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法律语言模糊性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性和准确性一样,是法律语言的特征,是法律语言难以消除的现象,贯穿于立法、司法、执法活动的整个过程,对法律制度既具有积极的功能,又有消极影响。法律语言是在准确性和模糊性之间求得平衡,但不可能通过立法的方法克服法律语言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2.
论立法语言的语体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体意义上而言,立法语言是专业性与通俗性、准确性与模糊性两对矛盾的统一体。法律术语来源于日常用语,并有其长期存在的现实合理性。立法语言的通俗化努力值得提倡,但通俗化以不损及法律表述的准确性为前提。准确性的要求是明确、统一、逻辑严谨、中性庄重、简明凝炼。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从法律调整的类型化方式来看,立法语言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模糊性立法语言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并有多种类型。在接受立法语言模糊性的前提下,要重视立法语言的准确性和法律解释。  相似文献   

3.
诗歌翻译的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具有模糊性 ,其模糊语言创造美。它必然给诗歌翻译带来许多问题 ,包括翻译标准与方法。本文试图对汉诗英译翻译标准的模糊把握和翻译方法的灵活运用进行探讨 ,为译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论法律术语的特征及翻译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英汉法律术语特征及差异的基础上,提出要最大程度地实现法律术语翻译的准确性,译文必须符合法律语言的特征和目标文本的语言习惯,并且在法律内涵上和原文保持一致,此外还要适当地创造新的法律术语。  相似文献   

5.
广告翻译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陈述了广告语言的特点,并从分析多例翻译文例出发,提出了广告语翻译的五大基本策略,即直译、意译、创造型翻译、增补型翻译和不译。  相似文献   

6.
作为提升法治中国建设国际传播力和话语权的必要环节,立法文本英译在中国法律外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立法文本英译的跨学科属性、传统法律翻译研究视域的局限性以及立法文本英译实践的现实需要决定了从比较法学视角下进行立法文本英译研究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应引入功能比较等比较法学方法和法律解释的方法,优化立法文本翻译策略;同时,推进跨学科合作研究和复合型法律翻译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7.
何黎明 《工会论坛》2006,12(6):110-111
法律语言应当准确是对立法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文字本身的不确定性使得法律语言又常用一些模糊词语而呈现模糊特性。本文通过对模糊词语和精确词语的比较分析,以阐明法律语言模糊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熟练掌握各种译词手段是翻译理解的基本功;句子翻译决定着翻译的最终结果,其根本在于理解的准确性;篇章翻译应从整体去把握,对篇章的理解是一个整体,只有抓住整体,才能更透彻地领会局部,才能更准确地选择用词。  相似文献   

9.
法律文本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注重准确性、严谨性和庄重性,这就使得这一特殊文本的翻译具有极强的专业特色。翻译法律术语并非易事,一方面要求语言功能对等和法律功能对等,但另一方面又经常遇到没有确切对等词的情况,这主要是由源语和目的语中的文化差异尤其是法律文化差异造成的。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20世纪翻译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颇为广泛。  相似文献   

10.
法律语言学视角下的法律英语翻译研究,对于推动法律翻译领域的发展和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法律英语翻译需要深入理解法律语言的特点和结构,同时还需要熟练掌握英语和中文两种语言,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译者应协调各方面问题,不断深入探索,完善理论框架,加强实践应用,实现法律与语言的无缝对接,才能实现高质量法律英语翻译。  相似文献   

11.
文中从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入手,探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语言可译性限度和文化可译性限度.通过阐述语言可译性限度与文化可译性限度产生的原因和一系列的分析、比较,说明了语言的可译性限度比文化的可译性限度对译者有更大的制约作用,而文化的可译性限度更具操作性、更易于译者突破.  相似文献   

12.
文章是以语料库为基础的对立法语言的初步研究。文章一方面从语义学的角度以立法实例区分模糊性、歧义性、多义性以及概括性等概念,另一方面从法学的角度探讨概括性、模糊性在立法中的价值。本研究表明立法语言中的模糊性、概括性是语言与法律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法律多元化的内在要求,为立法相对稳定性以及司法确定性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13.
模糊性是法律语言的固有属性,普遍存在于立法语言和司法语言中。在法庭活动中,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庭审的不同主体为实现各自的目的,会选择使用语用模糊。法庭话语中的语用模糊有多种实现方式,主要包括使用模糊限制语、间接应答、回避、指称等。法律模糊性的真正的消除要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来完成。作为庭审主导者的法官会利用话语权力适时控制模糊性的出现与增强,使庭审活动朝着确定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西思维差异反映在语言上,而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一种是原语,另一种是译入语。因此,我们可以从中西思维差异这一角度来分析中西古典翻译理论的共性与个性。中西翻译活动的发展都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空前繁荣,给我们造成了我国无译论的印象。为了改变这一印象,本文在概述中西古代译论的情况基础上,以中西思维差异为切入点来分析中西古典译论的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15.
许丹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4):163-163,166
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而且还是一个文化移植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精通译出和译入语言,又要掌握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依据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从专利英语的主题分析,论证方法,文体特征等角度剖析了专利英语的篇章结构特点,目的在于引起翻译界对专利文件翻译中语言的准确性,理解的难点和翻译方法等的重视,进而提高对专利英语的语言特色的认识,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对专利英语的系统分析和语言特点的再认识,有利于认只专利翻译中科技翻译的特殊性,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又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但绝不是从原语向译语的一种表层而机械的文字转换.成语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成语的这些特点给人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在翻译时,要考虑周到,以免造成误解.本文从对应关系、半对应关系和不对应关系这三个方面入手,浅析了英汉成语翻译的对译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风格、意境、意象、语言等诗歌艺术分析的角度,探讨古诗英译的不可译性.诗歌分析的层面使我们得出这样启示传达诗歌的风格是诗歌翻译的最高标准;意境和意向是古诗翻译过程中必须忠实的、不可缺失的,是可以翻译的;古诗的不可译-诗歌的建行形式和音乐性应以传达古诗的风格和意境为目的.如果古诗翻译的目的是跨文化交际,让更多异域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了解中国古诗的魅力,那么译者不应该跨过语言的异质,也不能因追求形式和韵律破坏原诗的意境,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探讨了模糊语言的应用.它广泛地应用于科学、法律、广告、新闻报道、文学、外交、公关等语体以及日常生活中.事实上,模糊性语言并不会妨碍交际,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模糊性在交际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被广泛地运用到翻译研究中,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对翻译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原型理论和翻译性质进行分析,翻译的等效性、习语翻译、语言的模糊性以及翻译的标准和原型理论间的联系得以厘清。原型理论与翻译关系的研究能拓宽翻译研究的视野,深化对翻译本体的认识,有效地指导翻译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