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元汇率问题日渐凸显,美国政府的汇率政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美国的汇率政治不断发展。这种汇率政治在弱势美元政策时期成为导致汇率保护主义加剧的重要原因。在中美两国之间长达十年之久的人民币汇率之争的背后,是这种汇率政治,即不同的政策主体或角色之间围绕汇率政策的出台所进行的博弈、斗争、折冲樽俎以及妥协的过程。从本质上看,最近十多年来的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既不是货币金融问题,也不是贸易问题,而是汇率政治问题。尽管中国在短期内难以摆脱这种汇率政治的影响,但是中国应该通过加快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实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并加强与美国政府部门的磋商、协调以及合作。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汇率问题与中美经贸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鲁茉莉 《国际观察》2005,46(4):66-72
从根本上说,人民币汇率问题缘起于迅速增长的美中贸易逆差。造成美中贸易逆差连年增长的深层原因是两个国家人均收入和储蓄率的巨大差异以及中国的过剩廉价劳动力。从中国的角度来说,巨额的中美贸易顺差使人民币汇率的调整问题陷入了一种三难困境。从中长期来看,由市场调节的浮动汇率制必然取代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但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解决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这取决于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中美经济互补性强,因而双方尽管在知识产权、人民币汇率、纺织品贸易和贸易平衡问题上摩擦不断,但这并未减缓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速度.随着中国经济的提升,中美经贸关系呈现出在摩擦中快速发展,又在发展中消除新的摩擦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美国的汇率政治在客观上推动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这一机制的建立;而这一对话机制则为两国之间开展金融合作提供了平台。虽然特朗普政府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态度受到美国汇率政治的制约,但是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有效地抑制了美国的汇率政治对中国的施压。更为重要的是,中美两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合作是进一步推动双边金融合作的重要契机。中美两国政府应该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达成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及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准入,以在微观层面上扩大双边金融合作的市场基础。从长远来看,中美金融合作的实质性进展也将是抑制美国汇率政治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从国内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遵循主动、可控、渐进原则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尤其是2005年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呈现持续升值态势。随着全球经济危机阴霾逐步散去.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回升迹象,但仍面临就业压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人再次拾起人民币升值问题大做文章。然而,人民币升值不是解决哪个国家贸易、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人民币升值及人民币汇率改革也不会选择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推进。  相似文献   

6.
论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美经济关系失衡及其调整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经济关系日益紧密;但与此同时,两国贸易关系与投资关系失衡也不断加剧。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中美贸易关系失衡与投资关系失衡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并导致二者的调整路径明显分化。在后危机时代,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及退出时机、中美两国的经济结构调整、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都将影响中美经济关系失衡的调整。从长期来看,中美投资关系失衡的调整将慢于贸易关系失衡的调整,但二者最终都将向均衡水平回归。  相似文献   

7.
张国兵  安烨 《东北亚论坛》2013,(3):92-99,129
基于ARDL模型研究人民币汇率对中俄主要贸易品的影响,中对俄出口以"纺织品和机械制品"为样本,中从俄进口以"矿产品和木及木制品"为样本。研究结果显示:汇率升值不利于纺织品出口和木及木制品进口,但对机械制品出口和矿产品进口没有影响。俄罗斯国民产出增加对纺织品、机械制品出口有促进作用;中国国民产出增加对木及木制品进口影响较弱;矿产品进口主要受非经济因素影响。对此,应"扩大货币互换协议规模以规避纺织品、矿产品贸易的汇率风险;保持政治互信以稳定矿产品进口;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以协调和促进未来中俄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6年12月15日,引人注目的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结束,双方就人民币汇率、双边贸易等问题达成了一致,美国再次表明了支持中国加入美洲开发银行的态度。其实,从1991年起中国就开始以观  相似文献   

9.
日本鼓噪“人民币升值”的目的是要迫使中国达成一项类似1985 年逼使日元升值的 “广场协议” 。但也如同“广场协议”所导致的结果那样, 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对当前全球经济失衡 并无实质上的意义。日本之所以鼓吹“人民币升值论” , 不仅在于要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获得日元 炒作之利, 而且在于不愿意看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在东亚崛起, 因而 企图通过人民币升值来阻止中国提高自己重要基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遏制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汇率与国际石油价格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实施以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而同一时期的另一热点问题是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从理论角度分析,这两个经济变量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国际石油价格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收支渠道和国内经济渠道,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将引起人民币汇率反方向变动;而人民币汇率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石油贸易途径,但影响并不显著.运用ECM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两者之间的一个长期均衡关系,而通过因果关系检验,证明人民币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之间存在的是单向因果关系,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将引起人民币汇率的同方向变动,与理论分析结论相反;而人民币汇率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不显著,与理论分析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各国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危机过后,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然而金融风暴再次袭来又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综合各种因素,本文阐述了后金融危机时期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现实选择。而近期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也充当了区域汇率政策协调的稳定器。只有进一步推进东南亚货币合作进程,才能最为有效地防止危机再次发生,保证东南亚地区经济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潘永  蒋愉 《东南亚纵横》2013,(12):47-52
目前,“地摊银行”结算占据中越边境贸易结算的主导地位,而一般贸易结算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借助美元来完成整个操作流程。本文基于结算模式视角,具体探析中越贸易结算状况,提出“现行结算模式不是标准化的模式”这一观点。结合近年推出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进程,从短期看,可以考虑建立中越货币自由兑换试验区;从中长期看,需要建立统一、高效的中越双边清算体系,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竞争力并逐步实行人民币自由兑换,从而推进人民币在东盟的区域化。  相似文献   

13.
美国出口管制政策演变的历史表明,出口管制始终是美国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国对华一直实行歧视性出口管制政策。这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美中贸易失衡,而且使两国都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由于奥巴马政府并未改变美国对华的一贯立场,因此其推动的出口管制改革并未惠及美中贸易,使美中贸易关系的发展日趋复杂。在对华出口管制问题上,美中两国的博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美中双边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通过对传统国际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矛盾分析,总结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生态环境的新特点,初步探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模式选择,并在充分尊重区域经济、政治不平衡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提出推进中国—东盟人民币区域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和地缘要求。  相似文献   

15.
“美国制造”的金融危机使全球实体经济饱受侵害。后危机时代,防御由以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带来的负面影响、改革和重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是各国经济体普遍关注的话题。危机导致的美元衰落需要新的国际货币替代,而危机中坚挺的人民币却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伴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第二大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等综合国力的强劲,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本文分析了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战略机遇以及可行性,提出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中国一东盟区域货币合作以加快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当前日本经济形势及中日经济关系的新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 2 0 0 2年以来 ,日本经济的各项指标基本上都在恶化 ,惟独出口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展望 2 0 0 3年度的日本 ,经济增长依旧要靠外需拉动 ,对亚洲经济特别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依赖性不断增强。相应地 ,中日两国的经济磨擦也在从贸易领域发展到金融领域 ,最近日本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动向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2000年以来,中朝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人民币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但双方金融合作滞后于经贸合作,制约了经济资源在两国间的流动和有效配置。加强金融合作应立足于中朝经贸合作的长远规划,加强中朝双方中央银行的沟通与合作;推动双方边境地区的金融合作;发挥双方银行结算主渠道作用;加强双方金融监管合作;以"两岛一区"经贸合作带动双方金融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