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瞭望》2003,(17)
“黄河之水天上来”,但记者在产水占黄河总水量45%的青海黄河流域采访却发现,近年来这里天然降水并未明显减少,而汇入黄河的“天上水”却越来越少。2002年,青海黄河流域产流仅125亿立方米,为多年平均值的60%,创有实测纪录以来的最低值。专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黄河源头区以高寒草甸、草原为主体的植被系统被破坏。 草原生态的恶化,减少了水流  相似文献   

2.
李焕 《理论导刊》2021,(8):123-129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需要从渊源上探究黄河文化本位。黄河文化是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生产生活实践及人与自然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其传承的困境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时空分离。"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黄河文化本位回归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坚持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视角出发,实现人文价值与功能价值的融合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以人为本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需要从渊源上探究黄河文化本位。黄河文化是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生产生活实践及人与自然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其传承的困境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时空分离。"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黄河文化本位回归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坚持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视角出发,实现人文价值与功能价值的融合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以人为本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既哺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同时又以频繁的水患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有史以来,黄河便是“百年一改道、三年两决堤”,像一条无羁的巨龙在黄淮海平原4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上横冲直闯。水患所至,生灵涂炭,“人或为鱼鳖”。黄河的灾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古人“黄河宁、天下平”这一歌谣,道尽了黄河与国家安危的关系。 从1946年10月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成立治河委员会、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黄河流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黄河儿女科学治黄50年,夺取了黄河安澜50年的巨大成就。黄河,第一次按照人的意志而流动。这是一部震古烁今的治黄史诗。黄河流域的国民经济布局和累计超过1万亿元的总产值,则是这部史诗的辉煌注脚。 “俟黄之清,人寿几何”。黄河之害与黄河之利,俱在如何处理水与泥沙二者之间的关系上。对这组矛盾,古人和今人的认识虽不断深入,但未完全把握。如今,黄河又因断流而出现了新的河患。因此,深刻认识黄河,科学治理黄河依然任重道远。这既是今人,也是中华民族子子孙孙永恒的抗天歌。 毛泽东主席曾谆谆教导我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我国政府和黄河儿女正是靠办一件件具体的实事,才使黄河按照人民的意志而流动。如今,我们  相似文献   

5.
华泉 《瞭望》1990,(23)
在黄河流域陆续发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是过去10多年到20多年前的事情。当时关于地处东北的西拉木伦河流域,人们只知道有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这两种较早的新石器文化,但它们所处的时间均不早于6000年前,其中进步程度较高的红山文化的“红顶钵”和一些彩陶纹饰(系指该文化早期的因素)与同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后岗一期文化十分接近,而后者则表现为对黄河中下游7000多年前文化遗存的一脉相承,因此,那时在对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起源所做的种种推测中,自然也就包含了一种不无传统认识影响的观点:即认为象红山文化那样较早的新石器文化是由黄河流域六、七千年前的某种遗  相似文献   

6.
《瞭望》2004,(36)
黄河来水持续偏枯,甚至出现断流,给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今年黄河的情况怎么样?本刊驻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山东等六省区的记者分别发来报道。  相似文献   

7.
今年以来,黄河出现历史罕见的缺水局面。黄河水文部门的分析显示:到7月10日前,黄河主要河段来水将仅为82亿立方米,比有实测记录以来最早的1997年同期还少55亿立方米。来水量和黄河主要水库现存可调节水量相加,黄河干流可供水量仅为117亿立方米,对照同期沿黄地区最低耗水量,即使将黄河水“喝子放净”,供水缺口仍达49亿立方米。“大河上下齐喊渴”,黄河来水少、不够用,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些黄河专家指出,黄河枯水,有自然因素,但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人们无节制地取水、引水,已远远超出了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结果是“喝干乳汁喝血汁”,滔滔黄河渐渐退化为涓涓细流。 与此同时,在黄河上游,滥垦滥牧造成草原沙化,减少了黄河水补给,降低了黄河的自净能力;在中下游,污水大量排放,人类自食其毒,生存压力加大。如今,缺水之痛、断流之痛、污染之痛、生态之痛折磨着母亲河,使她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疲惫而憔悴,向内陆河演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黄河流域是资源性缺水地区,而本世纪的前20年,正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用水量必然增加,如何在发展与黄河水可持续利用之间寻找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为了缓解北方水源不足,国家已启动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  相似文献   

8.
吴亮 《瞭望》2006,(43)
黄河治理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国人在为这些成就自豪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越来越让人焦虑的事实:污染正在越来越严重地侵蚀这条母亲河的肌体健康。黄河之黄已难掩污染之重。权威部门的检查结果显示,目前黄河四分之一的监测断面为劣五类水质。黄河流域一些城市  相似文献   

9.
黄河水资源分配应重新洗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瞭望》2000,(28)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当李自在一千多年前吟唱这千古名句的时候,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怎么也想不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条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数千年来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大河,如今已很难见到“奔腾到海”的气势磅礴的恢宏景象了。越来越频繁的断流,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不断困扰着她,也困扰着几乎整个黄河流域的人民─—今年遍袭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特大干旱,更使居住在这条“地上悬河”两岸的人们,在对黄河洪水仍然充满恐惧的同时,又多了一份担心:黄河水.还足以支撑全流域50多座大中城市、420个…  相似文献   

10.
《瞭望》1986,(43)
黄河,以其危害巨大而闻名世界。但在中国人民的治理下,黄河已度过第四十个安澜之年。“圣人出,黄河清。”这“圣人”就是伟大的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1.
在一首表达怀乡之情的流行歌曲中有这样几句歌词:“祖国江河千万条,长江长,黄河黄……”可是细一琢磨,长江长似乎还过得去,“黄河黄”难道也值得炫耀么?多少年来,孕育了灿烂华夏文化的黄河不也正因“黄河斗水,泥居其七”而使河床不断淤高,给中华民族带来无尽的灾难么?  相似文献   

12.
静与清     
黄河因水“黄”而得名。但在河南洛阳的小浪底,看到的黄河之水却是另一番景象:“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当黄河之水从“天上来”时,穿石过岩隙“盘涡毂转秦地雷”,裹沙掠黄土“奔流到海不复回”。当有条件暂时让其“休整”一下时,它,沉静下来,静水流深,使水由浑浊变为清澈。此情此  相似文献   

13.
黄河出奇石     
“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多有爱石赏石的癖好。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塑出的黄河石更是受人珍爱。宋代杜绾著《云林石谱》中就有“兰州黄河水中产石,有绝大者,纹采可喜”的记载。但黄河子孙拣集收藏黄河石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还是在社会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极大改善的今天。  相似文献   

14.
去年7月30日。长期淹没无闻的“鲜卑石室”,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被意外地发现。这揭开了一个千古之谜。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了史学界。有人认为,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长城以北地区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为史学界进一步研究鲜卑史乃至北方民族史,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拉开历史的大幕,人们看到一千五百多年前,上演着一出威武雄壮的戏剧:鲜卑,一个英雄的游猎民族,崛起于东北大兴安岭,越过雄伟的万里长城,跨过九曲黄河,驰骋于中原大地,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历一百四十八年而告终。  相似文献   

15.
王佃利  滕蕾 《行政论坛》2023,(4):143-150
黄河流域治理长期处于低效协同的状态,近年来在黄河国家战略的驱动下,出现诸多突破既有管理系统边界的协同治理实践。政策政体理论关注跨边界的复杂政策问题,为研究黄河流域中的跨边界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引,在此理论基础上构建类型学的分析框架,可以总结黄河流域协同治理案例蕴含的跨边界合作类型、剖析各案例的跨边界合作动因和协作过程。研究发现:在黄河流域协同治理实践中,共有三种类型的跨边界合作,包括属地管理系统主导的对接型合作、垂直管理系统主导的撬动型合作和超越水平管理系统的跨越型合作。对接型合作和撬动型合作为政治驱动下发起的,协同的范围和领域集中在某类行政事务上。而跨越型合作多是自发的,受经济和政治共同驱动,协同的范围和领域更大。  相似文献   

16.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又是一条桀骜不驯、洪水泛滥的河流。如今,在这条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下游,一个由堤坝、水库、河道整治以及滞洪区等组成的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犹如一座坚如盘石的“水上长城”,使过去“三年两决口”的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言,黄河是母亲河,黄河之水哺育了华夏儿女,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但黄河之水也时常发怒,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无数灾难。伟大诗人在描述汹涌澎湃的黄河水时,发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感叹!根据史料记载,在建国前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1500余次,改道26次,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洪水成灾时,北抵幽、冀,南达江、淮,一片汪洋,纵横范围达25万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对治黄工作的重视,使得黄河之水,岁岁安  相似文献   

18.
农业是黄河的“用水大户”,同时也是“浪费大户”,实行大水漫灌的宁蒙灌区被称为节水“老大难”。日前,记者先后到黄河上最先进的节水灌区——甘肃景泰灌区和宁夏中卫灌区,对建立农业节水机制问题进行了调查。节水难,最难在工程甘肃景泰灌区是一个大型电力  相似文献   

19.
山东海洋学院教授、河口海岸研究所副所长侯国本说,他提出的一个治理黄河新设想,如果能付诸实施,几十年后,被称为“悬河”的黄河有可能变成地下河。侯国本认为,治理黄河主要是泥沙问题。据有关资料分析,黄河每年要倾泄十二亿吨泥沙,一部分漂流人海,一部分沉积下来。郑州以下九百多公里的河床,每年要升高十厘米左右。为了防洪,山东、河南两省每年要组织几十万人上阵,抬高,加固黄河堤岸。近期来,大约每十年加高河堤一米。到目前为止,黄河中下游的河床已高出地面十到二十米。如果年复一年地沿用这种“以堤束水”的治理办法,  相似文献   

20.
《民主》2021,(6)
正2021年6月6日—7日,"2021·黄河保护与发展论坛"在山东济南举办,论坛主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主持开幕式并作闭幕式讲话。水利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魏山忠,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岳中明;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书坚,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工商联主席王随莲,民进山东省委会主委栾新出席论坛。本次论坛由民进中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民进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民进山东省委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黄河生态研究院协办,山东黄河河务局承办。论坛为期一天半,重点围绕论坛主题和区域生态保护与自然保护地建设,黄河保护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