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得出来的基本的结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共实现了三次伟大的历史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总结这三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立足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坚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加强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 包心鉴撰文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充满无限 生命力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存在于各 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 决本国实际问题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理论与实 践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实现这一基本原则,关键在于一切从中国的实 际出发,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作为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创成果,毛泽东思想是在  相似文献   

3.
梁亚敏 《前沿》2013,(11):34-3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命题。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发展理路不断清晰: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具体实际结合是中国化的基本原则;把握国情、关照现实问题是中国化的现实诉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中国化的活力源泉;"三化"整体推进是中国化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综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一条最基本的规律是,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科学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刘建武 《求索》2008,(8):48-50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之所以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关键在于其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实际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内涵,从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付文兴 《湖湘论坛》2003,16(3):22-23
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 ,取得了伟大的理论创新成果 ,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创新经验。认真总结这些宝贵经验 ,对于推进理论创新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则  江泽民在 2 0 0 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 :“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模式",一是指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二是指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形成的"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在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模式"成功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符成彦  温小平 《前沿》2013,(9):30-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指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指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理论水平。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一个应对现实问题考验的实践过程,其次是一个实现理论创新的提炼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和丰富发展的源泉,更是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把两者有机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基本经验。在这里,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全面地把握中国国情,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益养分,用马克思主义教育群众、指导实践,同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进行不懈的斗争,都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论李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李达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深刻的独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他明确提出了建立"普遍与特殊之统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具体理论的历史任务,为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作了直接提示;主张从学理上有系统地彻底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备好理论前提;提出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李达的《社会学大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党95年的奋斗历程证明,坚持问题导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实现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不二选择。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要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创新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的高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2.
《前进》2021,(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根本指导意义。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蔡蓉 《传承》2010,(18):36-37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推进的根本保证,在"相结合"中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历史相结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文化相结合;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贯彻党性原则、贯彻实践原则、贯彻科学原则。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推进的根本保证,在"相结合"中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断探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探索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紧密联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表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内涵;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运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活力.始终坚持和不断丰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  相似文献   

18.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是我军建设的一个根本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政治工作党性原则的集中体现,是军队政治上永远合格的根本保证。因此,研究和探索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准确把握它的科学内涵,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党领导人民军队的特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党是无产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的学说,在逐步认识中国革命特点的过程中确立的。“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的观  相似文献   

19.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回顾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把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  相似文献   

20.
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实际上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研究表明,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要求,政府制度重塑作为"硬件"支持必不可少,具体表现为:以政治制度保障政治价值发展;以经济制度保障经济价值发展;以文化制度保障文化价值发展;以社会制度保障社会价值发展;以生态制度保障生态价值发展;以党建制度保障党建价值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制建构的路径包括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思想基础、准确把握中国的国情是首要前提、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是内在要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根本保证、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