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聊曹操之前,我们先再往前几百年,聊下信陵君。声势浩大的长平之战后,秦军进而围困赵都邯郸城。在邯郸"旦暮且下"的危局下,和赵国平原君有连襟关系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与平原君里应外合,一举赶走了秦军,邯郸解围。"有德于人,愿忘之也。"赵孝成王对信陵君的感激无以言表,平原君赵胜和赵孝成王亲自到边界  相似文献   

2.
陈良 《学习月刊》2014,(13):54-55
战国时期,秦国日益强盛,怀有吞并六国的野心。有鉴于此,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四大公子广泛网罗人才,不断扩充自身势力,以便应对秦国入侵。据史料记载,四公子所养之"士"多达数千人。这些"士",主要包括学士、策士、方士和术士,当然也包括吃白食的食客。礼贤下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在这方面,四大公子做得非常到位,不得不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3.
王淦生 《奋斗》2011,(3):61-62
能凭成语而名垂千古的人在历史上为数不多.毛遂先生便是拥有这种殊荣的人物之一。当初,在秦军大兵压境赵国国难当头之际,身份低贱(赵相平原君的门客)的毛遂挺身自荐担任说客,以其过人的胆识、精辟的分析和高超的语言技巧.向楚王直陈利害,  相似文献   

4.
为贤牵马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10,(5):53-53
战国时,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他对贤人才子以礼相待,从不因自己位高权重而轻慢贤士。魏国有一位贤士名侯赢,年届七十,家境贫寒,任守城门的小吏。信陵君闻侯赢之贤后,便备厚礼去邀请,没想到侯赢婉言相拒,说:“在下修身洁行数十年,不能因为贫饥而接受公子的重金,谨请公子回府。”面对侯赢之拒,信陵君不仅未恼,反而更加敬重其人品。  相似文献   

5.
赵县,吉称赵州,春秋初属鲜虞国,后归晋国,称棘蒲,战国初属中山国,后归赵国,秦统一中国,棘蒲属恒山郡辖,三国初,平棘县属魏国辖地。  相似文献   

6.
成语"三人成虎",出自《战国策·魏策》,魏国大臣庞葱陪同太子到赵国当人质,庞葱担心去赵国后有人背后说他坏话,魏王轻信谗言。于是和魏王谈话时,打个比方,借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虎,来阐明说谎的人多了,  相似文献   

7.
失贤亡国     
田野 《求贤》2011,(7):55-55
廉颇和李牧都是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他们忠于赵国,英勇善战,英雄美名至今传扬。  相似文献   

8.
试题:“毛遂自荐”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但“毛遂自刎”的故事却不被大多数人所知。据史料载:由于毛遂促成了楚国与赵国“合纵抗秦”的大计,挫败了秦军的侵犯,从而赢得了赵相平原君的赏识。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公元前256年),燕国派大将栗腹大举进犯赵国,由于平原君没有认识到毛遂只是个外交人才,并非带兵打仗的“将才”,力荐毛遂统率大军前往御敌。结果昌都一战,被栗腹杀得片甲不留,毛遂满腔羞愤,“自刎”身亡。请根据这段历史典故,结合领导工作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参考答案:本题的主旨是从反面案…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小熟读兵书,口若悬河,自认为是一个带兵的将才。可知子莫如父,其父赵奢却认为儿子只会夸夸其谈,难当带兵打仗大任。在越国与秦国的"长平之战"中,赵括替代老将廉颇担当主帅。他果然一味照搬兵书,结果赵军惨败,赵括自己也被秦军乱箭射死,最终落了个"空谈误国"的千古骂名。  相似文献   

10.
冯唐举贤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10,(2):54-54
冯唐在汉文帝身边任中郎署长.因冯唐的祖先是赵国人,一次文帝问起赵国名将廉颇、李牧的事情来,冯唐如实陈说.听到廉、李二将为国抵御强敌的往事,文帝十分感慨.拍着大腿说:“我怎么就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贤才猛将呢.那样我还用担心匈奴的侵犯吗?”  相似文献   

11.
洒下一片深情──记全国人大代表、省儿童医院院长董秦军本刊记者潘满庆,郭玉奇1994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议上,当山西省儿童医院院长董秦军谈到地方病对患者特别是儿童的危害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董秦军是1993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在代表...  相似文献   

12.
赵县,古称赵州,春秋初属鲜虞国,后归晋国,称棘蒲,战国初属中山国,后归赵国,秦统一中国,棘蒲属恒山郡辖,三国初,平棘县属魏国辖地。已有2500年历史,历来都是石家庄地区中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赵县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凝结成诸如"佛教文化"、"郡望  相似文献   

13.
李平 《求贤》2010,(10):47-47
蔺相如为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赵国一良相,司马迁《史记》中对其有重重一笔描写。蔺原本是一个门客.因在秦赵两国间以城换璧、渑池会等几个重大事件中,作为赵王的随从人员,凭借非凡的胆量与谋略.当场揭穿秦国阴谋。并当众斥责、羞辱不可一世、有着虎狼之心的秦王.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和赵国利益。回国后被赵王拜为“上卿”.职位比大将军廉颇还要高。  相似文献   

14.
风雨乾坤     
根据魏国的情妇莎莉提供的线索,马千里、包太平等人在香港警方的协助下,抓住了魏国。  相似文献   

15.
秦王拜相     
战国时,魏国人范雎才华出众,能言善辩,但屡遭人忌。宰相魏齐就对他恨之入骨.后来范雎被人诬陷.魏齐借机对他施酷刑.范雎被打断了肋骨.打掉了牙齿.只剩奄奄一息。魏齐命人用草席将范雎包裹后扔进茅厕.任人往身上撒尿侮辱。  相似文献   

16.
北魏太武帝时期.司徒崔浩奉命率著作郎高允等人.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他们在书中据以实录,比较真实地记录了拓跋氏祖先的言行.反映了北魏鲜卑族变迁的历史面貌。这种秉笔直书的修史精神值得称道,然而,后来节外生枝,一场弥天大祸突然降临到了他们身上。  相似文献   

17.
毛遂与马谡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名声和遭遇是很不相同的。毛遂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自荐,凭三寸之舌,说服楚王与赵国联盟,促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合纵抗秦”大计,挫败了秦军的侵犯。于是,“毛遂自荐”成为妇幼皆知的成语,他的大名也流芳千古。而马谡则因丢了街亭,不仅小命玩儿完,还留下千古骂名。于是,有人盖棺定论:毛遂是“人才”,马谡是“庸才”。然而,这一定论却有失公允,因为后人忽略了他们相同的悲剧命运。就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公元前  相似文献   

18.
平淡是真     
人生在世,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有进、有退、有荣、有升、有降,有时或许默默无闻,有时会轰轰烈烈。如果我们能认识到平淡是真的道理,那么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会保持心理平衡,做出一种明智的选择。在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廉颇很有军事天才,常打胜仗,但也有失意的时候。在长平战役的初期,赵军的统帅是廉颇。廉颇深知赵军的兵力无法在进攻中取胜秦国,因而采取深沟高垒之术,拒不出战,等待着秦军疲惫。而赵王对此却不理解,以为是廉颇怯懦。后来赵  相似文献   

19.
廉颇的悲剧     
古典传统戏曲《将相和》里的廉颇,是个家喻户晓的英豪形象。作为战国时的赵国名将,他不仅勇武过人.驰骋疆场,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而且深明大义,胸怀坦荡,知错即改。至今,他“负荆请罪”的故事还传为美谈。  相似文献   

20.
根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赵孝成王九年,秦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赵国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其门下食客毛遂自荐同往,为赵国请来救兵立下汗马功劳。此后,“毛遂自荐”一直被引用为自告奋勇,自我推荐的典范。与之相悖的是“自挑位置”,就是当事人带着个人的主观意愿,“盯”着某个有实惠、有实权的位置,围绕“自我”跑官、要官。如此挑三拣四,与组织分配原则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