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于2012年6月20-2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包括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法国新任总统奥朗德、伊朗总统内贾德等在内的12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齐聚一堂,共商全球可持续发展大计.在为期三天的"里约+ 20"峰会期间,与会代表围绕"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框架"两大主题展开讨论,并在闭幕式上通过了会议最终成果文件——《我们憧憬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201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由于距上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已有20年时间,所以此次大会又被称为"里约+20峰会"。2012年第3期《国际事务》杂志以专刊的形式聚焦这次峰会,并以"里约+20与全球环境:理论与实践的反思"为题刊发了8篇探讨全球  相似文献   

3.
黄泓翔 《南风窗》2012,(14):76-77
发达国家政府满意于少出钱或少出力,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满意于峰会"空泛的结果",但受气候变化损害的部分小国不满意,公民团体也不满意。20年前,绿色和平组织的"彩虹勇士"号停在了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港口,和远山上的基督像一起守望那次世界对"可持续发展"的觉醒;20年后,于6月22日如期闭幕的里约全球气候变化峰会,因中国、欧盟、美国等最终都做出了一定的资金、技术援助承诺,并不是毫无成果的,然而,它距离NGO们希望借互联网技术推平国界的期望又显得非常遥远。  相似文献   

4.
二十国集团(G20)第十一次峰会将于2016年9月4—5日在中国杭州召开,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G20峰会被称为"全球最具决策力的首脑级峰会",在全球经济合作与治理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G20峰会在中国的首次举行能否推动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它将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它未来的发展前景又将如何?围绕这一系列问题,本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金灿荣进行了深入对话。  相似文献   

5.
叶玉 《国际展望》2010,(3):102-105
<正>2010年4月7日到8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共同举办了"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复苏到长期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德国、美国、巴西、南非、印尼、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学者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世界经济从危机走向复苏"、"世界经济的再平衡与绿色经济的发展"以及"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治理新架构"等议题进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中国于2016年9月4—5日在杭州主办G20峰会,倡议世界各国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首次举办G20峰会。以此次峰会为契机,中国提出创新全球经济治理的理念和倡议,引领与会国家和集团达成诸多共识,共签署28份具体成果文件。G20杭州峰会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制定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第一次采取集体行动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三个第一次充分展现了中国寻求在全球经济治理进程中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的责任担当。此外,在推动经济发展之外,中国还在峰会期间与美国一道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交存了中国和美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这反映了中美两国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作为东道主,中国坚持倡导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体现了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决心和勇气,也为G20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主要论坛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中国主办G20杭州峰会所做出的贡献,国际社会给予积极评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G20杭州峰会为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峰会议程全力推动《巴黎协定》的落实,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7.
从G20峰会看世界经济秩序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翔 《当代世界》2009,(5):53-55
2009年4月2日举行的G20伦敦峰会是2008年11月华盛顿峰会之后,世界主要国家第一次就全球性问题全面、耐心和细致地共同寻求应对之策。峰会对重建国际经济新秩序、探索新的全球治理模式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黄超 《国际展望》2014,(4):68-81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缘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系列联合国峰会,历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发展援助委员会(OECD/DAC)发布的《塑造21世纪》报告提出的"国际发展目标",并通过2000年《联合国千年宣言》和2001年《执行联合国千年宣言的路线图》予以正式确认,并由2002年《蒙特雷共识》和2005年世界首脑峰会《成果文件》加以丰富和完善。本文突出强调,MDGs并非单纯地缘起于联合国千年峰会:一方面,其全球共识性基础在于20世纪90年代所召开的一系列联合国峰会所达成的诸多行动方案,这促进了MDGs的全球性广泛认同;另一方面,OECD/DAC提出的"国际发展目标"也对MDGs有着重要影响,体现了MDGs形成塑造过程中的大国主导性和以"援助国为中心"的特征。目前,关于制定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的讨论已进入关键阶段,能否夯实新目标的全球共识性基础以及能否避免大国主导性,对于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王明国 《国际展望》2023,(2):18-36+158-159
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有必要协调推进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的落实。元首引领的制度化峰会提供了多层次、多角度和多元化的全球发展与安全治理平台,是中国协调推动两大倡议落实的重要路径。制度化峰会的形成与发展既有国际政治和权力结构变迁的历史逻辑,也有全球发展和安全挑战需要戮力合作的现实逻辑;既有个体收益与制度收益协调的理论逻辑,也有峰会扩散重叠的实践逻辑;既有国际制度的一般生成逻辑,也有制度化峰会的独特生成逻辑。中国推动制度化峰会的路径包括基于多边国际组织的制度化峰会、基于“中国+”合作机制的制度化峰会和基于国际倡议的制度化峰会。制度化峰会的价值功能、“经济—安全”议题并重属性、两大倡议的内在联系特征以及消除部分国家误解的现实需要共同决定了制度化峰会成为当前统筹推进两大倡议落实的可行路径。中国需要在既有峰会制度中积极落实两大倡议,推动两大倡议与制度化峰会的战略对接,在议题设置中统筹发展和安全,适时打造全球发展峰会和全球安全峰会。  相似文献   

10.
正自2009年二十国集团(G20)匹兹堡峰会将G20确定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以来,G20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尽管如此,受七国集团(G7)阻挠等因素影响,G20在治理内容、合法性及应对全球化危机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作为2016年G20杭州峰会主席国,中国应积极推动G20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1.
无论在世界上哪一个角落,能源也同时是一个关乎妇女切身利益的问题。能源问题可以决定妇女是安全还是恐惧,是拥有自由还是被奴役,甚至能决定妇女的生存和死亡。2012年6月举行的联合国"里约+20"地球峰会("Rio+20"EarthSummit)将成为一个对话的舞台,人们会就包容性经济、社会平等和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讨论。这个对话必将把可持续发展放置到全球日程的第一位。我们已经非常清楚,没有可持续能源,就无法获得可持续发展。事实上,有机会得到能源,就意味着多个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16,(19)
正主办G20峰会对中国来说是个机会,"中国可以通过设定宏大且现实的目标,通过推进自己的倡议和原则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来界定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G20杭州峰会,注定将是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次峰会。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学者布鲁斯·琼斯对这次峰会的论述可谓精准到位。他认为,过去几年的国际  相似文献   

13.
正即将召开的G20峰会正处于全球经济治理转型的重要转折点,全球对杭州峰会寄予厚望。杭州峰会将继续发扬G20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使其由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平稳转型。杭州峰会将在G20发展史上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开辟全球经济治理新起点。2016年,中国挑起G20领导人峰会主席国的大梁,既体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高度信任,也展示中国为  相似文献   

14.
雷墨 《南风窗》2014,(24):27-29
<正>不同于APEC这种侧重经济合作的区域性组织,G7、金砖国家以及G20都带有某种"集团政治"色彩,具有"大国协调"的功能,三者影响力的消长不可避免会影响未来的全球治理生态。今年11月中旬是亚太的"峰会季",一周之内,北京APEC峰会、缅甸内比都的东亚峰会、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G20峰会接踵而至。不仅APEC峰会,东亚峰会里占绝对多数的亚太国家,以及G20成员里的8个亚太国家,似乎都在暗示世界潮流正进入"亚太季"。如同1940年代的人们,不可能预知1945年雅尔塔峰会对20世纪历史的意义一样,2014年亚太"峰会季"可能存在的标志性意义,或许只能由数十年后的历史学家来总结。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以来,丹麦在外交上积极地采取基于价值观的行动,同时也致力于在国际社会中推动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议程:不仅通过主办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来积极协调全球气候多边治理,而且在欧盟框架内进行政策倡导,表达推动绿色转型的政治意愿和社会支持。此外,还通过策略性联盟与互动,建构包括全球绿色增长峰会在内的小多边合作机制。这种绿色外交实践体现了小国对规范性秩序的追求,也是其国内政府主体、市场力量与国际合作伙伴良性联动的结果。在更深层次上,丹麦在近代政治进程中发展出的协调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结构和基于协商、妥协和联盟的政治文化,为其在绿色转型领域的规范性权力聚积提供了制度和规范基础。丹麦的绿色外交实践表明,在国际秩序的不对称性及无政府状态下,小国是可以在国际和区域层面采取规范性的倡导行动。  相似文献   

16.
庞中英 《当代世界》2013,(10):15-18
二十国集团(G20)圣彼得堡峰会是全球经济治理史上的里程碑 俄罗斯担任轮值主席国的G20第八次峰会于2013年9月6日结束。如同以前的峰会,这次峰会也发表了《声明》,即《二十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领导人声明》。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对于经济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关注一直在上升。2008年和2012年出现了大量创建所谓"绿色新政"、"绿色刺激"和"绿色经济"的呼声。这些建议的内容往往相互重合,同在一个"绿色资本主义"的标签之下,而它们之间的区别仍有待指出。这些方案就国家在规制市场和金融部门时的角色提出了不同的建议,这意味着它们提议的是不同模式的资本主义。它们之间的区别也体现在对于生态现代化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这意味着它们提议的是不同模式的"绿化"。意识到存在不同模式的绿色资本主义,有助于对各种模式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批评,并且有利于就发达国家建设可持续性经济的政策选择开展更有建设性的辩论。  相似文献   

18.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与中国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主要缔约方之一,也是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的积极推动者.中国将国内生态文明建设与应对气候变化议程协同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文通过学习解读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以及中法德领导人气候视频峰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梳理了中国深度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总结了中国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能源结构调整、温室气体管控、全国碳市场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从二十国集团的演变历程可以观察到国际秩序重构的多重意蕴,特别是2008年之后,G20峰会代替八国集团峰会,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协调的首要全球性论坛。国际秩序重构的动力源头在中国,G20峰会为中国发挥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一个关键的切入点。国际秩序包括国际经济治理秩序的演变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进程,G20峰会的表征性意义更为明显,必须清醒认识到国际秩序重构的渐进性与曲折性。  相似文献   

20.
2012年6月8日,中共中央编译局全球治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全球治理与中国的国际战略"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央编译局、中央对外联络部、外交部、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福特基金会等国内机构和国际组织的代表,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中央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