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侯晓蕾 《学理论》2010,(14):149-150
关于中文诗词的英译,翻译学家许渊冲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论,即翻译诗歌理应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其中,意美是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诗词翻译的难点。因此,怎样在诗歌翻译中处理意象美的传达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比较分析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在对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的翻译中,如何处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将不同文本内在的微妙联系显现表达,互文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体现人类对事物认知的一种延续。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具有重要的价值,一直是翻译中的心头之"患"。因此,将互文性理论作为切入点引入古典诗词翻译,有助于弥补一定的文化缺失现象,同时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吴悦茜 《学理论》2012,(35):191-192
纵观中国翻译史的发展阶段,中国翻译史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时期,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西方翻译和文学翻译。不同时代的主流翻译作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中间是否有什么因素造成了这些不同时期的翻译作品的出现,安德烈.勒菲弗尔关于意识形态对文本的操纵性改写理论为研究这些翻译作品的特点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尝试用意识形态,特别是政治方面的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研究中国翻译史上不同发展时期的翻译特点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而意象是为建构诗歌意境而存在的。诗歌翻译的关键在于译文是否将原诗的意象再现。诗歌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对原作的意象解读和意象再造的过程。以乔治.桑塔耶纳的一首组诗的第二首为例,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参照,比较这首诗的两个汉译版本,尝试探讨意象再造在英诗汉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庆 《学理论》2012,(21):165-166
在诗歌翻译中,郭沫若提出了著名的"风韵译"翻译理论,该理论以意译和归化策略为导向,以读者接受为基准,诗人译诗,以诗译诗。并以郭沫若最后的译作《英诗译稿》中的译诗为例,表明"风韵译"在其翻译实践中,增强译诗的可读性,力求让读者接受到原诗的神韵意境,彰显郭沫若在中国诗歌翻译史上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韩竹林  王健 《学理论》2013,(9):173-174
翻译目的论从人类行为理论的视角来审视和研究翻译活动,认为翻译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意图性,是一种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人类交际活动。以澳大利亚格兰·菲利普斯的诗歌译作为例,试析翻译目的论的翻译原则及其翻译策略,探讨翻译目的论对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问题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意识形态工作地位任务的创新认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立场及战略格局,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基本态势的判断,在吸收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和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总结。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要把用新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作为首要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作为重要抓手,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不是"意识形态"概念的创始人,但他们无疑是意识形态现代话语的开创者。虽然恩格斯晚年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出现了变化,但他们基本上是将意识形态作为观念来展开他们的话语的。在他们之后,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谱系还是非马克思主义谱系,没有人超越这种研究范式。直到阿尔都塞,他经由葛兰西实现了意识形态研究范式的转变,即将意识形态的理解由人的思想观念转向了社会结构和实践结构等物质性的存在。本文虽然不赞同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作为物质性存在的思想,但认为这种研究范式暴露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两个框架性问题,同时,在意识形态的研究域及其微观运行机制方面也超越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9.
阮巧云 《学理论》2013,(11):172-173
众所周知,为了增加诗歌的魅力,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叠字,这在很大程度上给译者带来了严峻挑战—因为他们不仅要准确呈现诗歌的意义及其蕴含的文化含义,而且也不能忽视叠字特有的表现形式。许渊冲先生认为"音美"、"形美""、意美"是古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三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诗词之眼,是诗词精髓所在、神韵所属,有着独有的特征。意境有四个特征,即寄生性、模糊性、延展性、不可计量性。转译法是翻译中常用的一种变通手段,是突破原文词、句格局,化阻滞通行文的重要方法,对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意境"克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肖爱民 《理论探索》2007,3(4):57-59
福山将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定格为人类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点,这在理论渊源上是黑格尔唯心历史观的当代变种。支撑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历史与现实支点都显得苍白无力,将西方自由民主制度作为意识形态终结点,事实根据十分可疑且充满悖论。福山将西方自由民作为意识形态终结点,是西方资本主义精神世界中强调自身的永恒性、终结性情绪的反映。福山宣称意识形态终结于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理念,其实质是反马克思主义情绪的时代表达。  相似文献   

12.
中西诗词特点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汉语古典诗词与英诗的特点出发,对宋词翻译采用意泉等效性、声韵宽置性、结构灵活性、语言转换可逆性诸项原则作了探讨.这些实际上是诗词直译方法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3.
庄申 《学理论》2013,(21):191-192
被誉为"诗仙"的李白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飘逸豪放,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在中国乃至世界诗歌发展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作品英译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法。自18世纪以来,李白的诗歌不断地被中外译者译成英文,许多翻译家也在为李白诗歌的翻译过程中创造出许多生动传神的译作。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2)
以英译的《葬花吟》为例,从功能目的论出发,选择了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译本和许渊冲的译本等三个版本,从诗歌意象,诗歌韵律和诗歌形美三方面对上述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译本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刘霞 《理论导刊》2013,(8):38-42
"意识形态"概念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入而为国人所知的。考察《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两篇重要文章在中国的传播,尤其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有关用法的翻译,我们可以发现,今天所讲的"意识形态"概念并不等于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认可的"意识形态"概念,也不存在意识形态概念泛化的倾向。考察早期译著以及早期学界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回顾和分析意识形态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生成和流变,对于正确把握意识形态概念内涵,廓清各种有关意识形态的纷争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十八届四中全会立足于当下改革和国家治理的现状,将"依法治国"提到新的高度加以重视,凸显法治建设的地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反映,是依法治国的主导力量和思想基础,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积极发挥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依法治国是意识形态所设定的,而意识形态又是由法规定、借助法律推进的,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依法治国视域下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多维路径。  相似文献   

17.
钟启东 《理论导刊》2023,(6):101-108
作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前奏”,《神圣家族》在批判国民经济学中揭露意识形态的辩护实质,在批判思辨唯心主义中揭露意识形态的抽象秘密,在批判抽象人权中揭示意识形态的生成变化规律,在批判空洞寓言中揭示意识形态的教化支配逻辑,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为即将到来的“意识形态的术语革命”(集中体现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清理了思辨的障碍、确立了群众的地位、提供了历史的肉身,做着“最后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8.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意识形态本源的利益规定性,可分别深化学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的"上层建筑论""阶级意识论""虚假意识论"诸论研究,并对三者进行整体把握。将是否关照社会利益关系作为区分一般社会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判准,可在观念上层建筑的论域中避免意识形态的虚化和泛化。在社会利益格局简单化和复杂化的历史阶段,都存在不是阶级意识反映的其他意识形态,既要看到不同阶级意识形态之间长期斗争的必然性,也要防止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扩大化。虚假意识一定是阶级意识,但阶级意识不必然是虚假意识,明确这一点,有利于认清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本性,同时可以更深刻地把握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品格,并化解把二者当作虚假意识的悖论。  相似文献   

19.
张亮平 《学理论》2010,(5):126-127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的手段,翻译和文化密不可分。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无疑将会对翻译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在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对这种差异可能在翻译中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也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基于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所呈现的种种问题和面临的多重挑战,以及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视角,迫切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而且无论处在哪一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