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提出性善论的思想家。孟子的德性思想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倡人们进行德性践履,获得德性。因此,德性践履的过程主要表现为道德主体进行内在的精神活动过程,即求的过程。求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存心养性和外在的德性践履。孟子的视野里,人不仅是践履的主体,而且还是践履的客体。人自身特别是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主体重要的践履对象。在把主体作为践履客体时,又把践履的重心集中在道德上,使践履与精神在德性塑造中统一起来了。由此可见,德性践履的过程就是通过道德教育展现道德主体原有的德性的过程。孟子的德性践履思想对当代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也是一个重道德养成的民族,有着漫长的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历史和丰富的宝贵经验。其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整体环境,以仁、义、礼、智、信处理人际关系的内容,崇尚道德意志,在道德践履中培养理想人格和宽严结合的培养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未成年人道德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华严宗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在其后续发展中渐成为华严禅。华严禅是突破教门之限而融合特别是禅教等思想的产物,其自身既富有圆融精神又饱含践履意识。在中华民族为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的当下,净化民众心灵、引导民众向善、力促民众实干等,作为华严禅圆融精神和践履意识之价值的内容,都对"中国梦"的奋斗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所谓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源于内心的自我心理评价机制、针对特定的行为所产生的自豪感和耻辱感,是一个人在对社会道德要求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自觉、自愿地践履道德规范的一种心理态度。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和工具理性的扩张,造成了当代中国公共伦理一定程度上的缺失.而广泛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社会资本,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它是中国公共伦理生成与践履的催化剂。因此,在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社会资本积极功能的基础上,大力提升现代社会资本的存量,是中国公共伦理建设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用社会学的视角探讨司法正义,从宏观层面上讲是正义法律与理性化制度的设定;从中观 层面上讲是司法阶层的利益分配公平和司法职业共同体的形成;从微观层面上讲是司法主体的公正德性 和对司法权公共属性的忠实践履。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司法公正的社会蓝图。  相似文献   

7.
冯丽丽 《学理论》2011,(3):85-86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其最高的理想人格是"仁人君子"。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的"为仁由己"思想虽然历史悠远,但是这一思想却和儒家文化思想一样,在实践中历久弥新,给后人指出了道德践履的原则和方法,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今,这一思想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培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彰显了儒家思想文化的时空超越性。  相似文献   

8.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自觉思想,主要包括:生与死要顺其自然,把握现在;名与利是身外之物,转瞬即逝;善与恶需教化忍耐,存善弃恶;在力量范围之内,过道德自觉生活.这些思想对于现代人的德性自律、道德践履、心态平衡及心性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求知》2011,(2):45-45
唐志龙在《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5期撰文指出,在当代中国,进行道德价值观的培育:一是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的导向维度。价值导向是价值观的内核,决定价值观的性质与方向。二是必须强化言行一致的实践维度。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现实中践履,  相似文献   

10.
知行合一     
艾弘 《求知》2018,(10)
正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所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朱子大全·答曹元可》【释义】治学的实质,本来就在于实践。如果只是懂得道理而不去实践,那与不学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想实践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虽然实践了,又不知道它何以如此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一、增进社会认同是社会管理的一项任务 社会管理是党委和政府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观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进行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社会管理本质上看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包括对人的内在的"心"的管理和对外在的"行"的管理,实现"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的统一,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秩序的目标.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内在的"心"和外在的"行"的管理靠什么?特别是其中内在的"心",这是属于社会成员个人的一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如何把握?  相似文献   

12.
道德改革与社会稳定王琪,李绍光就个人层次而言,道德是他基于对所在社会共同体及其他成员的认同和尊重而持有的态度和行为准则。道德产生于个人对社会的反应。如果社会整体的精神或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个人就要重新调整其道德状况以适应社会变革。这是一个宏观作用于微观...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道德调控与赏罚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调控是社会调控的重要内容,以往的道德调控存在重观念教化和规范要求、轻内在约束和行为养成的缺陷,道德调控对个人的影响作用大为降低。建立道德赏罚机制可以使社会成员在个人利益得失的权衡和计虑中作出合理的行为选择,但是必须与道德教育、舆论环境等方面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自由"国民"与奴隶之"部民"是近代中国"国民性"书写中两种迥异的叙事取向。它更是可在一定时间维度内检视国人如何思考"自由"范式的一幅智识图景。为实现"国民性"书写的政治谋划——改变"部民"品性以型塑"新国民","自由"之先定承诺作为审视标准被嵌入到此历史叙事中,连续的历史由此呈现为显著的断裂。然而,此"先定承诺"作为共识极为脆弱。"国民性"书写背后是践履"自由"之"先定承诺"的困境及政治分裂。如此,此历史叙事使革命者和自由知识分子都找到了实现各自政治目标的理论支持和手段。这使他们都可根据自己的"偏好"去建构一种新"国民性"的历史连续性,并无需追问其是否接近历史真实。此类谋划亦恰恰展现了各政治势力是如何在文化政治视野内去把握建构政治秩序的叙事技艺。此技艺与践履"先定承诺"间的张力奠定了此类谋划至今一直就存在的政治紧张。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种形式,尝试了"三化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梳理了实践教学的"体验型""践履型""研究型"三种类型。"三三三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多样性,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论公民社会与国家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社会是国家与市场经济领域之间的第三域,随着市场经济成为我国的主导经济形式,以及国家的民主化改革,我国应当培育公民社会,促进公民性的发展。国家的治理需要一个讲道德、愿守法的公民社会。依法治国要依靠有良好公民性的公民社会,才能节约治理的成本。以德治国仅以国家权利自上而下地推行难以奏效,通过培育社区公民和社团成员的道德和价值观,由国家予以分层整合,则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善的产生是同人和社会的产生、发展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蕴含了善的三重意蕴,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原点与善的起源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蕴含了善的内在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善的践履是相通的。这启示我们,要自觉坚持把弘扬与践履善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结合,坚持推进善治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8.
培育医科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提高医科学生认清目前医务工作者对于"物"的依赖性的危害,从自身职业信仰问题真正去理解和实践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真正内涵,需要我们抓好医科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做好医学模式、医患模式和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需要医科学生敬重无言良师,尊重生命,践履信仰。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结构全面转型时期,出现了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剧烈震荡性的道德失范。如何积极地克服道德失范,建构一个超越“实然”的“应然”社会道德体系,是理论工作者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文章从道德发展的动力始点——制度激励、利益诱导、道德供给三个始点出发,对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集体主义的终极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必然生活在集体中。任何一种从集体中的出逃,都将不可避免地,也是实实在在地跌回集体之中。"集体意义"的追寻,是人类一种普适和普世的"形上"追求;集体主义,是人类价值追求中的一种永恒的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践履,不仅是人类先进个体的不懈追求,而且是新社会制度下的自觉型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