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1998年 10月 ,中国梭戛生态博物馆建立。在这几年的实践中 ,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文化遗产保护较为突出。本为乃是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试论生态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及其在中国梭嘎的实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1998年在贵州省六枝特区梭嘎乡建立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本文乃至就生态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及其在中国梭嘎的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试论生态博物馆本土化及其实践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西方生态博物馆产生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厘清了生态博物馆的定义、内涵和外延.结合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历程分析生态博物馆本土化实践中遭遇的种种困境及其原因.生态博物馆的某些理念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启示与借鉴意义,但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保护方式如何更好地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仍有待于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1998年,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中国贵州梭更生态博物馆建立。它将原本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古老民族文化──长角苗文化,置入到全球现代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之下。它的实践过程,就是交流、对话、冲突、互渗与协调的过程,对本土文化的所有者──社区人民,以及来自欧洲的生态博物馆理念,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在本上世居文化与外来现代观念之间,生态博物馆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社区人民文化自觉意识的建立以及世界文化生态保护事业的未来,均产生了微妙地、不可预测地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研究:1、长角苗世居文化田野调查;2、生态博物馆理念在中国的实践;3、对两者互动过程的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5.
谢中国 《当代广西》2011,(18):56-56
8月23日在福州召开的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研讨会上,国家文物局命名了首批五个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榜上有名,另四个则为浙江省安吉生态博物馆、安徽省屯溪老街社区博物馆、福建省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贵州省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入围首批五个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表明广西的生态博物馆建设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6.
壮乡涌现生态博物馆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的年轮跨入了21世纪,在新世纪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广西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书写了一个令人激动和辉煌的篇章,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和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的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7.
曾梅 《北京观察》1999,(6):24-26
苏东海,男,1927年生,江苏省徐州市人。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博物馆学研究。现为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中国革命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博物馆》主编、国际博物馆学委员会委员。在国际刊物《博物馆》、《博物馆学通讯》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挪威博物馆学》杂志还系统刊登了他的论文选,并与国际生态博物馆学家合作在贵州创建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生态博物馆是在人与社会、自然关系处于某种状态时而出现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产物.近年来,生态博物馆及生态博物馆事业在我国起步并发展.文章乃以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个案,对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文化保护进行探讨,并提出,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态博物馆社区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加大扶贫力度,消除贫困,大力发展教育,把民族文化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的治理紧密结合等几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贵州生态博物馆建设总结的"六枝原则",把生态博物馆社区管理模式本土化为政府主导的多A-参与模式,对喀斯特民族地区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做了有益探索.贵州生态博物馆建设所面临着很多问题,因此生态博物馆要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原真性"与"发展性"原则,跨越民族村寨发展阶段,建立喀斯特地区生态博物馆型新农村.  相似文献   

10.
<正>2003年底,当中国第一个台风博物馆在舟山岱山县开馆的时候,并没有引起世人多大的关注。2006年7月7日,当中国海防博物馆在岱山县建成开馆的时候,人们不禁投去了惊奇的目光。因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中国盐业博物馆、中国灯塔博物馆、中国岛礁博物馆等“国”字号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  相似文献   

11.
安吉县生态博物馆是进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推动当地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而安吉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景观更成为生态博物馆理念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有力见证。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为此特别撰写了《关于浙江安吉生态博物馆聚落的思考》,从三个层面给予充分阐述。本刊摘要刊发第三部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我国的民族地区,涌现出了各种形式的"生态博物馆"、"村寨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等,而在贵州更出现了"生态博物馆群".与传统的博物馆相比,尽管"村寨博物馆"更加强调原生态的生活空间的呈现.但在其文化展演的背后仍然受到一套"东方主义"式的话语/权力机制的操纵.村寨博物馆中出现的"景观的移植与重组"、景观展示中的"文明的冲突"等问题都是目前在此类"生态博物馆群"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紫萍 《今日民族》2007,(1):42-46
尹绍亭,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教授、博导,云南大学生态环境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云南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云南民族博物馆副馆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态人类学、人类学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等。近几年来,分别主持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湄公河流域的人类生态学研究、东南亚民族生态的比较研究等国际合作项目。出版了《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体系——云南刀耕火种研究》、《云南物质文化——农耕卷》、《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等个人专著。主编《云南物质文化丛书》、《边地文化丛书》、《民族文化生态村——云南试点报告》、《民族生态——从金沙江到红河》等书。其中《云南物质文化———农耕卷》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云南物质文化丛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21,(6)
正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建设至今已成为中国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前行探索者。而最终成为这片土地的记录者与见证者,书写乡村点滴,观察乡村变迁,才是这座非比寻常的"博物馆"带给地扪村的最大意义。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地扪村,历史悠久,是一个典型的侗族聚居区。时至今日,这里仍然保存着相对完整原始的民族风俗风貌,成片的木质建筑、原始的腌鱼手艺、悠扬的侗族大歌,无不展现出侗族人民的民族信仰、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生态博物馆中国化的两种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博物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介入我国后,即开始了其中国化的历程,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官办模式和民办模式.两种模式运行逻辑、运行机制及运行效果的差异为我们加强生态博物馆的完善、民族文化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只有立足于这些启示所展示的原则和方向,才能确保我们的事业不断走向兴盛和成功.  相似文献   

16.
陈粒 《创造》2008,(6):26-31
云南民族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博物馆,1993年筹建,1995年开馆。馆长谢沫华当时是筹建办公室副主任:“那时候北京也在筹建国家民族博物馆,但至今也没有建成。”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自1905年张謇创建中国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近半个世纪全国博物馆仅存21所。在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博物馆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8月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了《华侨博物馆与华侨华人研究》一书。该书是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与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首次举办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合集。本书汇集了"中国与博物馆""华侨华人与博物馆"两个主题的论文。一部分论文探讨了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与政治经济密切相关,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与文明。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博物馆的社会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中国各式各样的博物  相似文献   

19.
现今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视不言而喻,而目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乡土村寨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该文以贵州梭嗄生态博物馆为例,聚焦传统乡土村寨文化保护中文化记忆和传承中存在的原住民参与意识薄弱,参与性不强的问题,将参与式影像实验引入贵州梭嗄生态博物馆的保护与传承之中,以激励贵州梭嗄生态博物馆当地原住民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用手中的摄像机自发拍摄、记录和讨论贵州梭嗄生态博物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不断丰富和扩充我国传统乡土村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途径和媒体组织方式,进一步整合我国传统乡土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20.
市县短讯     
《今日浙江》2010,(7):60-61
近日,纪念2010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活动暨中国水利博物馆开馆仪式在杭州萧山区举行。中国水利博物馆是水利部直属的国家级行业博物馆,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高128.9米。博物馆综合了陈列、研究、交流、教育和休闲等功能,核心展区分为水利千秋、水中万象和龙施雨沛三大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