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郭隗的胆识     
《战国策》讲了一个燕昭王复国求贤的故事。公元前314年齐灭燕,燕昭王领导人民恢复祖国后,往见郭隗:“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一通宏论,于是昭王“先从隗始”,再“筑黄金台”以待天下贤士,最后打败齐国,“齐城不下者,唯独莒、即墨”。昭王这番作为,也就传为历史上“礼贤下士”的佳话。昭王广纳天下贤士固然可赞,但我更佩服郭隗的胆识。昭王问报国仇策,他开口就训道:“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投处。”意思是说,事业做得越大的领袖,跟他在一起的人应该越有才德。还强调一句“诎指而事之”──要放下架…  相似文献   

2.
门学文 《前线》2013,(10):91-91
燕昭王是战国时燕国国君。史载,昭王姓姬,燕王哙之子,蓟丘人。战国时蓟丘在今石景山地区,所以昭王堪称石景山地区最早的历史名人。  相似文献   

3.
《史记·循吏列传》中记载,石奢是楚昭王的令尹,个性刚强廉直,从来不会阿谀奉承,也无所畏惧。有一次,他到下面巡视时,碰到有人杀人,就前往追捕。但将凶手捉住之后,他却发现凶手竟然是自己的父亲。迫于当时的伦理道德,他把父亲释放了,回来后却把自己囚禁了起来,并派人向楚昭王报告说:“杀人凶手是我父亲,如果我将父亲严惩,别人就会以为我大不孝;我置国法于不顾,把凶手释放了,这又是对国君的不忠。我的罪过应该受死。”楚昭王说:“追捕犯人但没有捉住,按理是不应该追究责任的,你还是好好地当你的官吧!”石奢却说:“如果我不偏袒自己的父亲,别…  相似文献   

4.
《党员干部之友》2012,(11):46-46
叶公“叶公好龙”的寓言很多人都学习过,叶公姓什么?姓沈。他叫沈诸梁,因被楚昭王封到古叶邑(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旧县乡)为尹,故史称叶公。历史上的叶公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官吏,他见义勇为,选贤举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为政期间民众口碑极佳。《全唐诗》中收有著名诗人李百药的作品《登叶县故城谒沈诸梁庙》。  相似文献   

5.
为贤牵马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10,(5):53-53
战国时,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他对贤人才子以礼相待,从不因自己位高权重而轻慢贤士。魏国有一位贤士名侯赢,年届七十,家境贫寒,任守城门的小吏。信陵君闻侯赢之贤后,便备厚礼去邀请,没想到侯赢婉言相拒,说:“在下修身洁行数十年,不能因为贫饥而接受公子的重金,谨请公子回府。”面对侯赢之拒,信陵君不仅未恼,反而更加敬重其人品。  相似文献   

6.
周维环 《求贤》2008,(2):30-31
在万新街道有一位中等个子.虽相貌平平,但从他明亮的双眸和朴实的言谈举止中.从他扎实干练的工作作风中,都透射出他是位思维敏捷、精明强干的人,他就是万新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宝华,街道办事处的同志们一谈起他,无不交口称赞。班子成员评价他,忠诚事业.作风民主,党性原则强,是个好班长;机关干部反映他.勤政廉洁,忘我工作,模范作用好,  相似文献   

7.
聂皖辉 《党史纵览》2008,(12):45-47
张恺帆(1908-1991),安徽省无为县人.他1926年投身革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受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解放后.曾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在血与火的战争岁月.他出生入死,坚贞不屈,一心为革命事业奋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征途中.他呕心沥血.全心全意,勤政为民: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曲折坎坷.能屈能伸,胸怀坦荡。他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安徽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德高望重:在中共安徽党史上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许步广 《求贤》2010,(4):41-43
采访著名画家宫春虎,原本想用《写意宫春虎》的标题。一来因为.画家宫春虎擅长写意马.深化了中国画画马的婉约画风;同时,宫先生给人的印象很温和,很简约,很随性。可以说,写意成为他作品的风格,同时也称得上是他性格特征乃至为人的写照。然而,真要用一个简单的词汇形容他.却又左右为难。他的一切,决非写意那么简单。他的作品以及他本人透过作品渗出的那种人文精神.是“写意”两个字无法表达的.  相似文献   

9.
可可 《党员文摘》2008,(10):18-18
《鲁宾逊漂流记》中,落难荒岛的鲁宾逊.在面对茅茫大海命运未卜时.做了两张清单,一张列出他所面临的困难.另一张列出他可以感恩的事。 他写下的第一个困难是没有衣服穿,在感恩的清单上,他写下这里的天气暖和,几乎不用穿衣服:另一个困难是他全部的生活必需品都流失在海里了.同时,在感恩清单上.他又写下了荒岛上有好多新鲜的水果和纯净的水源。  相似文献   

10.
位置学     
易水寒 《求贤》2010,(4):30-30
某官员写了一本游记.附有很多插图.均为他在各地游历时的照片,大多是三四个人的合影,但都没有图片说明。照片上的人,有些认识,有些不认识。不认识的,根据位置也能判断身份。作者是副厅级.如果他站在中间.旁边的人应该等于或小于副厅级;如果他站在一侧,中间那个人,就应该是厅级或厅级以上干部。我向他询问了几个我不认识的、站在中间照相的人.果然职务都比他高.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于民主。公元前399年6月.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他被执行死刑。起诉他的理由,一是怠慢神灵.二是诱导青年。总归是因鲜明的思想而祸及性命。面对不公正的翔决,倘能放声痛哭,那也是一种幸福.但苏格拉底却没有。狱卒端来了一杯毒酒.他朝送行的朋友笑了笑,然后接过杯子.一口喝尽。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60年代初.马德义毕业于西北民院法律系。他毕业后分配在外省法院工作。1975年,他调回家乡,在循化县白庄乡法庭、街子法庭先后任庭长.直到退休。他40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为同事所称赞,百姓所感念:大家称他是一位闲不住的人,是一位跟群众贴心的好法官。他在办案中从不拖拉,经常是白天工作.晚上写材料。基层法庭条件艰苦,没有交通工具,只能用“两条腿”办案.他走遍了辖区的山沟村社.以个人的行为带动着身边的干警。为了方便当事人。1987年的冬天,他和两名干警徒步前往距法庭30里之遥的孟达乡处理一起婚姻案件,在途中搭乘一辆手扶拖拉机,因路况极差,手扶拖拉机不慎摔下10多米深的悬崖.造成了他右腿重伤,组织和领导多次劝他休息.他就是不听,坚持上班。他除了办案,还热心指导村民调解工作,及时送法上门,辅导和培训调解委员。  相似文献   

13.
母狼的启示     
《党建文汇》2014,(2):63-63
我的妹夫是美国人,从小就向往外面的世界.想先环游世界再回学校念书。虽然他的家庭经济条件许可.但父母并没给他钱.他也没向家里要,高中一毕业就先去了阿拉斯加伐木存钱,阿拉斯加夏天日照很长.他一天工作16小时.一季的工资可以让他环游世界。  相似文献   

14.
王占明 《求贤》2006,(1):30-31
听聂建华的歌声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在舞台上,他唱起歌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圆润甜美。在生活中他没有名人的架子.极具亲和力。与他交谈,则充满诙谐幽默.高兴之时,他常常情不由己,唱两段喜欢的歌曲。甚至模仿一些社会名人的讲话.他那惟妙惟肖的形态,常常让人忍俊不禁。按他的话说:“咱是演员,就是为观众服务的,为观众送去欢乐,那是咱分内的事。”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备受观众喜爱的演员.新闻媒体却很少报道.人们看到的是他频频在舞台上的演出,无论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的慰问演出,还是社会上义演活动。他总是以较高的频率出现在观众面前,为观众送去精美的精神食粮。于是,笔者来到聂建华的家,听他讲起了走过的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15.
从我们年轻一代来看.李叔同是凡人.用我们的眼光去欣赏他的书法,我们不要膜拜,不要敬畏,不要奇异.不要惊赞.因为李叔同也是一个普通书写者,以凡心在写字。他出家了.以和尚心在写字;再后来他成了大德法师.以佛心在写字。如何看待他的写字经历和成字过程.我认为他的成字演变过程.用形象的事物来描述的话.就象是从茶到水的演变和觉味。如果用我的眼光去比喻不同时期弘一的书法.  相似文献   

16.
张宏杰 《廉政瞭望》2014,(21):68-69
刘光第是四川富顺人.戊戌六君子之一.但是对于他的经济状况.很少有人注意。 光绪九年(1883年).他高中进士.授刑部候补主事,时年不过24岁.可谓少年得志。但是奇怪的是,中了进士之后,他却一直没有到北京去当官。因为家里太穷.他拿不出到北京当官的本钱。  相似文献   

17.
马句 《北京党史》2009,(3):51-53
许德珩教授是我解放前在北京大学学习时的恩师.他对我的教诲,令我终身难忘。我是在抗日战争后期,在重庆、昆明读《新华日报》知道许老的。他当时是著名的参政员.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消极抗日、倒行逆施、专制腐败,抨击最严厉。《新华日报》经常报道他和他领导的九三学社的爱国民主活动.刊登他对国是的看法.很受大后方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的拥戴。  相似文献   

18.
王文华。台湾著名作家.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他在很多领域都有建树。问及他为何在不同领域都能取得成功.他说.我做的事,没一件是有把握的……他自述道:  相似文献   

19.
监考     
他从小是个腼腆内向的孩子,和他一样大的孩子都不喜欢和他在一起.因为他什么也不会。每次考试,他都是和倒数挂上名。老师都不想叫他回答问题,因为他总是羞涩地说不知道。大家认为他是个笨蛋、白痴。父母听到这样的话,暗.暗地为他担心着。  相似文献   

20.
汪亭 《求贤》2010,(4):29-29
给一家心理机构做问卷调查.只有一个问题:你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一位老妇人这样写道:到了古稀之年.所有美好的东西,如容貌、健康,都已渐渐失去。最珍贵的便是逝去的青春韶华了。另一位被调查者.是刚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他唉声叹气地写出:我想要座别墅.安逸快乐地生活.但我清楚那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还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男孩.他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他最珍贵的东西.就是手上的遥控赛车.那是爸爸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每天与小伙伴们一同赛车.是他最快乐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