肩的使命感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菜根谭》里说得明白:“白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邓小平同志说过,共产党人要“三怕”,“一怕  相似文献   

5.
“怕”是人们常有的一种心理,人生在世,“怕”是难免的。当官的自然也有“怕”的时候,这便是古人所说的“官有所畏”。“官有所畏”,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越是仕途顺利,越要管好自己注重名节;越是权高位重,越要警钟长鸣抵制诱惑。“官有所畏”古已有之。古语道:“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清代大学士纪晓岚也有一句警世名言:“做人要记住一个字———怕”;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说:“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每思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百姓,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  相似文献   

6.
何谓敬畏?《新华词典》解释为"又敬重又畏惧"。笔者认为,敬畏就是一个人对某客体保持的一种敬仰、尊重、畏惧。敬,源于自然和社会;畏,发自人性和天理。敬畏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智者、圣人,因为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所以不凡。而平凡之人,常  相似文献   

7.
忆朱德元帅     
秦刚 《廉政瞭望》2006,(12):53-53
史料载,贞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对臣下说:“有人说,做天子的可自尊自崇,无所畏惧,我则以为应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我每出一言,行一事,都是上畏皇天,下惧群臣,生怕难称天意,不合民心。”据说,李世民的这种畏民心理几乎存在于他当皇帝的全过程。唐太宗用合不合民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相似文献   

8.
德国大思想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敬畏之心源自人的信仰,只有当人的心里有敬畏或恐惧的事物,才会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才能维持着社会道德规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什么是敬畏之心?"敬"是尊敬、恭敬;"畏"是畏惧、佩服。而敬畏是"敬畏相连,敬中有畏,畏中有敬",是人在面对权威、崇高或庄严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实践》2015,(7)
<正>2015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纪念日。过往的94年里,我们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征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民的情怀始终是我们共产党员的政治底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首先必须有"畏民"之心。《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畏"字有两种解释,一是做"畏惧"  相似文献   

10.
何谓敬畏?《新华词典》解释为“又敬重又畏惧”。笔者认为,敬畏就是一个人对某客体保持的一种敬仰、尊重、畏惧。敬,源于自然和社会;畏,发自人性和天理。平凡之人常怀敬畏之心,就不会轻易浮躁,内心自然生养出一些正气。  相似文献   

11.
敬畏,大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有无敬畏,二是敬畏什么。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普罗大众,敬天敬地敬父母,畏道畏法畏自然。但现在有些人,的确“心有所畏”,也“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却畏神明不畏法度,敬权贵不敬规则。错了对象,迷失了方向,也就走入了歧路。  相似文献   

12.
“官有所畏”,古已有之。古人为官从政有“五畏”:一畏上下相蒙,而毁誉不得其真;二畏政事苟且,且官人不任其责;三畏经费不足,而生财不得其道;四畏人才废缺,而教善不得方;五畏刑赏失中,而心中不知所向。就连有着“九五”之尊的皇帝也有惧怕的时候。据史载:唐太宗喜爱鹞鹰,一日正在宫中玩鹰,遇到谏议大夫魏征,惊慌之余,忙将鹞鹰藏于袖中,结果此鸟因窒息而死。面对谏议大夫魏征,虽眼见爱鸟死去,唐太宗却是敢怒不敢言。宋太祖喜欢打雀,一日玩兴正浓,一史官路过,加以劝阻,言词尖锐激烈。太祖不听,并用弹弓打掉史官的两颗牙齿。史官也不甘示弱,说…  相似文献   

13.
做人处世办事,当有所畏惧。“官有所畏,业有所成”,一如到家的“便宜”不敢沾、到口的“夜草”不敢吃等等。即为本文所要倡议的“有所畏惧”。想起清人郑板桥说过的“吃亏是福”,窃思“有所畏惧”也当然是福了。东汉命官杨震,途经他曾经帮过忙的下属辖地时,其下属知恩图报,也很懂得“注意影响”,特地趁“暮夜无知”之时送来礼金。但杨震还是不敢伸手,原因就是有所畏惧,道是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前人垂范,后人思齐。清代为官30余年的老牌官僚叶存仁,常怀“怕”意,不敢苟取。一次离任,僚属遣船送行,直至“月…  相似文献   

14.
<正>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面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提问,邹忌的妻、妾与客均回答徐公不及邹忌。邹忌暮寝而思之,追根溯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一幕与组织部门对干部进行监督的"难点"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组织部门对干部为人品行、工作成绩进行谈话时,有"爱护"干部的,不愿阻人前程;有畏惧干部的,怕被打击报复;有  相似文献   

15.
有畏方有为     
邓俊峰 《前线》2013,(6):79-79
常言道:官有所畏,业有所成。有畏方有为。今之党员干部有所畏,畏什么?  相似文献   

16.
刘国庆  刘丽 《实践》2006,(5):48-48
“怕”是人们常有的一种心理。人生之于世,都离不开一个“怕”字。为官者自然也有“怕”的时候,这便是“官有所畏”。“官有所畏”,古已有之。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清代大学士纪  相似文献   

17.
罗日荣 《前线》2016,(4):94-94
正孔夫子曾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对于帝王而言,大多是一些有权就任性的主儿。不过也有帝王,恪守有权不能任性的底线,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如北魏孝文帝和西汉汉文帝。薛聪就是让孝文帝"惮"的一个人。薛聪是薛辩的曾孙,曾任北魏治书侍御史。他不畏避强横之人,凡是违法乱纪的,都不放过。孝文帝有时候想宽恕那些违犯法令之徒,以昭示自己的恩泽。有一次,大司马、安定王拓跋休逮捕了三名偷盗的士卒,把他们  相似文献   

18.
敬畏是一种态度,"敬"指恭敬有礼,"畏"指心存忧惧。常言道"官有所畏,业有所成",敬畏而后方能有为。为官者只有把敬畏放在心间,时刻谨记畏民、畏纪、畏责,才能在为民务实担当的道路上走稳走好。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自古就有许多“怕”装在心里,不仅“畏天、畏地”,而且“畏天命、畏大人”。历史也一再证明,凡事怕人知,怕被抓住,怕报应,怕的东西越多就越平安。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盈江县交通局原局长赵家富,生前有个  相似文献   

20.
约访周泽。向他询问某个案件的具体材料,他说:"你在网上搜‘周三畏’就可以了。"几个人异口同声:"原来‘周三畏’就是你啊。"质疑养路费"周三畏"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2006年8月,一篇题为"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