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延安之魂     
"离别三十年,今日回延安。宝塔映朝阳,延水金光闪。啊延安啊延安,眼望你壮丽的山河,我心潮澎湃忆当年。曾记得,窑洞门前歌声朗,月光下面纺车转;曾记得,挥舞镢头开荒地,披荆斩棘在南泥湾;曾记得,延水河边饮战马,宝塔山下把兵练;啊,小米儿香啊延水甜,边区的人民养育了咱。曾记得,军号阵阵上征途,东渡黄河把敌歼……"——《回延安》  相似文献   

2.
战士女作家     
夕阳辉耀看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当年,这首情感真挚、大气磅礴的《延安颂》,唱出了一代青年革命者的心声,得到毛泽东主  相似文献   

3.
何方 《党员文摘》2009,(11):7-8
一集合就唱歌延安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也许就是《延安颂》上说的“到处传遍了抗敌的歌声”。只要一集合,就要唱歌。唱歌,最热闹的还是集合开会的时候。无论会议规模大小,歌声总是此起彼伏,拉拉队也是喊个不停。连队开会,各班相互拉;全校开会.各队相互拉:几个单位或全延安的大会.就“一致对外”地拉.例如“鲁艺来一个!”或“抗大来一个!”  相似文献   

4.
郑律成与延安的动人歌声 抗战时的延安,是一个歌声起伏的天地。 唱歌,早已远远超出了文化娱乐的范畴,被我军列为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红军初创时期,教唱革命歌曲就是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延安时期,一大批音乐家来到圣地,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参加革命。这其中,有一位来自朝鲜的作曲家——郑律成。 1918年8月13日生于朝鲜全罗南道的郑律成,父兄都是爱国者。他们目睹了自己的祖国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经受了国破家亡的悲痛。  相似文献   

5.
<正>抗日战争时期,大量优秀的抗战歌曲以其独有的方式激励着广大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英勇抗战。特别是在延安,虽物质财富极度匮乏却遍地歌声,人们保持着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其中,有几首诞生于延安、内容集中表现那场轰轰烈烈大生产运动的歌曲,更是别致新颖、打动人心,奏响了那个时代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进行伟大创造的时代强音。它们就是《生产运动大合唱》《南泥湾》《军民大生产》(也叫《边区十唱》)等。  相似文献   

6.
没想到延安是这样雷平进了延安城。原听说延安有许多大学,怎么是这个样子?不是座座大高楼,而是一排排土洞洞。土洞洞里传出的歌声是那样欢快,欢迎新战友的掌声是那样热烈,一张张素不相识的脸又是那样亲切。共产党的“官”没有架子,平等待人,不像重庆、成都那些官,端起架子,盛气凌人。冯文彬代表中央青委迎接他们,讲话里说到抗日、革命、民主平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实在是吸引人。  相似文献   

7.
贾富平 《先锋队》2012,(31):23-24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呼万唤想着你——母亲啊延安你就在这里!"这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回延安》中的几句诗。我一次次聆听歌声,一次次听父辈讲起那些峥嵘岁月的往事,一遍遍观看"老故事"频道播放的写满苦难与辉煌的历史纪录片,一次次与革命先烈的目光和心灵对接交流,无不在心中产生撞击,生出心灵的火花。水气相荡乃生长虹,于是在儿时的憧憬中,留下了红色的印记;在成年的工作中,更对延安充满期  相似文献   

8.
井人 《党史文汇》2007,(11):47-48
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千万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  相似文献   

9.
到延安去1938年7厅,在成都中学做教员的何其芳同卞之琳一起找到了早已是中共党员的沙汀,坚决要求和他一起到延安去。那时他们三人皆以自己的作品蜚声文坛,彼此也才刚刚相识不久。一个夏末初秋的早上,沙汀携年轻的妻子与何其芳、卞之琳一起告别成都向延安出发。经过半个多月的颠簸,他们终于到达目的地。延安在他们面前展开了一幅新的画卷,到处是穿着军装的年轻人,到处是歌声,这几乎让所有新来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何其芳更是敞开诗人的情怀一下子便投入其中。  相似文献   

10.
孟兰英 《党课》2013,(17):117-118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平坦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哦,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这首《延安颂》经作曲家郑律成谱曲后,至今仍传唱不衰,其词作者,就是从茶乡福建安溪走出的女作家莫耶。  相似文献   

11.
《新长征》2015,(2):35
抗战初期,唱歌在延安成为一种盛极一时的风气。学校里唱歌,部队里唱歌,工厂、机关里也唱歌。每逢开会,各单位、各部门的队伍,总是踏着歌声走来,踏着歌声回去。开会之前唱歌,中间休息的时候也唱歌。在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会上,指挥者先伸出右手向前一指,给一首歌的第一个音节定下调子,然后便率领大家用同一种音调唱起来。开会前各路队伍的互相"拉歌",更是一场集  相似文献   

12.
延安小纺车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一辆小纺线车。参观的人们看到它,会自然地联想到当年延安军民大生产运动,联想到周恩来副主席纺线,联想到南泥湾的歌声……它,就是这一光辉历史的见证。在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时,国民党政府却对陕甘宁边区和英勇抗敌的八路军实行经济封锁,实行物资禁运,边区军民衣食奇缺。当时,边区不产棉花,延安军民穿衣主要靠商人从关中等地贩运的棉布来保障。但是,这惟一的来源也断绝了。国民党顽固派在通往边区的大小路口设立关卡,严禁棉花、布匹入境。甚至连回娘家的媳妇带的包袱皮都要收走。为此,延安军民不…  相似文献   

13.
桑林峰 《学习导报》2014,(15):64-64
军民鱼水情,骨肉不可分。1943年,为加强军政、军民的大团结,夺取对敌斗争的胜利,我党在延安领导开展了双拥运动。到了今天,这项活动整整走过71年的历程。黄土地上那充满深情的歌声:“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9送给亲人解放军!”  相似文献   

14.
正"保育院我的家,阿姨爱我我爱她,阿姨待我像妈妈,教我要听党的话。团结友爱守纪律,要做革命好娃娃……"这首创作于70多年前延安时期的儿歌,如今依然在北京海淀区玉泉山下的六一幼儿院中回响。在歌声中,院子里的"马背摇篮"雕塑和一幅幅壁画无言地诉说着70多年前那场动人心魄的"长征"——为了保护革命的后代,延安第二保育院的保育员们带着130多名儿童走上了3300余里的大转移之路。  相似文献   

15.
塔河飞歌起八月这个八月,塔河两岸歌声、笑声、掌声、音乐声、竹板声声声入耳,一师儿女老年人、少年人、青年人、中年人人人欢歌;这个八月,塔河两岸歌声格外嘹亮,塔河儿女舞姿分外妖烧;这个八月,随着歌声、伴着舞步,塔里木的风景尤其迷人。嘹亮的歌声中、翩跹的舞步里,一师阿拉尔市庆祝中华人民  相似文献   

16.
《奋斗》2017,(15)
正1946年初,中共中央东北局贯彻党中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决定将从延安转移来东北的一批文化和教育机构集中于佳木斯,开辟工作,宣传新文化。一时间,延水河畔的歌声、延安窑洞的集合声,在黑土地上传播开来,铸就佳木斯史上辉煌一页。当时迁移到佳木斯的文化机构有"部队文工团""东北大学""东北鲁艺学院""东北画报社"  相似文献   

17.
两位传奇人物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春夏之交时节的陕北,山崖上野生的小花在微风中摇曳,原野上到处是茁壮挺拔的白杨,山川壮美.气象万千.和煦的阳光洒在杨家岭窑洞门前的黄土地上,延水河畔传来一阵阵撩人心弦的歌声:“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哦!延安,你  相似文献   

18.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佳木斯市作为合江省省会,是中国共产党合江省省委和合江省省政府的所在地,被誉为"东北革命文化的摇篮"。这里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东北小延安"红色遗迹遭到了破坏,亟待保护。本文力图通过考察现今佳木斯"东北小延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现状;广泛收集"东北小延安"研究资料;寻访佳木斯市东北小延安研究团队,采访研究专家,了解掌握现今"东北小延安"红色资源保护最新动态;提出保护和利用"东北小延安"红色资源的具体见解、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王家坪。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党中央、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和陕北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全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为了集中展示中共中央在延安和陕北期间领导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早在1950年7月就组建了延安  相似文献   

20.
宝塔山下的女兵们文/刘风梅图/郑彤这是一首拥军曲。50年前,它从宝塔山下飞出,回荡在解放区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传播了一曲曲拥军爱民的乐章。今天,它再次萦绕在宝塔山下。人们用歌声表达着对子弟兵的一腔爱心,叙说着一曲拥军之歌。呼唤延安精神踏上开往延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