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什么鲁迅能够在一次又一次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站在毛主席革命路线一边?他那支战笔为什么犀利无比,所向披靡,使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和假马克思主义者原形毕露,致于死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勤奋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应用革命理论于改造社会的实践,同时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毛主席曾多次号召我们学习鲁迅,特别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激烈斗争的关键时刻,毛主席更是谆谆教导我们向鲁迅学习,深刻阐明了发扬鲁迅的革命战斗精神,不断勇猛进击的极端重要性。今天  相似文献   

2.
云南大学中文系全体师生集会,隆重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学校领导出席了会议。中文系主任张文勋在会上作了题为《学习鲁迅振兴中华》的讲话。他阐述了在向四化进军的今天纪念鲁迅,学习鲁迅的重要意义。号召全体师生学习鲁迅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为人民的解放而勇于献身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品质和思想觉悟;学习鲁迅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坚持真理,严于律己的战斗精神;学习鲁迅热爱共产党,  相似文献   

3.
鲁迅处在“旧者已亡,新者未立”的过渡时代,在沉闷而苍茫的精神氛围里,启蒙者难以逃脱“中间物”的尴尬处境,这决定其精神角色的多重性。鲁迅的伟大首先来自其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鲁迅的声音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任何依附性。鲁迅不是中国第一个启蒙者,却是启蒙思想表达得最充分的现代思想家,他对中国人麻木、愚昧的品性有着最痛切的描述。人们把鲁迅当作认识自我、剖析自我的一面镜子,通过不同的视角审视鲁迅的精神世界,其中不乏“同情之理解”,也有不少世俗成见。  相似文献   

4.
雷霖 《求索》2012,(8):129-132
鲁迅早期建立的个体观有着章太炎个体观的痕迹,他依据章太炎"依自不依他"的原则,使用后者的词汇如"自性""我性"等建构起自己的个体观念。但是由于十九世纪西方新神思宗对鲁迅的影响,使得鲁迅最终形成本体的绝对的唯意志论的个体观,褪去了章太炎个体观中的虚无色彩,呈现出积极奋进和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实现了对章太炎个体观的超越,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早期启蒙思想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开始于16、17世纪之间,即从明朝嘉靖(1522——1566)到万历(1573—1619)年间,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资本主义刚刚开始萌芽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启蒙思想家把这一时代叫作“天崩地解”(黄宗羲语)的时代。在这样的历史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的思想家、他们祛蔽发蒙,以六经之理开启生面,从而在封建社会内部树起了早期思想启蒙的大旗。首先,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把斗争的矛头对准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借助于程朱理学的“存天…  相似文献   

6.
陈洁 《北京观察》2015,(9):78-80
鲁迅指导的这些青年版画家投身版画创作,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民族危难的历史时刻,在抗战中,其创作的大量版画,揭露了日本侵略暴行、刻画了中国战士的英勇抵抗、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有力地推动了抗日版画运动. 鲁迅被称为"新兴版画之父",倡导发起了新兴版画运动.鲁迅从艺术境界、创作细节,到怎样用版画表现革命,版画家怎样组成团体和编辑出版期刊等各方面,对青年版画家进行了指导.这些青年版画家投身版画创作,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民族危难的历史时刻,在抗战中,其创作的大量版画,揭露了日本侵略暴行、刻画了中国战士的英勇抵抗、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有力地推动了抗日版画运动.  相似文献   

7.
论毛泽东人格与中国传统文化戴木才一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富魅力的伟大人物,也是这个世纪世界历史上最具人格力量的巨人之一。毛泽东人格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时代人格精神与时代民族精神的精华,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在振兴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史记·货殖列传》时代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记·货殖列传》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时代。这个时代始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季年,止于公元前2世纪末汉武帝元鼎年间,历时四百载。这个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而西汉文景时期则是高峰之巅。至汉武帝时,由于政府实施了打击商贾的政策,致使盐铁等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9.
杨曙明 《春秋》2010,(4):52-54
提起傅斯年,如今国人知道他的不是太多,但是.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这可是位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不是文学家,却是与胡适齐名的国学大师。傅斯年也写过不少针砭时弊的杂文。相对而言,他比鲁迅的名气还大,比鲁迅的名望更高,如果单就学术而言.鲁迅更是难以与之相比。只不过由于政治、历史的原因,如今大陆的国人只知有鲁迅而鲜知有傅斯年罢了。  相似文献   

10.
张霞 《青年论坛》2011,(2):117-123
胡风及其事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精神现象。他将审美和政治纳入主体实践机制,在战士还是诗人的困境中,营造着个人的"政治乌托邦"期盼。而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不同理解以及方法论的分野,使胡风对主流话语的追随和再阐释犹如隔岸的呐喊,成为政治对知识分子的一个巨大反讽。胡风独特的文艺和政治观,以及他的人格追求和文化选择,与历史现场相互辉映,彰显了知识分子在复杂语境下与时代共处的文道之争和两难处境。  相似文献   

11.
《创造》2020,(5)
艾思奇可以称为"理论战士型革命家"。作为理论战士型革命家,艾思奇人格风范的鲜明特点是学者、战士和真诚的人三个特点。其人格风范主要表现为:严格党性的战士风格;坦诚高尚的人品风范;基于坚定信仰的严谨学风;简单朴实的生活作风。艾思奇的人格风范并非是天生的,而是在主动接受革命时代氛围的洗礼中、在良好的家教家风的熏陶下、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涵养以及组织化的修养和自觉的斗争淬炼中养成的。我们今天学习艾思奇的人格风范,要以他的思想与时代、理论与实际、哲学与人民三个相结合的精神为着力点,努力学习他的学者风范、战士风范和真诚的人格风范,具体方法路径需要从四个方面努力:要努力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定理想信念;学会利用好组织化的修养平台;深刻认识斗争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重视家教家风的熏陶和涵养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康鑫 《新东方》2004,(1):75-78
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濒临解体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国帮会,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土壤中迅速发展起来。其数量之多、人数之众、蔓延之广,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八九三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人们常说,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终结和新民主主义纪元的开端,也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鲁迅,他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伟大的叛  相似文献   

14.
柳林 《传承》2010,(28):33-35
郭沫若是崛起于20世纪中国的一位伟大的文化大家,他集杰出的诗人、作家、戏剧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于一身,在诸多领域硕果累累。他是文坛巨匠,又是一个真正的战士。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进程,他紧紧跟随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劳苦大众,身先士卒战斗在第一线。如果把他  相似文献   

15.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在他的战斗的一生中,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系列政治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不朽作品,而且就文艺创作的典型化问题,发表过许多  相似文献   

16.
孙永兴 《前沿》2014,(9):74-76
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婚姻关系完全符合自然法关于公平和正义的基本要求。对这样一位历史人物的进行“合法性”判断不能机械的适用制定法。按照自然法的基本观点,这些制定法属于“恶法”,遭到了包括鲁迅在内的先进中国人的猛烈批判,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完全废除。按照自然法,鲁迅和朱安都具有离婚的权利,鲁迅选择不与其离婚确实是为朱安考虑,体现了鲁迅和许广平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评《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孙洪升自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围绕着封建土地制度展开了热烈的争鸣。1954年,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刊布了他的论文《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首次提出了我国古代土...  相似文献   

18.
党颂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是你——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年前的多难之秋,用高吭响亮的声音,喊出了“谁来救中国”的民族之琶;是你以宽阔的胸怀,恢宏的气度,与各派力量合作,打倒了祸国殃民的军阀;是你经过“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舌舌求索,找到了把甲国革命引同胜利的光明大道;是你唤起了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英明的决策,勇敢的行动,带领全中国人民,打败了野蛮成性的日寇;是你以卓越的智慧,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舌卓绝的战斗,推翻了腐朽黑  相似文献   

19.
工作中,他是一名忠诚的金融护卫战士,危难时刻的战斗尖兵;生活中,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保安典范,十年如一日地照颐孤寡老人。他恪爆职守、爱岗敬业,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相似文献   

20.
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刘绍安和张志九相互许下“生死之约”:假如一方牺牲了,由另一方照顾两个家。在随后的战斗中,江苏籍战士张志九壮烈牺牲了,山东老兵刘绍安用56年的时间,履行了当年的承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