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瞭望》1994,(24)
当前农村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影响了农民生产特别是种粮的积极性。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是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保证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增产的一个关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之所以取得突出成绩,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尊重农民的意愿,彻底打破“大锅饭”的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真正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同时,在经济上让农民得到实际利益。这就调动了千家万户发展生产的极大积极性,从而推动我国农业和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先后登上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三个台阶。 但是,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我国农村进入发展市场经济的新阶段之后,为什么会出现耕地抛荒、撂荒、经营粗放现象,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了呢?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  相似文献   

2.
改革、粮食,是农业部门近来议论的热门话题。日前,记者就“如何稳步发展我国粮食生产”问题,访问了农牧渔业部的负责人。 这位负责人从农村改革促进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的事实,提出要深化农村改革,就必须——  相似文献   

3.
新闻角     
《瞭望》1986,(47)
江苏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对策 江苏省农村工作会议决定,把“深入改革,增强活力,增加投入,增强后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江苏省将采取四项对策,即:一,保护商品粮地区农民生产积极性,保证全省粮食生产稳步增长;二,提高棉农的生产积极性,使全省棉花生产回升,  相似文献   

4.
金秋时节,我们从贵州遵义驱车到湄潭县采访,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县委书记华金河,谈起县里的土地制度建设滔滔不绝,他们的改革试验已经初见成效。 湄潭县地处“黔北粮仓”腹地,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38万多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3.3%;境内多山,耕地面积仅占全县总面积的16.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湄潭县较早推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均1.2亩多地的山区,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近几年又改革了农村流通体制,建立市场机制,为农民发展商品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论述“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时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最近也一再强调,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要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切实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对此,执政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引起高度警觉。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首先必须全面认识粮食生产形势,增强忧患意识。毛泽东主席1957年就告诫:“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  相似文献   

6.
韩俊 《求知》2005,(4):19-21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三农问题”被列为重中之重。过去的几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城乡差距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  相似文献   

7.
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调动亿万农民生产积极性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在农村稳定与发展中居于极其重要的突出地位。邓小平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民问题,他提出要“调动全国百分之八十人口的积极性”,强调给亿万农民以实惠。我国农村改革所以成功,正是由于几亿农民掌握了生产自主权而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亿万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因素。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说明,什么时候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策,努力调动和…  相似文献   

8.
一、农村改革集中到一点,就是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经营形式。这种以家庭经济为主的经营形式,使广大农民取得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地位,有了经营自主权。加之,实行了提高粮食等基础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国的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在一九八四年全国粮食产量突破四亿吨大关,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时,农民在农村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施展各种才能,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利用荒山滩涂,造林种果,发展水  相似文献   

9.
《瞭望》1988,(14)
李鹏代总理在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指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是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在讨论中对农业的发展都给予高度重视。深化农村的改革,保证农业稳定发展,成  相似文献   

10.
认清当前形势,充分正视农村党员“双带工程”跨世纪发展所面临的趋势和挑战。1、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及农民的现实愿望给农村党员“双带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对跨世纪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作出了战略性部署,制定了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总目标,这就是: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具体讲,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在提高、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发展多种形式的联营与合作和各类专业服务组织;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流通体制;等等。与此同时,当前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致力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不断高涨。群众从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致富,靠支部”;“富得快。靠双带”。他们热切期盼致富,迫切需要组织起来,扩大生产经营领域,拓宽增收门路。所有这些,既为“双带工程”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动力.也给“双带工程”的跨世纪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我们:在深化“双带工程”建设中.必须以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把握“双带工程”的发展方向,从满足群众的意愿之中激发动力源泉;必须深刻地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趋势,找准深化“双带工程”的工作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瞭望》1989,(16)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与否关系到改革和建设的全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使我国农村出现了勃勃生机,农业经济取得举世公认的突出成就。但是,从1985年以来,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发展乏力,陷入困境,对改革和整个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对农业,全国人民无不关注。农业的问题再也不能盲目乐观、掉以轻心了。那么,农业振兴的希望在哪里呢? 从深化改革的角度来看,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管理体制,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上一个新台阶,并使物质、技术的投入发挥最佳效益,由此培育起农业生产的自我发展能力,以农养农,加速改造传统农业,逐步向大农业、现代化农业过渡,从而完成中央提出的第二步改革的任务? 从生产的角度讲,怎样走出发展乏力、连年徘徊的困境? 为了求得正确的答案,本刊记者特地拜访了一些有实践经验的同志,并把他们的看法整理出来,陆续在本刊发表。这里发表的是第一篇,谈话人是中共滁县地委书记陆子修同志,他的中心话题是——  相似文献   

12.
继中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而今,一股将此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之风正悄悄兴起。一、“农业庄园”。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是卓有成效的,但也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难以进行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对此,拥有经济学博士头衔的梁广海提出“公司融农民”、发展庄园农业的理论。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统筹兼顾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庄园内劳动者各司其职,按劳取酬;土地规模生产、集约经营;资本投入集中使用;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有种及种植…  相似文献   

13.
《求知》2009,(1):31-32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局。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蓟县作为天津市的农业大县.我们根据本县的实际制定并实施了“三个率先”、“三个加速”的发展思路,以农业增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上积累了宝贵经验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必须从全局出发,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农民群众推进农村改革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和发展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农村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必须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正确处理党同农民的关系;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三农”问题,进行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农民人权事业发展;必须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相似文献   

15.
高度重视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夏粮丰收巳成定局,全年的农业和农民增收形势如何,是上下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由于国家高度重视“三农”,2005年农业、农村形势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当前有四大因素制约农民增收,值得注意。首先是今年我国的粮食价格在高位上下降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上升的可能性。从图际看,2004年末世界粮食库存增加,2005年全球粮食有望增产,这将使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呈下降趋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世界粮食展望报告》,2004年末世界粮食库存比上年增长了14.3%,库存粮占世界  相似文献   

16.
一、当前农业发展徘徊不前的原因我国是一个十一亿人口的大国,农业和粮食“两基础”的地位至关重要。小平同志早就提醒我们:“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也恢复不过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就是出现恢复性的增长,农业发展徘徊局面也并不一定完全摆脱。产生农业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 第一、对农业生产形势判断的失误和宏观决策的偏差。农村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使长期在极  相似文献   

17.
亿万农民在农村改革中获得了较多的决策自主权,市场机制的引入使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愈益复杂,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以往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方式,又忽视了农民的实际利益和需要。对此,北京农业大学新生的“国际农村发展中心”,一批学者在积极探索建立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技术转移机制方面,作了许多有效的尝试,受到广大农民、有关部门和一些国际相关机构的称赞。  相似文献   

18.
高素质农民新概念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新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内涵不断丰富的背景下,高素质农民新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从时代背景来看,高素质农民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从现实实践来看,高素质农民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典型示范和利益连接纽带,代表了现代生产经营主体的重要发展方向。从发展前景来看,高素质农民将从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充当农业生产经营“领头羊”和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等方面,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9.
郑之 《瞭望》1992,(46)
这封来信所反映的可能只是局部地区存在的问题,但却似一声警钟响起,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我们这个十一亿人口的大国里,实在是一刻也放松不得的!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我国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总的说来,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还是很薄弱的。大多数地区的农民刚刚得到温饱,能拿出的商品(包括粮食)还不多,我国粮食人均占有水平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由于人均  相似文献   

20.
《瞭望》1987,(21)
上几篇我们主要反映了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一些问题;在这里则着重报告各地重视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来取有力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以争取粮食生产能再上新台阶。 江苏:坚持“以工补农”, 增加农业投入 稳定粮食面积,努力提高单产,力争多产粮多调出。 去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专门发出文件,要求省、市、县、乡各级财政增加对农业的投资,确定农村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